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PC发展史上的祖先们
泡泡网资讯频道3月19日 瑞雪飘飘似鹅毛,柳絮扬扬满琼瑶。剪碎白银空中舞,撕破生宣顺风摇。但则见,冷月疏星 飞啼鸟,带粉乌鸦返窝巢。行路人迷失了阳关道,白头翁踏雪寻梅过小桥。山川景,举目瞧, 飘飘去,荡荡摇。云横秦岭崎岖路,粉饰南阳旧草茅,长空似有玉龙闹,猛回头,杏花村内酒旗飘,随风上下摇。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又是初春。各地欢迎春天的方式各有不同,北京作为首都当然非比寻常,一场春雪洋洋洒洒过后,暖气终于被停掉了,春天来了。在春天里,我们最盼望的当然是清明节,因为这节能放假。不过,清明节总是要思念一下逝去的先人,祭奠一下祖宗的神位。今天我们就帮电脑来祭奠一下它们的祖先吧。
记得在去年清明节的时候,我们曾经撰写过一篇名为《清明节怀古 看死得最惨的十大IT产品》,当时也不知道怎么的就想在清明节的时候欢乐一下,于是就嘻嘻哈哈的写出了那篇文章。今天我们则严肃一些,来看看我们的显卡、我们的声卡、我们的操作系统甚至我们的网络,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自己家的家谱,我记得第一次看家谱的时候还是初中,记得家谱前几页上印的都是本家功成名就的人氏,犹记得第一页是写下《呻吟语》的吕坤,此后数页就再也没记清楚。
貌似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像我们记计算机的老祖宗,往往只记得ENIAC。但是对于计算机配件或者其他方面的老祖先,一般就迷迷糊糊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这桌子上这堆几十亿数量的晶体管问过哲学上那个至高无上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来?你要到哪去?
估计深蓝对这问题也没招,这几十亿枚晶体管曾经的雏形是什么?咱们往下看。
这个配件是我们编辑这行每天接触最多的计算机产品了,自然我们就从这款产品开始说起吧。键盘是从英文打字机发展而来的,而我们现在使用的键盘键位排列规则,则是在1860年就已经出现了,最初作出这个排列的,是来自美国密尔沃基的报社编辑克里斯托弗.肖尔斯。
克里斯托弗.肖尔斯和他发明的QWERTY打字机
在1860年的时候,当时已经有打字机的雏形出现了。但是这种打字机的杠杆结构,使得它在快速录入的时候,经常因为杠杆杆位的冲突而卡死。于是身为报社编辑的肖尔斯就开始了对打字机键位排列的研究。
最早的QWERTY键位打字机
当时肖尔斯几乎是将字典上的所有常用单词进行了字母的排列组合,然后在键盘将最常用的字符排列的尽量远一些。其实这种排列看起来多少有些随意和妥协,因为在后人的研究中发现,虽然有些字母的排列,比如ED是能够降低输入的速度,但是类似ER这样的排列却是最常用的。
但是不管怎样,打字机的键盘排列顺序就这样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就像我们中国人吃饭,明知道大家同吃一个盘子的菜很不卫生,但是却也吃的其乐融融。QWERTY键位打字机就这样成为了英式键盘的输入标准,估计在今后的许多年中,这种排列也不会改变。
不过,我们这里还得说一下另外一个人,这就是林语堂,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者。对,你没看错,就是语言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
1945年,当时正在创作旺盛时期的林语堂,突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开始了潜心研究中文打字机。当时按照林语堂的设想,这是一台不用学会写字就能够打印出中文的打字机。
虽然在机械部分的设计很快就完成了,但是林语堂遇到的最大挑战,却是汉字的分类和拆分。其实在民国时期,当时有一大批学者投入了对汉字的分形检索的研究,其中最大的成就即是王云五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
林语堂设计的明快打字机
虽然有了其他学者的研究,但是要想将上万个常用汉字采用键盘的形式录入,这在计算机没有发明之前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林语堂还是设计出了上下形检字法,这种方法取字之左旁最高笔形及右旁最低笔形为原则,其特点是不为笔顺所困扰。
最终,林语堂制造出了汉字打字机的最关键部分,键盘。这种键盘共64个汉字根键。打字机制成高9时,宽14时,深18时,字模铸在6根有6面的滚轴上,每个汉字只打三键,备字7000。
1946年,林语堂完成了打字机的全部设计,并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1952年,美国专利局批准了林语堂的申请,定名为“明快打字机”。不过林语堂终究不是一位商人,在他极力推销自己的打字机失败之后,明快打字机最终被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代价是每销售一部打字机,支付林语堂5%的版税。
如果没有光驱,我们的电脑将会怎样?想想你买回一部电影使用几百张软盘来存储,那会是何等壮观。当然,必定会有人说如果没有光驱,肯定会有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好吧,你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第一台光驱 飞利浦CM110
