上野老师其实给了我一个人文主义中关于“女性”,你应该如何判断的解答。

视频

哔哩哔哩北大宿舍聊天x上野千鹤子|只要自由地活着,怎么样都可以

#01

千鹤子老师我看过她的书,还是很欣赏她的活法的,我也非常喜欢千鹤子这位女性,所以在视频上我可能会偏向于老师的观点。
虽然网上喷北大的多,但是我还是很羡慕她们,毕竟她们有机会去和千鹤子面对面的聊这些人生,而我没有机会。

第一个北大的毕业生给出的观点社会层面的,这个东西取决于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背景,这点很重要,因为时代的一粒尘,对于一个人,他就是一个更大的悲剧,有人说你的一句历史原因就是别人的医生,我很赞同这样一个断论。因为我们很容易喜欢用历史原因去总结上一辈的婚姻,但其实这和他们的悲剧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只是时代的中Country的牺牲品。

千鹤子老师的第一句是不太想去登记婚姻关系,有点波伏娃的样子,他和萨特的婚姻就像是纯粹的自由恋爱。就像千鹤子认同的女性主义中女性应该是自由的。
后面观点更是体现了她对于女性自由的理解。

评论区很有意思的总结“你喜欢的是婚姻,而不是男人吧!”这点其实不论男女。

02

好的亲密关系确实有用,不过亲密关系其实很宽泛,它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可以是差几个辈分。当然其实更前沿的心理领域,它甚至可以不是人。

关于结婚功能性的目的,这个其实很有意思,大部分婚姻其实都带着点这个。

  1. 降低生活风险
    这点最直观的就是经济利益,如果把两个人量化成两个资本结构。那强强联合必然带来1加1大于的2的极大可能
    当然如果是另一方吃并另一方,你仍然可以收获一个祭品。或者提款机,或者生理上的奴隶。
    其实只要有一个人站在物质上的考虑上,这个生存风险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一道博弈。所以婚姻不那么纯粹。
    这点在很多家庭考虑条件时候都会考虑。而纯粹的爱情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很人文主义的答案:“因为你存在,仅此而已。”当然现实不可能那么纯粹。

  2. 顶层制度设计是为了家庭设计的
    这点在恩格斯的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体制》里面也说明了很多,当然我不去聊那么细化的东西,我们只能看目前社会阶段,社会对于家庭的政策福利其实是优秀于个人自由主义的,以及面对孤独死的问题,我国社会对家庭孩子的社会化抚养远远大于老人的社会化疗养。然后对于年轻人或者青壮年的政策,政策层面其实是鼓励家庭制而不是单身制。这点虽然不咋人权,但是确实是国家资本需要考虑的问题。劳动力需要生产,我国公有制与私有制并行的私有制才能走得动。

在中国大环境下,期待着去寻找一个纯粹追求爱情,能够像婚姻誓词说的那样互相搀扶的人。我只能说这种思想就是给自己上地狱级副本。因为我们本身处在历史原因里面。

03

第三个北大女孩的问题我很喜欢,因为这个问题我进似乎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传统的观念的定义是什么?很多人喜欢定义成守旧,我觉得不是,我喜欢定义成保险,它是无数前人试错,总结出来的一个根文化上的保险,也是社会层面最保险的行为选择。为什么呢?因为别的文化系统里面是没有这个结婚是保险的这个传统的。这个是东亚文化的一个毒瘤。所以东亚人如果都要走保险的路子,那人的个人选择未免太局限,再加上这几年国际环境以及文化冲击的原因,这个根文化本质上对于自由,其实已经是糟粕了,虽然在古代,对于婚姻根文化,仍然有许多突破者,不过那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故事了。

上野老师也在宏观层解释了制度设计的问题。

千鹤子说人的关系,爱啊性啊是不应该被约定束缚的。这点和波伏娃也是一个路子。

女性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个体,男性也是,一个好的关系中,你是女性,我是男性,你存在,我满足,我存在,你满足。只因存在,而不因其他。存在主义是真正的人文主义。

第一个北大毕业生我总是感觉她在给自己的经历合理化。

千鹤子阿姨这段话我在存在主义的书里面看到很多类似的解答。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价值观,尤其是作为男性去判断一个女性的标准。

是追求自由的思想,只要自由自在地活着,怎么样都可以。

第二个毕业生关于恋爱脑的问题,其实我也有解答。
我在研究老年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贼有意思的现象,叫做黄昏恋,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证明了很多年轻人不太相信的观点。或者说传统不太相信的观点。

  1. 人的一生会对无数人有心动的感觉,科学的说,这点是荷尔蒙,是多巴胺,是肾上腺素。
  2. 人如果真正无法接受孤独,老死之前自然也会去追求一个伴侣。
    恋爱脑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安全感把。老年人其实心理安全感更低,尤其是老年面对死亡,他们对于恋爱会更纯粹。

千鹤子的说的其实很对:

真正的恋爱是面对对方时是极度清醒的,以至于在旁人看来无比疯狂。

因为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一定有缺陷的,罗翔老师其实也说过这个问题,喜欢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会消失的很快的,但真正去爱的话,我们去爱的不是一个理想中完美的人,而是一个具体的人。

第三个毕业生的问题我也能解答,因为在心理学上客观判断一个人,是需要不同样本的,是需要多角度的,人的认识能否绝对客观这点实个问题。

要诚实对待自己。

一个不错的样子例子:
就算你是个不愿意让男人养你的人,你想去学校进修三年,希望你这段时间能当好我的后盾。如果你以后需要我,我也会全力支持你。

只要没有一方受到不公、或者不利的对待就可以了

上野老师充分诠释了一个普通的观点:

  1. 婚姻、孩子都只是你生活已有满足的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2. 好的婚姻一定是双方信任的基础

上野老师在这里讲了一个带孩子的故事,能不能信赖男人的问题,这点我深有体会。

  1. 上野:有位家里孩子还小的妈妈,总是抽不出时间带自己的孩子,我问她就不能让老公带一带吗?她说“不行啊”,我问他为什么?她说:”我不放心啊!“
    孩子是你俩生的,你却连让带一天都不敢做,那你一开始就不应该和他上床嘛!
  2. 我的家庭一直有个畸形的母本位的思想,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只要其他人买的食品一定会被我妈挑三拣四。虽然近些年有所好转。但是这种思维其实一直留下来,过年还是会因为我爸买错东西而吵一上午。

关于相亲问题,上野老师这个总结简直精髓:

那时你其实喜欢的是婚姻,而不是男人吧!。

女性主义提供一个给予反抗的权力,对过往经历赋予一个名词。

所谓自由就是有选项

其实寿命问题而构建的母女、父子、父女、母子结构就是一个很好的观测解构。这也是我说传统社会为什么会衍生出对于后代的可能性,趋近于人性本层的变态追求。

父母获得自由了,子女才能自由。

死亡等于和解

不幸的代际传递

这些观点其实在很多书里面都说过了,不止于女性主义,还有原生家庭,还有亲密关系中都有。

我一直说我不太了解我父母,但我认为,因为他们还没有变成弱者吧,他们一直相对于是强者。我很喜欢我在《老去的勇气》中一句话:

也许是父亲老年痴呆了,我才有一次重新认识他的机会吧。

这个付钱给婆婆的行为我真的特别赞同,认可了婆婆的生存能力。互相尊重。没有谁是需要为谁无偿劳动的。

posted @ 2023-02-19 18:50  SheZQ  阅读(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