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7.4并发编程| I/O模型
I/O模型
协程是单线程下的并发,并不是对性能都有所提升,一定是监测单个线程下的多个任务的I/O,遇到I/O不要让它阻塞,给它自动切换到其他任务去,这样就能提高单个线程下的运行效率。--->>用gevent模块来实现了,gevent是怎么检测I/O行为的呢,gevent监测行为,遇到I/O自动切换到其他任务去,并发效果有了性能也提升了。
讲I/O模型就是为了你自己去实现一个gevent模式。
同步异步(提交任务的方式),同步调用是提交完任务在原地等着结果拿到结果后再运行下行代码;异步调用是提交完就不管了接着往下执行,异步通常跟回调机制连用,我提交完一个任务,这个任务运行完后会自动触发回调函数运行把结果交给它。
同步不等于阻塞。同步只是提交任务的方式,任务是否阻塞我不管,我就在这等着只要运行完了才往下走;阻塞是遇到I/O了,你自己没有处理,操作系统会剥夺你使用cpu给别人用。我们要解决的就是一个线程下可能要干的活很多,你不要遇到I/O就卡在原地了,我能够检测到它确实是一个I/O行为好切换到其他任务;非阻塞和阻塞正好相反。
遇到I/O为什么会卡那呢,我们要研究的是套接字I/O行为,实现服务端尽可能多的支持并发、性能提升起来,研究的主要是网络I/O。
服务端套接字accept(等着别人连接,给你发一个数据,会让你感觉明显的等),recv(收消息) ,send(传消息,并不会让你感觉等)都属于I/O阻塞行为;
recv经历两个阶段:waite等数据(从自己的缓存数据收消息,从客户端到服务端,耗时最长);从操作系统缓存内存copy到应用程序内存;accept和recv是一个的都要经历这两个阶段。send是应用程序把自己的数据copy到操作系统内存,本地copy的速度非常快,它只经历这一个阶段,然后接下来由操作系统去干。
四种I/O模型不同之处就是对这两个阶段的处理不一样。
阻塞I/O
recvfrom要经历wait for data和copy data 两个阶段才算执行完毕,这就就是阻塞I/O。
#阻塞I/O 没有并发、遇到阻塞就等着 from socket import *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可利用多线程实现并发,让主线程干accept的活 def communicate(conn): while True: #通信循环 try: data = conn.recv(1024) #等待,等着收消息,客户端要产生数据 if not data: break conn.send(data.upper()) except ConnectionResetError: break conn.close() server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080)) server.listen(5) while True: #连接循环 print('starting...') conn, addr = server.accept() #wait阶段主要卡在这里;accept等着对方连我,别人给我发消息才算过去了 print(addr)#客户端来了 t=Thread(target=communicate,args=(conn,)) #让主线程干accept的活,每来一个链接发起个线程让它干通信的活;没有解决I/O阻塞,起了多个线程各个运行互不影响; t.start() #线程池保证机器在健康的状态下运行; server.close()
from socket import * client=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8080)) #发连接 while True: msg=input('>>: ').strip() #输消息 if not msg:continue client.send(msg.encode('utf-8')) #发消息 data=client.recv(1024) print(data.decode('utf-8')) #收消息 client.close()
非阻塞I/O
单线程下的多并发
监测单线程下的I/O,帮你自动切换到另外一个任务去运行,wait和copy阶段是怎么处理的呢,跟gevent一样。
由应用程序发起个系统调用recvfrom打算收一个消息,发给操作系统内核,在阻塞I/O它会让你一直在原地等着。非阻塞I/O,发给操作系统内核,操作系统会说没有数据准备好,返回个信号给你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就可以先去干其他的活,不用再等了,干一会其他的活再问问来了没,这样循环。当操作系统准备好了之后,把数据由系统的缓冲区copy到应用程序。waite阶段是你可以利用的可以干其他的活。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083)) server.listen(5) server.setblocking(False) #1True是阻塞,False是非阻塞 print('starting...') rlist=[] #有连接来就不停的加 wlist=[] #send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也会阻塞 while True: try: conn, addr = server.accept() #2问操作系统有没有数据 ;服务端可以不停的建链接 rlist.append(conn) #有链接就建链接,每建立一个链接就放在列表里 print(rlist) except BlockingIOError: #3捕捉这个异常就是那个操作系统发的信号,拿到这个异常然后干其他的活;利用accept那个waite阶段 #print('干其他的活') #没有数据来就可以干其他的活了, #收消息 del_rlist = [] # for conn in rlist: #取出conn去收消息 try: data=conn.recv(1024) if not data: #收空消息,就跳过 