不知道有多少DIY老鸟经历过倍速光驱的年代,所谓的倍速光驱,其实就是1X速度的光驱。虽然那样的光驱看起来已经非常的古老,但是世界上第一台光驱,却拥有更低的速度。
1987年,飞利浦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光驱CM110,这台光驱体积庞大,甚至没有办法安装在机箱之内。它采用额SCSI接口,但是传输速度却只有36K。于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出现了,直至现在,依然有很多的CM110可以正常运转。原因?因为这货的转速实在太低了,哪像当年40X倍速以上光驱那样因为飞速旋转而成为易耗品。
CM121和CM201
再后来,飞利浦设计出了体积更加小巧,也更加实用的CM121和CM201光驱,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当时不少小型机上都安装了飞利浦的光驱,比如那个年代红极一时的DEC RRD40小型机。
飞利浦P2000电脑
飞利浦PC200笔记本电脑
说一个好玩的事,虽然现在的飞利浦和电脑整机似乎毫无关系,但是当年的荷兰巨头却是涉足PC市场的积极分子。它们在80年代推出的PC2000桌上型电脑和PC200笔记本电脑,都拥有不错的知名度和市场销量。
只不过,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卖刮胡刀的终究干不过买水果和搞科研的。飞利浦也逐渐淡出了PC整机市场,转而全力进军家电市场。
现在的声卡市场是真的没落了。如果说一定要给计算机内部的各个配件划分势力范围的话,那么多媒体音频这块,完全是由华人所控制。从当年的创新,到后来的岛谷黑金,中间虽然有傲锐和德国坦克,但是一个被创新干掉,一个则被自己在中国的代理商干掉。于是整个多媒体音频市场,也在华人的带领下越做越抽抽。
1987年的魔奇声卡
估计有很多人都认为第一款声卡来自于创新,其实是来自于英国的ADLIB公司。在1987年的时候,ADLIB为当时的IBM PC研发出了第一款声卡。当时这款声卡的功能非常单一,没有任何的声音特效,仅仅是简单的声音信号回放,但是依然让当时的PC和MAC一样获得了输出声音的能力。
这里小编说明一下,8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但是那篇文章里面很多的数据都是错误的,例如魔奇声卡,当初我写的是1984年,但在查阅了魔奇的网站之后,更正为1987年。
1990年版的ADLIB声卡
按理说,作为第一家推出独立声卡的公司,ADLIB理应当获得丰厚的利润和高昂的专利回报,但是让ADLIB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一年之后,一家来自新加坡的小公司就让ADLIB的美梦灰飞烟灭了。
创新1988年推出的声卡
1988年,创新推出了自己的声卡,并且以更加优秀的性能和兼容性,让ADLIB声卡完全处于下风。此后的故事就简单了,创新推出了SoundBlaster系列声卡,让创新成为了声卡的代名词。
想想电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进入我们的家庭的?正是当电脑进入多媒体时代,开始变得好玩的时候。想想在电脑还是DOS时代的时候,我们玩的更多的电子娱乐设备是啥?当然是日本的土星、PlayStation等各种游戏主机。因此,只有让电脑好玩,才能让人们更乐意亲近它。
这个梦想其实在大型机时代就已经开始被很多爱玩的科学家所琢磨,虽然那个时候的计算机还是一个操作复杂,费用昂贵的精密仪器。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的学生马丁.格里兹在IBM大型机上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款电脑游戏“太空争霸战”,从而让计算机第一次展示了自己妙趣横生的一面。
就在第一款电脑游戏问世的四年后,在纽约,一位二战老兵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页关于家用电子游戏机的设计构想。这就是拉尔.拜尔。
第一台家用电子游戏机发明者拉尔.拜尔
同样是在1966年,拜尔制造出了第一台电子游戏机,这是一台能够在屏幕上显示光点的游戏设备。而后拜尔继续改进它,使得它可以支持当时非常流行的“乒乓”和光枪设计游戏。
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子游戏机Magnavox Odyssey
1971年,Magnavox公司在观看了拜尔的游戏机演示之后,决定购买这套系统的全部版权。1972年,世界上第一台量产型家用电子游戏机Magnavox Odyssey问世了。虽然最终这台售价100美元的游戏机销量不尽如人意,但是拜尔却开创了电视游戏这一全新的领域。
相信鼠标这个配件的最初始祖,大家都很熟悉了。1968年12越,在IEEE会议上,来自斯坦福研究院的道格拉斯.恩格巴特博士向人们展示了一款奇怪的小盒子。
恩格巴特博士和他发明的鼠标
这台奇怪的小盒子采用几个轮子滚动的方式向计算机输入信息,但是这对当时人们的想象力却是一个挑战。你可以试想一下,在DOS的字符界面上使用鼠标的场景,更何况那个年代还有纸带穿孔这种高科技到绝顶的输入方式存在。
恩格巴特的鼠标雏形
因此,为了更好的演示鼠标的作用,恩格巴特又展示了另外一个在日后改变计算机世界的一项发明:图形界面。虽然当时恩格巴特所演示的图形界面还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在不久之后,施乐帕洛阿托的天才科学家们就将其变成了现实。
