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k请求钩子与上下文
1.异常处理
HTTP 异常主动抛出
- abort 方法
- 抛出一个给定状态代码的 HTTPException 或者 指定响应,例如想要用一个页面未找到异常来终止请求,你可以调用 abort(404)。
- 参数:
- code – HTTP的错误状态码
# abort(404) abort(500)
抛出状态码的话,只能抛出 HTTP 协议的错误状态码
捕获错误
- errorhandler 装饰器
- 注册一个错误处理程序,当程序抛出指定错误状态码的时候,就会调用该装饰器所装饰的方法
- 参数:
- code_or_exception – HTTP的错误状态码或指定异常
- 例如统一处理状态码为500的错误给用户友好的提示:
@app.errorhandler(500) def internal_server_error(e): return '服务器搬家了'
- 捕获指定异常
@app.errorhandler(ZeroDivisionError) def zero_division_error(e): return '除数不能为0'
2.请求钩子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交互的过程中,有些准备工作或扫尾工作需要处理,比如:
- 在请求开始时,建立数据库连接;
- 在请求开始时,根据需求进行权限校验;
- 在请求结束时,指定数据的交互格式;
为了让每个视图函数避免编写重复功能的代码,Flask提供了通用设施的功能,即请求钩子。
请求钩子是通过装饰器的形式实现,Flask支持如下四种请求钩子:
- before_first_request
- 在处理第一个请求前执行
- before_request
- 在每次请求前执行
- 如果在某修饰的函数中返回了一个响应,视图函数将不再被调用
- after_request
- 如果没有抛出错误,在每次请求后执行
- 接受一个参数:视图函数作出的响应
- 在此函数中可以对响应值在返回之前做最后一步修改处理
- 需要将参数中的响应在此参数中进行返回
- teardown_request:
- 在每次请求后执行
- 接受一个参数:错误信息,如果有相关错误抛出
代码测试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from flask import abort app = Flask(__name__) # 在第一次请求之前调用,可以在此方法内部做一些初始化操作 @app.before_first_request def before_first_request(): print("before_first_request") # 在每一次请求之前调用,这时候已经有请求了,可能在这个方法里面做请求的校验 # 如果请求的校验不成功,可以直接在此方法中进行响应,直接return之后那么就不会执行视图函数 @app.before_request def before_request(): print("before_request") # if 请求不符合条件: # return "laowang" # 在执行完视图函数之后会调用,并且会把视图函数所生成的响应传入,可以在此方法中对响应做最后一步统一的处理 @app.after_request def after_request(response): print("after_request") response.headers["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return response # 请每一次请求之后都会调用,会接受一个参数,参数是服务器出现的错误信息 @app.teardown_request def teardown_request(response): print("teardown_request")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index'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 在第1次请求时的打印:
before_first_request
before_request
after_request
teardown_request
- 在第2次请求时的打印:
before_request
after_request
teardown_request
3.上下文
上下文:即语境,语意,在程序中可以理解为在代码执行到某一时刻时,根据之前代码所做的操作以及下文即将要执行的逻辑,可以决定在当前时刻下可以使用到的变量,或者可以完成的事情。
Flask中有两种上下文,请求上下文和应用上下文
Flask中上下文对象:相当于一个容器,保存了 Flask 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信息。
1 请求上下文(request context)
思考:在视图函数中,如何取到当前请求的相关数据?比如:请求地址,请求方式,cookie等等
在 flask 中,可以直接在视图函数中使用 request 这个对象进行获取相关数据,而 request 就是请求上下文的对象,保存了当前本次请求的相关数据,请求上下文对象有:request、session
- request
- 封装了HTTP请求的内容,针对的是http请求。举例:user = request.args.get('user'),获取的是get请求的参数。
- session
- 用来记录请求会话中的信息,针对的是用户信息。举例:session['name'] = user.id,可以记录用户信息。还可以通过session.get('name')获取用户信息。
2 应用上下文(application context)
它的字面意思是 应用上下文,但它不是一直存在的,它只是request context 中的一个对 app 的代理(人),所谓local proxy。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 request 获取当前的应用,它是伴 request 而生,随 request 而灭的。
应用上下文对象有:current_app,g
current_app
应用程序上下文,用于存储应用程序中的变量,可以通过current_app.name打印当前app的名称,也可以在current_app中存储一些变量,例如:
- 应用的启动脚本是哪个文件,启动时指定了哪些参数
- 加载了哪些配置文件,导入了哪些配置
- 连了哪个数据库
- 有哪些public的工具类、常量
- 应用跑再哪个机器上,IP多少,内存多大
示例
