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闲闲书话』奥斯丁的乡村

作者:雪候兰 提交日期:2003-1-28 13:56:00
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评论之后再来亲近简﹒奥斯丁往往让人感觉如东施效颦、徒增无谓。然而,当那个爱冷嘲热讽的、有时一本正经、常猫在壁炉边做针线活的小姑娘穿过房门、冲向书桌的时候,必定有某种魔力在她的心胸萌生,以致那“每个时代都会存在的一群特殊的读者”,其中绝大部分当是女性,常常忘了自己和作者之间在心智上明显的不对等而欣喜若狂,不惮于再三强调他们的喜爱。
   没有人,从没有,可能也再不会有人像奥斯丁那样熟谙女性的弱点而又不留情面。班纳特太太脆弱的神经和爱玛讨人喜欢的小女朋友哈丽特荒唐的罗曼史一起纤毫毕露地出现在奥斯丁笔下井然有序的乡村小路上。如果她不是喜爱她们,就无法写出她们;如果她不是在喜爱之外还保持着头脑清醒,就无法暗暗地嘲弄她们啦。
   奥斯丁不需要讨好读者,我们当然记得,这些生动活泼的场景一直放在奥斯丁的抽屉里,直到她想起自己需要用写作来挣钱,那已经是菲斯曼尔德庄园之后的故事了。唯一需要愉悦的只有她亲自选择的那几个家庭成员,我们能求之于现实主义的难道会比这更多吗?
   奥斯丁那英国式的开怀大笑(她必定是常常这样忍俊不禁的,啊,我真受不了现代人把她和诸如思潮、运动相联系的种种希奇古怪的想法)使她的人物,哪怕像柯林斯那样惹人讨厌的家伙也显得毫无“邪恶感”,说起来真怪,可是因为对每个人都要进行一番“理智与情感”的细致入微的实地考察,在缺点忠实地附属于它的主人之后,读者也就较易谅解他们了。
   奥斯丁真的是浪漫主义的死敌么?当然她一点儿也不“狂飙突进”,至于把她和勃朗特姐妹进行比较则是老掉牙的旧题重拾。《简﹒爱》的作者才气纵横,她只要一段独立宣言就能牢牢掌握无数读者的心;奥斯丁则谨小慎微、辛勤劳作,直到把她的安妮﹒艾略特的朋友们在莱姆的所有活动安排妥当之后,她才破天荒地允许自己第一次在作品里进行直接干预,也就是说,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对奥斯丁而言,这种崭新的方式在她四十二岁病逝时失去了任何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已经够幸运了,我们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我们有乡村舞会上的各种小插曲、庄园客厅里各类睿智有趣的谈话,我们得之于奥斯丁的女性聪慧、理性的一面在别处是如此罕见,以至于在我们的文学印象中,洞察力一词总是和女性渊源甚浅。
   更可恼的是,我们又差点在文学史中失去了奥斯丁,因为她那小天地并不那么瑰丽多彩、炫人耳目,我们便遗忘她,在女权主义发端之际,那些严肃地吓人的斗士们错误地将她打入冷宫,视她为客厅的附属品。或是勉为其难,在“时代和思想”的滚滚浊流中为她安排下了既不舒适也不合适的一个可笑的角色。只有伍尔芙的话是我所乐意接受的,我引用她在另一篇优美散文中的片段,奥斯丁就是那个穿越禁忌情趣的草坪正往图书馆走去的女人,她当然没有说:“先生,我现在可以到那里去吗?”她只是转了个身,绕过看门人,然后舒舒服服僭越到大声抗议的人们从未到达的内室,享受起阅读的乐趣来啦。
  让我们来听听安妮对浪漫想法的回应,“不过,安妮并不想超过玛丽所允许的范围而想入非非,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相信,任何一个比较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只要能倾听他的诉说,对他表示同情,就都会获得这种好感。本威克舰长是个多情的人,他必须爱上某个人。”可是,这是否影响到安妮对路易莎和本威克舰长美满结局的任何非议呢?当然没有,活泼可爱的路易莎和“神情沮丧、沉浸在思索、感受和阅读之中的”本威克,“那真是出人意料,可又是多好的一对儿啊。”
   如果考虑到拜伦勋爵的男主人公们会对此做出何等反应,那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然而,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缺少奥菲利娅型的少女,正如达吉雅娜冒冒失失地递给奥尼金的情书将被人继续称赞,男作家们的幻想偏向于他们自己,这原是无可厚非的。
   而我们可爱的爱玛,老是错误地下结论,她的偏见显然比伊丽莎白﹒班纳特太太还要多。她一会儿将哈丽特引向埃尔顿先生,一会儿又自作聪明地认为弗兰克﹒邱吉尔是这个可怜的姑娘秘密的心上人,直到简﹒费尔法克斯和弗兰克﹒邱吉尔的恋情曝光,我们的女主人公才觉得颜面扫地、简直难以置信。
   如此泼辣的手笔最后还是包容了所有人诚挚、坦白和真心实意的一面。甚至爱玛也能意识到简﹒费尔法克斯高尚而受苦的一面,哦,当然,之前我们那自以为是的爱玛只是暗自在嫉妒而不自知。
   我们见到过比这更生气灵动的乡村流言吗?在奥斯丁的世界里,所谓独立意识,无一不是具体而微的,她如何戴上手套,然后向这个和那个告别等等。说到底,奥斯丁也是古典的,尽管“她对别人甚少抱有幻想,对自己则完全不抱幻想。”
   如今,奥斯丁笔下那个保守、稳定的小世界早已消失不见,或许也从未真切地存在过。这位英格兰牧师的女儿,和另外三位牧师的女儿一样,把她关于人的全部设想写了下来,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没有那三姐妹的充溢着暴风雨的荒原,而只有一把圈椅、一条小路和一颗永不满足的、喜爱精确的好奇心。

