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非凡女人的一生---莎乐美》
胡丹娃

在读到这部传记之前,我只知道有一个人叫莎乐美,大约是在前辈作家的文丛中见过名字,但是她是哪国人,有过什么建树,我都说不出。她的名字作为一个符号存在我的阅读仓库,直到这个冬天读到徐菲·维特曼女士撰写的传记。

莎 乐美,德国女作家,生于19世纪中叶,一生经历了跨世纪和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等大事。21岁时写的诗歌把尼采感动得潸然泪下;24岁出版长篇小说《为上帝而 战》,受到德语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关于易卜生戏剧中妇女形象的评论使她名声大振;在精神分析学方面表现出的兴趣和才华,令弗洛伊德深为感动;最突出的,还 是一系列探讨妇女解放问题的文章,当时人们这样评价她,说她的文章,能够作为妇女解放最为有力的武器。这类文章几乎把她推到“妇女问题的法官”,这样的位 置上。

这本传记的好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莎乐美本人的魅力:她,1861年生 于俄国,父亲是沙皇宠爱的将军,掌管全军总督要职;母亲生于彼得堡,原籍德国汉堡,母系方面原籍却是丹麦。到了莎乐美这一代,集合了法、德、丹、俄四种不 同的血统。她长得漂亮无须多说,生于宫廷内,所受教育也毋庸赘言。她天生执拗,讨厌宫廷生活,具有反叛精神,当女孩时就已具有冷静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父亲作为一个杰出男人影响了她的一生,也深深影响了她后来与杰出男人的交往。19岁时,她在母亲的监督下,到苏黎世大学学习,结识了德国著名妇女解放运动 的先驱者迈森布格太太,在她的引荐下进入文化沙龙。在她那个时代,沙龙是知识分子交流的重要途径,在那里,她结识了尼采的好友、哲学家保尔·勒,又在保尔 ·勒的引荐下结识了尼采。莎乐美才貌出众,谈锋锐利,天性开朗,笑声不断,在社交场合深受欢迎,吸引了众多异性,所到之处必然要燃起一场感情风暴。尼采这 样评价她“敏锐如鹰,勇敢如狮,但又是一个具有少女般天真的孩子。我在这个夏季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同莎乐美交谈,我们在智慧及趣味方面有最为深层的 沟通,还有那么多的对比性,使得我们相互间成了相得益彰的观察和被观察的主客体。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个能从自己的经验中提取大量客观看法的人。”尼采 曾希望娶莎乐美为妻,但遭到拒绝,为此痛苦不堪,反而激活了创作。莎乐美后来在作家瓦塞曼的引荐下与年轻的诗人里尔克相识,开始了终生友谊,他们二人相爱 并共同生活了几年,因年龄和性格差异分手,但一直彼此关注。莎乐美后来在一位神经科医生引荐下结识了弗洛伊德,她的才华和智慧深深吸引着弗洛伊德,最终成 为弗洛伊德的亲密助手。为此,她与德国思想史上的三位杰出人物都有了不寻常的关系,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非凡的女人。

一 个非凡女人的非凡之处,当然不只是她与杰出男人的爱情。她的非凡,在于使她成为非凡人物的条件,这一点,是这本传记的核心。莎乐美的非凡,除了她的过人才 智和她对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贡献之外,还在于她对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所产生的影响。她的思想,丰富着他们的思想,完善着他们的学说,甚至他们当时所确 立的地位,都与莎乐美密不可分。里尔克诗歌中的俄罗斯情结与莎乐美有着密切关系,在与莎乐美相爱的三年中,他的诗歌进入了成熟期,他最好的诗,都是这个时 候写出的。请听这首著名的诗:“熄灭我的眼睛,我照样能看见你/堵住我的双耳,我照样能听见你/没有脚我也能走近你,/没有嘴我还能对你发誓。/折断我的 双臂,我仍然能抓住你/用我的心如一只手,/抑止住我的心,我的脑仍会跳动,/你要给我的脑中扔进一把火,/我就把你携带在我的血液中。”