del_rlist.append(conn) continue wlist.append((conn,data.upper())) #存放套接字以及准备发的数据 except BlockingIOError: #捕捉异常,第一个套接字没有,可能下一个就来了 continue #跳过 except Exception: #可能套接字出现异常,客户端单方面的把连接断开; conn.close() #把么有用的给回收掉,del_rlist从删除它,不能在循环过程中删除 del_rlist.append(conn)# #发消息 del_wlist=[] for item in wlist: try: conn=item[0]#拿到conn对象 data=item[1]#拿到数据 conn.send(data) #缓冲区大小不能无线的大,send在数据量过大的情况下也会阻塞 del_wlist.append(item) except BlockingIOError: #出异常了是内存满了,没抛异常证明发成功了 pass for item in del_wlist:#发成功了把你删了 wlist.remove(item) for conn in del_rlist: #把没有数据发来的conn给删除掉 rlist.remove(conn) server.close()
from socket import * client=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8083)) while True: msg=input('>>: ').strip() if not msg:continue client.send(msg.encode('utf-8')) data=client.recv(1024) print(data.decode('utf-8')) client.close()
多路复用I/O模型
IO multiplexing这个词可能有点陌生,但是如果我说select/epoll,大概就都能明白了。有些地方也称这种IO方式为事件驱动IO。
直接发select(它是多路复用模型的一种,相当于一个中介,套接字有没有准备好由中介去问了,问操作系统数据有没有准备好,没有准备好它就在那等着;等到套接字数据准备好之后由服务端去发起个系统调用,是没有waite阶段的。)
多路复用经历了3个阶段,多了一个中间交互的阶段,性能还不如阻塞I/O,针对一个套接字;select高性能在于它可以监测多个套接字,而阻塞I/O只能有一个。
服务端的套接字有几类?conn,addr=server.accept()建链接;还有一个是建好链接的那个conn,负责recv和send操作。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elect server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083)) server.listen(5) server.setblocking(False) print('starting...') rlist=[server,] #专门存收消息的 server调accept用来收;还有一个种是建完链接之后才能拿到的conn套接字;初始状态就是放server,后来可以放conn wlist=[] #存发的数据 wdata={} while True: rl,wl,xl=select.select(rlist,wlist,[],0.5) #去问操作系统套接字准备好没有;[]表示出异常的列表;0.5表示每隔0.5s去问一次; print('rl',rl) #rlist会不断存conn和server一堆;wlist存一堆conn,缓冲区一旦没满证明就可以发了 print('wl',wl) #wl是可以往缓冲区send值的这种套接字 for sock in rl: #读列表里边是干accept和recv的活 if sock == server: #干链接的活 conn,addr=sock.accept() #拿到conn的活 rlist.append(conn) else: try: data=sock.recv(1024) #拿到数据,加到那个列表里边 if not data: #针对linux系统 sock.close() rlist.remove(sock) #这个套接字不要监测了 continue wlist.append(sock) #把套接字加进去,还有它配套的数据 wdata[sock]=data.upper() except Exception:#有可能客户端单方面把链接断开 sock.close() rlist.remove(sock) ##rlist没有必要监测这个套接字了 for sock in wl: #只能执行send操作 data=wdata[sock] sock.send(data) #传数据 wlist.remove(sock)#传完之后就把它给删了 wdata.pop(sock) server.close()
from socket import * client=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8083)) while True: msg=input('>>: ').strip() if not msg:continue client.send(msg.encode('utf-8')) data=client.recv(1024) print(data.decode('utf-8')) client.close()
异步I/O模型
首先还是发一个系统调用,发送给操作系统内核之后,立马返回,返回之后就可以干其他活了。经历了waite和copy阶段,最后把数据直接丢给它。向操作系统说我要一个数据,数据请求发出去之后,操作系统你给我准备好数据,准备好之后给我送过来,这就是一种异步的方式。比阻塞I/O高,发起请求就直接返回了,没有经历waite和copy阶段
那是操作系统干的活;比起非阻塞I/O也高了,不用循环的去问了,它是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给我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