她比小说更传奇
  发表日期:2004-4-2 23:15:00
□书评人 悠晴
读简·奥斯汀的小说总会有种感觉,她笔下的主角,都有她的影子,在眼前晃来晃去,这不只是正面形象的伊丽莎白·贝纳特(《傲慢与偏见》),范尼·普赖斯(《曼斯菲尔德庄园》),凯瑟琳·莫兰(《诺桑觉寺》),还有安妮·普赖斯(《劝导》),当然简·奥斯汀最心爱的作品人物爱玛·伍德豪斯(《爱玛》)也是如此。她们带着她各种性格各种美德的一部分,表现着她当时的部分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各种见解、思想,更以她们鲜明的个性深深吸引我们。
这种感觉虽说许多小说作家都会存在,但是在简·奥斯汀,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每次读起,总忍不住要通过书中的情节来猜测一下这位伟大的女作家是个什么样的性格。而简也确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即使有心权衡她小说中的各种细节而去寻找自己的结论,却仍然难以捉摸。
简生活在一个社交盛行的时代,于是她的小说里的人物的生活总也离不开社交;简所了解的世界是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她的小说里便不乏庄园主们的生活;她有两个兄弟在海军,后来做到了海军上将的位置———简在《劝导》里大力宣扬海军,而小说中安妮的原型其实是简终身崇拜的姐姐卡桑德拉,她描绘了她那隐藏的美德———这一切都是《简·奥斯汀的世界》告诉给我们的。
历史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发生,而在1775年到1817年这42年间,英国社会的概况、社会变迁,发生了哪些事情、出现了哪些人物足以影响到简,特别是影响到了她的小说创作,是爱好读简·奥斯汀作品的人所好奇的,而此书以简的角度来书写重新梳理历史,更能看清简创作每部作品时的所感所想所遇。加上全彩印的各种图片、书信,整书营造出了一种18世纪英国优雅和田园闲适的气质。
简所有小说的主题都是关于求爱的,而简却终生未嫁,惟一的一次求婚也被她事后反悔拒绝了。她生活在乔治三世时期,而她小说的出版却都是在著名的摄政时期———甚至摄政王乔治四世在他的每个住处都摆放了一套简的作品,而简也曾被迫把她最钟爱的《爱玛》献给了王子;她最早的两部小说在写出后12年多才得以出版,她曾经有一段时期因丧失信心而停止写作……
她的经历甚至比她小说中的女主角更丰富,她的内心世界比她们更加精彩,她们只是她的化身。在18、19世纪那样一个男作家盛行的时代里,她受了他们作品的巨大影响,却写着被男性评论家嘲笑为过于琐事的小说,可是这些“琐事”就是她内心细腻的表现,她经受着周围的一切,她内心无比坚定、追求高尚情操;有了《简》一书我们可以了解她的经历,加以揣度,可以想见,那是比小说更精彩的18世纪的传奇。
来源:新京报

《爱玛》作品http://www.rj518.com/soft/17811.htm
  
论文学的权威性* 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1682
简.奥斯汀之家<繁体>




posted on 2004-12-22 02:19  紫舸  阅读(107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