在 作者为传记提供的珍贵照片中,有一张特别有趣,这是一张摄于1882年的三人合影。照片上,莎乐美坐在一辆拖车上,手中拿着一根鞭子,尼采和保尔·勒被绑 在车轴前,看上去,他俩就像是为莎乐美拉车的牛,形象地反映了他们三人当时的三角关系。莎乐美的丈夫是一个叫安德烈亚斯的著名男子,她可以丢下这位丈夫与 情人同居甚至周游四方,随时回到家中仍然得到丈夫的容纳。她的某些特点使得她的形象有些不那么可爱,但你从她的不可爱中,正好可以了解杰出男人们的另一 面,看到他们作为男人的可笑可爱之处,对他们进行更好的解读。

传记作者徐菲· 维特曼女士是德国华裔,她在序言中说,她在德国同知识界不同的人士谈起莎乐美,竟有一大半人不知道此人是谁,她只得耐心历数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这样一 些众所周知的名字,通过这些名字有一些人想起了莎乐美,有些人还是不知道她是谁。徐菲·维特曼女士心中慢慢升起了一种愤然:这位杰出的女人只能成为这些大 家的附庸和点缀,为什么不是在人们谈起那些大家时首先谈起她呢?于是,有了这部传记。

读 完这部传记,我像作者一样问我周围的朋友:“嗨,知道莎乐美吗?”得到的回答,可想而知。我将这部传记介绍给还不知道莎乐美的人,倒不仅是因为她的才华和 卓越贡献。我以为在沙龙中保持自然本性的“思想女人”很少,那是女人天性的流露,而非盔甲和脂粉的人为包裹,缺少了这些,在相对的层次上,永远也不会产生 莎乐美,也永远不会产生被女性思想滋养的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具有理性思维的莎乐美,不断逃离爱她的男性世界,使那些非凡男性思想者和她自己一样,最 终回归孤独的沉思,这是她作为女性思想者的结局。

她在体现女强人价值的同时,将一部饶有意味的罗曼史留给了世界。我这样介绍这位非凡的女人,不知道徐菲·维特曼女士是否乐意。

《一个非凡女人的一生---莎乐美》(德)徐菲·维特曼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胡丹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一个人的周期病》、《心灵安居》、《结伴飞翔》(小说);散文《女人是骨做的》等;小说集《逃出雅座》。作者曾获第二届金陵文学奖。

《中国妇女报读书时代》





莎乐美:征服天才的女性


  用“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来定义莎乐美,是因为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这不是夸大其词,在看完《莎乐美——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一书后,您也许会同意这种说法。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莎乐美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世界来说,这个名字熠熠生辉,闪耀在人类精神领域的多个层面,历史正在发掘宝藏。

  3年前,一位酷爱名人传记的中国女建筑师无意中走进了莎乐美的世界。俄国朋友列别舍夫不容置疑地总结说:“莎乐 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这就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女建筑师静静地听。如果莎乐美活过来,她会对世人的盖棺定论说些什么呢?也 许这位天才女性更需要在精神上能与她沟通的人来告诉大家,她是怎样的人。李亚凡女士倾尽心力把莎乐美从历史的浓雾中领到大家面前,让中国读者了解一位天才 女子惊世骇俗的真性情。

  文化界有一种说法,把莎乐美这个名字作为德国大哲学家尼采、诗人里尔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点缀,说莎乐美 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和弗洛伊德的密友。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以这三位大师显赫的历史地位,不应该给予和他们接触过的这位杰出的女性的认识造成一 定的局限性,甚至是歪曲。

  莎乐美一生中最为可贵之处是人格的独立。她不是女权主义者,一方面她承认在本质上女性与男性有着根本的差别,另 一方面,她又毫无顾忌地拼命去缩小这种差别。她用毕生的精力捍卫着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不做男性的附庸。她在德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 献虽然不被人所知,但她作品中的独到之处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从这个角度看,莎乐美与以上三位大师及她接触过的一些杰出的男性,如瓦格纳、列夫·托尔斯 泰、霍普特曼、斯特林堡等人的关系准确地说应该是:“思想的挑战与应战的关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思想的给予与思想的回应的关系。”这也是征服与被征服 的关系。