创建current_app_demo.py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current_app app1 = Flask(__name__) app2 = Flask(__name__) # 以redis客户端对象为例 # 用字符串表示创建的redis客户端 # 为了方便在各个视图中使用,将创建的redis客户端对象保存到flask app中, # 后续可以在视图中使用current_app.redis_cli获取 app1.redis_cli = 'app1 redis client' app2.redis_cli = 'app2 redis client' @app1.route('/route11') def route11(): return current_app.redis_cli @app1.route('/route12') def route12(): return current_app.redis_cli @app2.route('/route21') def route21(): return current_app.redis_cli @app2.route('/route22') def route22(): return current_app.redis_cli
运行
export FLASK_APP=current_app_demo:app1
flask run
- 访问
/route11
显示app1 redis client
- 访问
/route12
显示app1 redis client
export FLASK_APP=current_app_demo:app2
flask run
- 访问
/route21
显示app2 redis client
- 访问
/route22
显示app2 redis client
作用
current_app
就是当前运行的flask app,在代码不方便直接操作flask的app对象时,可以操作current_app
就等价于操作flask app对象
g对象
g 作为 flask 程序全局的一个临时变量,充当中间媒介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它在一次请求调用的多个函数间传递一些数据。每次请求都会重设这个变量。
示例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g app = Flask(__name__) def db_query(): user_id = g.user_id user_name = g.user_name print('user_id={} user_name={}'.format(user_id, user_name)) @app.route('/') def get_user_profile(): g.user_id = 123 g.user_name = 'itcast' db_query() return 'hello world'
g对象与请求钩子的综合案例
需求
- 构建认证机制
- 对于特定视图可以提供强制要求用户登录的限制
- 对于所有视图,无论是否强制要求用户登录,都可以在视图中尝试获取用户认证后的身份信息
实现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bort, g app = Flask(__name__) @app.before_request def authentication(): """ 利用before_request请求钩子,在进入所有视图前先尝试判断用户身份 :return: """ # TODO 此处利用鉴权机制(如cookie、session、jwt等)鉴别用户身份信息 # if 已登录用户,用户有身份信息 g.user_id = 123 # else 未登录用户,用户无身份信息 # g.user_id = None def login_required(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if g.user_id is not None: return func(*args, **kwargs) else: abort(401) return wrapper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home page user_id={}'.format(g.user_id) @app.route('/profile') @login_required def get_user_profile(): return 'user profile page user_id={}'.format(g.user_id)
3 app_context 与 request_context
思考
在Flask程序未运行的情况下,调试代码时需要使用current_app
、g
、request
这些对象,会不会有问题?该如何使用?
app_context
app_context
为我们提供了应用上下文环境,允许我们在外部使用应用上下文current_app
、g
可以通过with
语句进行使用
>>>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 app = Flask('') >>> app.redis_cli = 'redis client' >>> >>> from flask import current_app >>> current_app.redis_cli # 错误,没有上下文环境 报错 >>> with app.app_context(): # 借助with语句使用app_context创建应用上下文 ... print(current_app.redis_cli) ... redis client
request_context
request_context
为我们提供了请求上下文环境,允许我们在外部使用请求上下文request
、session
可以通过with语句进行使用
>>>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 app = Flask('') >>> request.args # 错误,没有上下文环境 报错 >>> environ = {'wsgi.version':(1,0), 'wsgi.input': '', 'REQUEST_METHOD': 'GET', 'PATH_INFO': '/', 'SERVER_NAME': 'itcast server', 'wsgi.url_scheme': 'http', 'SERVER_PORT': '80'} # 模拟解析客户端请求之后的wsgi字典数据 >>> with app.request_context(environ): # 借助with语句使用request_context创建请求上下文 ... print(request.pat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