当然,再后来就是乔布斯雷厉风行的抄袭了图形界面设计出了Macintosh,再后来又是比尔.盖茨趁苹果之危低价从苹果CEO斯库利手中买到了图形界面并继而模仿出了Windows。再后来,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计算机世界了。
第一款光电鼠标:微软IntelliMouse
看完上面强盗的故事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世界上第一款光电鼠标。微软在1999年推出的这款IntelliMouse可以说是微软键鼠产品走向辉煌的一个起点。伴随着这只光电鼠标的问世,IO1.1,IE3.0等等一大批经典的微软鼠标成为了高端键鼠的代名词。
说起第一张显卡,可能很多的人想到的都是NV的NV-1,或者是3dfx的VooDoo。不过这都是3D显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显卡,则要追溯到20年前,那个IBM PC轰动世界的年代。
IBM PC 5150
1982年,IBM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 PC 5150。虽然名气上远逊于随后发布的IBM PC XT,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5150足以载入史册。
IBM PC 5150机箱内部
在这台电脑中,IBM第一次让人们心中对于显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上面这张图就是5150机箱内部的硬件结构,那张最长的卡,就是5150上配置的CGA显卡。
IBM PC 5150机箱内部结构
5150配备的CGA显卡
当时的IBM PC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显卡,它们分别是单色显示卡MDA,和彩色绘图卡CGA。MDA只能现实绿色的字符,分辨率为720×350。而CGA则能够现实彩色图形,但是分辨率也降低到了640×200。
相信在当时谁也想不到,显卡会在十年后成为个人计算机上最激动人心的配件之一。当时间进入90年代,NVIDIA,3dfx、Matrox、ATI等等一大批优秀的显示芯片厂商纷纷成立,并且如雨后春笋般推出了Raver128、Voodoo、Rage128以及G450等一代经典芯片。尤其在经历了BX时代的辉煌之后,硬件T&L的出现,更是让显卡拥有了不啻于CPU的运算能力。
当然,那个年代,也造就了一个极富朝气的IT资讯媒体:显卡之家。这就是泡泡网的前身。
小编现在电脑上用着三个存储设备,一个2.5吋的SSD,一个2.5吋笔记本硬盘,还有一个64G的U盘。这仨玩意放在一块,也没有一听可乐重,也没有一盒烟厚。但是你知道吗,硬盘在诞生之初,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无霸。
加利福尼亚圣何塞IBM研发中心
IBM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的公司。这家最早生产土豆削皮机的小作坊,谁也没想到会成为当今人类IT科技的推进器。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IBM在网络、大型计算机、以及计算机存储等多个领域,为全世界带来了极具实际意义的探索,并产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成果。
IBM 305RAMAC硬盘
1956年,IBM在圣何塞的研究中心推出了第一款计算机存储设备:IBM 305RAMAC。这对于当时毫无存储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因为正是这个设备的出现,完成了冯.诺依曼当初对通用型存储计算机的设想。
IBM 305RAMAC的盘片直径为24吋
当时这台设备还不叫硬盘,它拥有50片直径为24吋的磁盘,这些磁盘的重量达到而来100公斤,但是它50片磁盘的总存储容量却只有5MB。不过,即使是这样,在当时这样的容量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使用程度了。
利用飞机运送的IBM 305RAMAC
1962年,美国民航局委托IBM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民用互联网络SABRE民航网络订票系统。这套系统所选用的存储方案,就是采用了305RAMAC。而且,305RAMAC的出现,让另外一个改变计算机应用方式的事物出现,成为了可能。这就是下一页我们即将讲到的操作系统。
当年的计算机好玩吗?那是相当的难玩啊。如果你想用计算机来做道1+1等于几的数学题,你需要自己用二进制码来编制计算机程序,然后用穿孔纸带打上孔,然后再将纸带塞进计算机,计算机再将结果打在穿孔纸带上,然后你再根据穿孔纸带上的孔,来写出二进制代码,然后再将二进制码翻译成咱们看得懂的话。
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在19世纪提出穿孔纸带概念
不过,随着305RAMAC以及集成电路的出现,通用型计算机的诞生成为了可能。于是,1964年美国国防部委托麻省理工、贝尔实验室以及通用电气公司开发一种“公用计算机服务系统”,简称MULTICS。
参与MULTICS的科学家