  莎乐美的全名为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年出生在俄国圣彼德堡莎乐美大将军家中,沙皇为她的出生给大将 军写了贺信,报纸也用俄文和德文报道了这一喜讯。原本可以在荣华富贵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但是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反叛心理使她摆脱了社会上的一切传统束 缚,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她非同寻常的人格独立性战胜了时代套在女性头上的一个个枷锁,她对自由的追求和精神上的进取使她的生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19岁那年,莎乐美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去求学,从此离开了故乡俄罗斯。在罗马,她结识了当时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很快就爱上了她,但莎乐美拒绝了他的求婚。她不愿意让自己独立的人格束缚在婚姻的枷锁下,她追求的是灵魂上的沟通和碰撞。她和尼采 是精神上的伴侣,能够彼此进入到对方的思想深处,探讨、交流哲学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正是基于对尼采的了解,莎乐美在与其交往10年后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论 著《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而尼采,在与莎乐美分手的第二年就创作了他惊世骇俗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精神婴儿的诞生不能说和莎乐 美没有关系。

  里尔克和莎乐美认识时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诗人,文弱而自负。莎乐美对他个性的发展和诗歌的创作给予了巨大的 影响,可以说里尔克后来能成为德国著名的大诗人,和莎乐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用莎乐美对爱情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爱情符合“灵 魂、精神和肉体”之统一的要求,这也许是莎乐美一生中惟一一次真正的爱情。里尔克去世后,她发表了《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一书,是后人研究里尔克其人其 作最详实的资料。

  50岁那年,莎乐美认识了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像一把开启很多问题的钥匙,被莎乐美牢牢地掌握在 手中,她进行了长达25年的精神分析学研究,攀上了生命的顶峰。莎乐美和弗洛伊德长达20多年的通信集具有极高的价值,对研究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学的发展 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她在老年撰写的《生命的回顾》一书,是对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最好的记录。

  莎乐美一生超越于传统女性状况的行为,引来了不少非议。她反传统的自我个性主要表现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其核心是 性爱。她和丈夫安德烈亚斯没有性关系的婚姻居然维持了40多年,而在此期间,她和诸多男性的性爱关系必定会遭到人们褒贬不一的议论。这种超前的、无视社会 定见的个性和勇气,构成了她独特的一生。莎乐美是真实的,没有任何粉饰和装扮,她的女性形象能唤起我们的深思,在积淀如此厚重的历史中,到底如何去做是 对,如何去做是错?

