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作者讲的是沟通,我感觉他的语言倾向一种无奈或批判。可能也是看大家的沟通效率吧。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先说说客户与程开发人员的沟通。这句话很有道理,客户不会用C,难道就会用UML吗?现在我会点C了,也不会用UML。。。其实我认为UML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和过程,在程序完成之后,所谓的建模只剩下的纪念意义。有必要将模型建立的那么“精美”吗?也许这个过程可以省下后期的时间和成本。但我还是倾向文章中所提到的极限编程,也许这不现实,那么介于建模和其之间的呢?

  而后作者也说了,甲骨文也是可以用来沟通的,只有沟通有效。开发人员的需求调研只要做到客户能够理解就好了。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当一个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说的自以为很清楚,其实别人感到很混乱。

  在需求分析提交之前,项目只有三次交流的机会,包括mail,电话,面谈。时间不可谓不急,换做是我,也是抱着很忐忑的心写分析需求的。开发人员毕竟不是客户所在的领域,想的再全短时间也了解不了全部,更何况客户一时间也想不全呢。时间又短,内容又多,竞争还激烈,我终于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了。

  为不存在的角色留下沟通的渠道,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编的程序,可能要加上一些模块与以后的维护人员沟通吧。这是我不曾想到的。原来不只有注释,更是包含了所有的过程。

  流于形式的沟通,那么不流于形式的是啥?是不说没用的,不交流感情,直接说正题么。课上老师解释了“沟通”的意思,我比较有感触。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确实有的人喜欢话里藏话,我也有这种情况,但有些话确实不能直说。谁都想直接表达的意思,但只要间接表达了,就有它的原因,也要承担不别理解的风险。

  说完整的句子。老实说半句半句说像挤牙膏一样。但如果都明白谁也不愿意挤。完整的句子效率确实高不是么。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这个弊端可是不容易改的。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在沟通的时候总把自己的观点与事实啊,真理啊,共识啊联系在一起。有的人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甚至会回答: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本来的吗。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也就是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呗。专业一点就是选择效率高的语言。不仅效率高,沟通的两个人距离也会小不少。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这个我可是深有体会啊。难道我自己就是一个咬文嚼字的人?我总能在别的话中挑出一些歧义来。因为我感觉某段话有两个意思。但我问别人呢,大家都认为是一种意思。这种意思当然在我“歧义”中,我说了另一种他们也懂,但为什么我不说他们就想不到两种呢?所以,还是别用模糊的语言吧。

posted on 2015-10-21 19:10  消失。  阅读(1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