1965年,MULTICS的研发工作正式开展,当初研发的设想是通过建置在美国通用电力公司的大型机GE-645,来连接1000部终端机,支持300的用户同时上线。
通用公司的GE645大型计算机
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研发这样的通用操作系统存在了太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以至于研发进度极为缓慢,直至1969年,MULTICS依然难以问世。随后,贝尔实验室退出了研发队伍,而美国国防部也决定裁撤MULTICS项目,通用公司随即退出。
运行在MULTICS上的软件
但是麻省理工并没有就此罢休,MULTICS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随后,这套系统被麻省理工用作学校的信息管理。在MULTICS中包含了很多现代操作系统的雏形,比如隐藏核心文件,只提供用户界面等等。
不过,MULTICS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它直接孕育出了UNIX。1969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为了让自己编写的游戏能够运行起来,俩人在一台DEC小型计算机上编写了MULTICS的改编版,这就是UNIX。
互联网的雏形是美国的阿帕网,这几乎已经是我们的常识了。但是阿帕网的雏形呢?甚至计算机网络的雏形呢?这下扯的就有点远了,因为最初的网络雏形,是源自美国对苏联的防御。
美国SAGE防空网络
1952年,美国军方交给麻省理工一项任务,研制全美半自动防空系统。要求很简单,实时监控美国领空,对飞行器作出威胁评估报告,并实时传送至控制中心。麻省理工接下了这个大活,它们所要面对的,将会使不计其数的全新技术开发。
SAGE的监控终端
最终,麻省理工选择了IBM来作为SAGE的合作伙伴。1959年,SAGE开始进入部署阶段,1963年,SAGE完成了全部部署,我们来列举一下SAGE在当时的创新吧。超大容量高速磁核存储;实时操作系统;高度规范的编程方法;重叠计算和 I/O 操作;电话线实时数据传输; CRT 终端和光笔的使用;冗余和备份方法与组件;最长系统无故障运行时间;计算机第一次在分散的地理位置的在线实时应用。
但是这只是一张军用的网络系统,但是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第一张民用网络系统,同样来自IBM。
IBM100年时制作的SABRE网络图标
在麻省理工和IBM研制的SAGE网络即将投入使用的时候,美国航空公司找到了IBM,希望它提供一种网络订票系统,这就是后来的SABRE网络。一种使用电话线进行连接,可在全美50多个城市实时订票、查询、通讯的计算机网络。
IBM 7094大型计算机
IBM充分利用了SAGE网络的科研成果,从而使得SABRE网络在1960年就进入了试运行阶段。最初的SABER网络仅仅在纽约的布莱克利夫安装有两台IBM 7094计算机,但是每小时交易量却能够达到7500个订票。这让从前的订票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减到了几秒钟即可完成。
美国达美航空效仿SABRE的网络订票终端
SABRE系统发展到了6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政府网络的第二大网络系统,同时也是最大的民用网络。而SABRE网络也成为了IBM炙手可热的一件商品,多家航空公司纷纷向IBM发来了订单,搭建自己的网络订票系统。
而IBM,则通过这两个网络的建设,积攒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储备,为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已经俗套到家的恩格巴特研发出第一只鼠标,特德.霍夫与4004处理器的故事,估计很多人已经能倒背如流了。想想刚才我们提到的各种大型机以及小型机,几乎在微处理器问世之后,就迅速的回到了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幕后,个人计算机的时代来临了。
特德.霍夫在展示自己的4004处理器
1971年,一个倒霉的日本公司Bucicom找到了Intel,希望Intel为自己的计算机设计一组芯片。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特德.霍夫看到日本人那用13枚芯片组成的复杂透顶的设计方案时,特德.霍夫干脆化繁为简,用一枚集成了内存和计算单元的微小芯片,狠狠的打了日本人那张古板的脸。
Intel 4004处理器
当时的4004是一枚4位处理器,而当时小型机与大型机的处理能力则分别为8位与16位。因此,要想获得性能上的领先,4004处理器的发展至少要追上小型机才有前途。当然,Intel也在此后不久,就推出了8008处理器,并加入了指令集,从而开启了微处理器时代。
当年Intel为4004所做的广告
不过,当初4004甚至8008诞生的时候,很多人对此还是不屑一顾的。就像当初智能手机推出的时候,用惯了计算机的人根本不相信这货有一天会超越电脑。据说曾经有不开眼的客户在跟Intel谈生意的时候,当听到对微处理器的介绍,还故作惊讶的说到:“呀,我的计算机掉进了地板缝里了”这样的风凉话。
不知道当年说这话的人,在用到了80386、Pentium、Athlon的时候,是一个怎样的感想,很想采访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