文/于敏


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莎乐美

  作者:李亚凡
  书名中用"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来定义莎乐美,是因为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这不是夸大其词,在看完《莎乐美--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一书后,您也许会同意这种说法。对中国读者来说,莎乐美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世界来说,这个名字熠熠生辉,闪耀在人类精神领域的多个层面,历史正在发掘宝藏。
  3年前,一位酷爱名人传记的中国女建筑师无意中走进了莎乐美的世界。当俄国朋友列别舍夫不容置疑地总结说:"莎乐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这就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女建筑师静静地听。如果莎乐美活过来,她会对世界的盖棺定论说些什么呢?也许这位天才女性更需要在精神上懂得她的人来告诉大家。李亚凡女士倾尽心力把莎乐美从历史的浓雾中领到大家面前,让你了解一位天才女子惊世骇俗的真性情。
  文化界有一种说法,把莎乐美这个名字作为德国大哲学家尼采、诗人里尔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点缀,说莎乐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和弗洛伊德的密友。--以3位大师显赫的历史地位,不应该给予和他们接触过的这位杰出的女性的成就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歪曲。莎乐美一生中最为可贵之处是人格的独立。她不是女权主义者,一方面承认在本质上女性与男性有着根本的差别,另一方面,她又毫无顾忌地拼命去缩小这种差别。她用毕生的精力捍卫着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无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不做男性的附庸。她在德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虽然不被人所知,但她作品的独到之处受到很高的评价。从这个角度看,莎乐美与以上三位大师及她接触过的一些杰出的男性,如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霍普特曼、斯特林堡等人的关系准确地说应该是:"思想的挑战与应战的关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思想的给予与思想的回应的关系。"也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莎乐美的全称为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年出生在俄国圣彼得堡莎乐美大将军家中,沙皇为她的出生给大将军写了贺信,报纸也用俄文和德文报道了这一喜讯。原本可以在荣华富贵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但是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反叛心理使她摆脱了社会的一切传统束缚,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模式。她非同寻常的人格独立性战胜了时代套在女性头上的一个个枷锁,她对自由的追求和精神上的进取使她的生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9岁那年,莎乐美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去求学,从此离开了故乡俄罗斯。在罗马,她结识了当时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很快就爱上了她,但莎乐美拒绝了他的求婚。她不愿意让自己独立的人格束缚在婚姻的枷锁下,她追求的是灵魂上的沟通和碰撞。她和尼采是精神上的伴侣,能够彼此进入到对方的思想深处,探讨、交流哲学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正是基于对尼采的了解,莎乐美在10年后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论著《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而尼采,在分手的第2年就创作出了他惊世骇俗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精神婴儿的诞生不能说和莎乐美没有关系。
  里尔克和莎乐美认识时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诗人,文弱而自负。莎乐美对他个性的发展和诗歌的创作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里尔克后来能成为德国著名的大诗人,和莎乐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用莎乐美对爱情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爱情符合"灵魂、精神和肉体"之统一的要求,这也许是莎乐美一生中惟一一次真正的爱情。里尔克去世后她发表了《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一书,是后人研究里尔克其人其作最详实的资料。50岁那年莎乐美认识了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像一把开启这些问题的钥匙,被莎乐美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她进行了长达25年的精神分析学研究,攀上了生命的顶峰。
  莎乐美和弗洛伊德长达 20多年的通信集具有极高的价值,对研究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学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她在老年撰写的《生命的回顾》一书,是对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最好的记录。莎乐美一生超越于传统女性状况的行为,引来了不少非议。她反传统的自我个性主要表现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其核心是性爱:她和丈夫安德烈亚斯没有性关系的婚姻居然维持了40多年,而在此期间她和诸多男性的性爱关系必定会遭到人们褒贬不一的议论。这种超前的、无视社会定见的个性和勇气,构成了她独特的一生。莎乐美是真实的,没有任何粉饰和装扮,她的女性形象能唤起我们的深思。在积淀如此厚重的历史中,到底如何去做是对,如何去做是错。
  来源:中华读书报 



周国平: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这个题目是从萨尔勃L.Salber所著莎乐美LouSalome传中的一段评语概括而来,徐菲在《一个非凡女人的一生:莎乐美》中引用了此段话。不过,现在我以之为标题,她也许会不以为然,徐菲是一位旗帜鲜明的女性主义者,她对文化史上诸多杰出女性情有独钟,愤慨于她们之被“他的故事”遮蔽,决心要还她们以“她的故事”的本来面貌,于是我们读到了由她主编的“永恒的女性”丛书,其中包括她自己执笔的《莎乐美》这本书。

  我承认,我知道莎乐美其人,一开始的确是通过若干个“他的故事”。在尼采的故事中,她正值青春妙龄,天赋卓绝,使这位比她年长18岁的孤独的哲学家一生中惟一一次真正堕入了情网。在里尔克的故事中,她年届中年,魅力不减,仍令这位比她小15岁的诗人爱得如痴如醉。在弗洛伊德的故事中,她以知天命之年拜师门下,其业绩令这位比她年长6岁的大师刮目相看,誉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巨大荣幸。单凭与这三位天才的特殊交往,莎乐美的名字在我的心中就已足够辉煌了。所以,当我翻开这第一本用汉语出版的莎乐美传记时,不由得兴味盎然。

  莎乐美无疑极具女性的魅力,因而使许多遇见她的男子神魂颠倒。但是,与一般漂亮风流女子的区别在于,她还是一个对于精神事物具有非凡理解力的女人。正因为此,她便能够使得像尼采和里尔克这样的天才男人在精神上受孕。尼采对她的不成功的热恋只维持了半年,两人终于不欢而散。然而,对于尼采来说,与一个“智性和趣味深相沟通”尼采语的可爱女子亲密相处的经验是非同寻常的。这个孩子般天真的姑娘一眼就看到了他的深不可测的孤独,他心中的阴暗的土牢和秘密的地窖,同时却又懂得欣赏他的近于女性的温柔和优雅的风度。莎乐美后来在一部专著中这样评论尼采:“他的全部经历都是一种如此深刻的内在经历”,“不再有另一个人,外在的精神作品与内在的生命图像如此完整地融为一体。”虽然这部专著发表时尼采已患精神病,因而不能阅读了,可是,其中所贯穿着的对他的理解想必是他早已领略过且为之怦然心动的。如果说他生平所得到的最深刻理解竟来自一个异性,这使他感受到了胜似交欢的极乐,那么,最后所备尝的失恋的痛苦则几乎立即就转变成了产前的阵痛,在被爱情和人寰遗弃的彻底孤独中,一部最奇特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脱胎而出了。

  里尔克的情形有很大不同。与里尔克相遇时,莎乐美已是一个成熟的妇人,她便把这成熟也带给了初出茅庐的诗人。同为知音,在尼采那里,她是学生辈,在里尔克这里,她是老师辈了。她与里尔克延续了3年的情人关系,友谊则保持终身,直到诗人去世。从年龄看,他们的情人关系几近于乱伦,但她自己对此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说他们是“乱伦还不算是犯下渎神罪的世纪前的兄弟姐妹”。在某种意义上,她对里尔克在精神上的关系也像是一位年长的性爱教师,她帮助他克服感情上的夸张,与他一起烧毁早期那些矫揉造作的诗,带领他游历世界和贴近生活,引导他走向事物的本质和诗的真实。里尔克自己说,正是在莎乐美的指引下,他变得成熟,学会了表达质朴的东西。如果没有莎乐美,尼采肯定仍然是一个大哲学家,但里尔克能否成长为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德语诗人就不好说了。

  我们也许要问,莎乐美对尼采和里尔克如此心有灵犀,为何却始则断然拒绝了尼采的求爱,继而冷静地离开了始终依恋她的里尔克?作者在引言中有一句评语,我觉得颇为中肯:“莎乐美对男人们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她懂得怎样去理解他们,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的确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当然,莎乐美这样做不是故意要吊男人们的胃口,而是她自己也不肯受任何一个男人支配。一位同时代人曾把她的独立不羁的个性喻为一种自然力,一道急流,汹涌向前,不问结果是凶是吉。想必她对自己的天性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在处理婚爱问题时反倒显得相当明智。她的婚姻极其稳定,长达43年之久,直到她的丈夫去世,只因为这位丈夫完全不干涉她的任何自由。她一生中最持久的性爱伴侣也不是什么哲学家或艺术家,而是一个待人宽厚的医生。不难想象,敏感如尼采和里尔克,诚然欣赏她的特立独行,但若长期朝夕厮守,这同样的个性就必定会成为一种伤害。两个独特的个性最能互相激励,却最难在一起过日子。所以,莎乐美之离开尼采和里尔克,何尝不也是在替他们考虑。

  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已难逃男性偏见之讥。在作者所叙述的“她的故事”之中,我津津乐道的怎么仍旧是与“他的故事”纠缠在一起的“她”呢?让我赶快补充说,莎乐美不但能使男人受孕,而且自己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写过许多小说和论著。她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分别以尼采《为上帝而战》和里尔克《屋子》为原型,她的论著的主题先后是易卜生、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的思想或艺术……唉,又是这些男人看来这是没有办法的:男人和女人互相是故事,我们不可能读到纯粹的“他的故事”或“她的故事”,人世间说不完的永远是“她和他的故事”。我非常赞赏作者所引述的莎乐美对两性的看法:两性有着不同的生活形式,要辨别何种形式更有价值是无聊的,两性的差异本身就是价值,藉此才能把生活推进到最高层次。我相信,虽然莎乐美的哲学和文学成就肯定比不上尼采和里尔克,但是,莎乐美一生的精彩却不亚于他们。我相信,无须用女性主义眼光改写历史,我们仍可对历史上的许多杰出女性深怀敬意。这套丛书以歌德的诗句命名是发人深省的。在《浮士德》中,“永恒的女性”不是指一个女人,甚至也不是指一个性别。细读德文原著可知,歌德的意思是说,“永恒的”与“女性的”乃同义语,在我们所追求的永恒之境界中,无物消逝,一切既神秘又实在,恰似女性一般圆融。也就是说,正像男人和女人的肉体不分性别都孕育于子宫一样,男人和女人的灵魂也不分性别都向往着天母之怀抱。女性的伟大是包容万物的,与之相比,形形色色的性别之争不过是一些好笑的人间喜剧罢了。
 

 莎乐美——一个非凡的女性

 徐 菲


 

  一八八五年,一部《为上帝而战》的小说在德语文学界引人注目,受到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哈特(Hart)兄弟高度赞扬。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当今大家熟悉的由著名哲学家尼采提出的问题,即人一旦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那将会怎样?小说通过叙述一个自由灵魂的发展,以曲折的情节和富于哲理的对白,探讨了这个问题。小说还从多方面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状态,并突出反映了教会传统教条式的上帝形象与渴望冲破束缚、争取自由的人们在世界观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芦·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 Salome),在发表该小说时,她年仅二十四岁。这部小说是她的处女作。当时,因考虑到男性作者的著作更受读者重视,莎乐美在发表这部小说时采用了一男性笔名亨利·卢(Henri Lu)。为了能获得与同时代男性学者平等对话的资格,莎乐美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在此之后她才开始用她的真名发表关于易卜生笔下女性形象的第二部作品和有关尼采哲学的第三部作品。

  莎乐美的一生受到了当时各国时代精神的感染。在俄罗斯,正值取消农奴制度,宣扬自由精神;在欧洲,也正是旧传统面临挑战的时候。弥漫整个欧洲的这种时代气氛激励着一代人去从事文学和哲学的创作,尼采即是这个时代理想的杰出策划者。这种时代氛围给那些追求女性解放的女性提供了发掘自己个性的良好时机,当然也深刻影响了莎乐美。

  在这个时期,从事文学活动的女性愈来愈多,通过写作,她们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作为艺术家,她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社会角色,许多女性通过撰写论文来参与当时的社会辩论。女性文学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转变。寻找新的生活模式,对传统的本质提出质疑等,都成了辩论的热门话题。莎乐美就是参与这个时代思想建树的一分子。

  莎乐美的著述受到过很高的评价,德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索格尔(Soergsl)曾在他的著述《诗与时代的诗人》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阐述莎乐美的象征主义、新小说派、反潮流以及顺应潮流的观点。莎乐美的文学作品当时不仅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也受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尼采就曾被年仅二十一岁的莎乐美写的诗感动得潸然泪下。

  

  莎乐美以自己的著述参与了一场文学大变革,理论家索格尔将莎乐美列入在艺术上持不同见解、具有批判精神的青年人。莎乐美在作品中提倡摆脱生活和艺术中的一切传统束缚。她的著作所产生的力量就在于:“它们把以激情为固有气质的艺术家引向对艺术赋有理解力的知识分子,把控诉者引向灵魂的分析家,把观察者引向推理者,将自然主义引向象征主义,将佐拉统治的时代引向尼采统治的时代。”

  然而今天莎乐美这个名字并不是与她本人所作出的成绩与贡献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她曾与德国精神史上三位大思想家有过特殊关系,她的个人形象和历史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局限和歪曲。她并不被人们看作一个时代卓越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仅仅被看作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和弗洛伊德的密友。

  若要想在莎乐美与三位大师的关系中寻找他们更多的足迹,那么在这种寻找中会发现,不可能再将莎乐美与这三位男人的关系仅仅看作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人们会发现一种全新的关系,即“思想的挑战与应战的关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思想的给予与思想的回应关系。”(萨尔勃语)

  尼采对西方颓废文化的批判,在与莎乐美的长谈中得到了她出自个人经验的相同思索的回声。尼采多次为遇到这样一个与他思路和思维方式如此相似的人而感到庆幸。反过来,尼采的思想对莎乐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莎乐美不仅将尼采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还撰写了阐释尼采哲学思想的书。

  里尔克的诗展现了现代人的灵魂痛苦,在寻找新的踏实感时,他失去了方向。与莎乐美的交往使他在茫然中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可能。莎乐美以她对里尔克的爱参与了新诗的语言创造,而这一语言反过来也提高了她表达的愿望和能力。
posted on 2004-12-22 02:27  紫舸  阅读(1114)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