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爱的误解——对象,状态

当然,那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不重要。人们渴望着爱,他们没完没了地观看有关换了和悲哀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倾听很多毫无价值的爱情歌曲——爱呢日,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爱是没有什么可学的。

对于爱情的渴望,确实每个人都无可避免。不论是因为生理上的荷尔蒙,还是因为心理上对解脱寂寞的向往,爱情作为温柔乡,所有人都有着对理想的安神处的希望。不过,这样的渴望,毕竟正如上一段所说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将其作为艺术来学习的。

这种特殊的态度基于几个前提,而这些前提往往分别地或共同地支持这种态度。__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爱人及自己有无爱人的能力的问题。__因此,在他们看来,问题是怎样被爱,怎样得到爱,怎样变得可爱。为了追求这个目的,他们采用几条途径:其一,尽可能取得成功,取得与个人的社会地位相称的权利和财富,这条途径特别为男人所采用,其二,梳妆打扮、衣着华丽,使自己更富有吸引力,这条途径尤其为女人所采用。其它一些被男人和女人采用的、使自己富有吸引力的途径是养成令人愉快的生活习惯,谈笑风生,助人为乐,千寻而布帽烦别人。有很多让自己变得可爱的途径,类似于是自己取得成功的那些途径,如”赢得朋友,影响他人“。其实,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

这个第一个前提,如何理解呢?
从一定角度来说,其实他们地方法并没有做错。因为都是采取提高个人本身的固定价值来提高被关注率,相比只是提高自己追求的成功率的艺术的学习来说,可能这样的方法对于非主动的、以及并不知晓自己爱什么样的人、自己能爱什么样的人的人来说,更为恰当一些。

不过从弗洛姆的角度来理解的话,这些人都只是在选择发展让自己能吸引大量异性的方式,毕竟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在更多的异性中拥有更好的印象,更容易吸引来自己喜欢的异性。当然,有方向的人明显不是属于这类人。

隐藏在“爱没有什么可学的态度“后面的第二个前提是:__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地,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或为其所爱——则是困难的。持这种态度有几个原因,它们同现代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之一是__20世纪对”爱的对象“的选择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爱,正如在很多传统文化中一样,通常来讲并不是一种自发的并导致婚姻的隐私经验;相反,婚姻是通过传统的风俗习惯确定的——要么通过双方家庭,要么通过一个媒人,或者不需要中间人的介绍。婚姻实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最后做出的决定,一旦做出婚姻的决定,爱就理所当然地发展下去。在过去几代人中,浪漫式的爱的思想在西方世界中极为普遍。在美国,虽然并非完全不考虑传统的爱,但是人们在很大的程度上寻求的是”浪漫式“的爱,寻求导致婚姻的爱的隐私经验。在爱的方面,这种自由的新思想,同爱的作用相比,大大地增加了爱的对象的重要性。

确实,这个前提可以说是即便是到了现在,同样是作为最大的理由被人认所使用着。欧美可能在20世纪就已经结束了完全传统式的爱,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80后90后才是渐渐在试图摆脱传统式的爱的人,所以可以说是这本书非但没有过时,而且非常的适合于我们这代人阅读。罗曼蒂克的爱情正在为不少人所追求,不过也已经经过了几年的浪漫,现在普遍大部分人都已经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现在正是处在传统与浪漫式的婚姻的交集诞生新的婚姻构成的时代。自由式的爱,之后对于对象可能会更为偏重了,可能将不再完全以传统的背景作为条件,更多的是考虑人本身,人本省的潜力以及远见等。

同这种爱的对象因素密切相关而又具有当代文化特色的另一个特点是,__我们的整个文化基于购买欲上,基于互利交易的观点上。__现代人的快乐就在于一股劲溜达商店,浏览商品橱窗,用现金或通过分期付款来购买它能支付得起的一切。他或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人。对男人来讲,具有吸引力的女人是他们所追求的极好的东西;对于女人来讲,具有吸引力的男人,是她们所追求的极好的东西。”吸引力“通常意味着在人格市场上被追求的流行的优质产品。特别使人富有吸引力的因素,无论在精神上或在物质上都是由时代风尚决定的。在20年代,一个酗酒、抽烟、泼辣、富有性感的女人是具有吸引力的;今天时代风尚更多地要求女性贤惠和羞怯。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男人一定要雄心勃勃、富有进取心——今天他必须谙熟世故、善于交际、恢宏大度——以便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在任何情况下,只有考虑到这种具有人性的商品不超过自己所能购买的范围,才常常会产生爱上一个人的感受。我只是一心为了交易。从社会价值来看,爱的对象应该是逞心如意的;同时爱的对象也考虑到我的全部财产和潜在能力而应该需要我。因此,两个人根据他们自己交换价值的条件,一旦在市场上发现有最好的对象,他们就产生了爱。象购买不动产一样,能发挥的潜力在这种交易中常常起相当大的作用。在市侩型意识流行的文化中,在物质上的成功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中,人的爱情关系和条件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交换,都遵循统一模式,这种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爱的对象的寻求确实已经可以称之为互利交易。一般来说,只有在物质、潜在能力相近的人之中才更能产生共同地想法,在婚姻之中也才更能具有互相理解的可能,为了未来的幸福,可以说是这样的互利交易的观点是最合适、最优的方案。

认为爱没有什么科学的第三个错误在于__混淆了”爱上“一个人的最初经验和对一个人”爱“的永久状态——或者我们不妨说”处于“爱一个人的永久状态。__假如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像我们大家一样,突然让两人之间的大墙dota,他们感到越来越近,最后成为一体,那么成为一体的一刹那是生活中经历最快乐最兴奋的时刻。对于已被隔绝,孤寂而没有爱的人来说,它更是美妙而神奇。这种意外的亲密奇遇,只要跟性的吸引和性的高潮结合起来,或者为性的吸引和性的高潮所驱动,常常是很容易产生的。但是,这种爱就其本性而言并不长久,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行为的神奇色彩却日渐褪去,直至最后他们地冲突、失望及相互间的厌烦把最初剩下的兴奋经验葬送殆尽。然而,开始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实上,他们只是把相互间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当做双方强烈地爱的明证;与此同时,他也许仅仅表明他们以前孤独的程度。

爱的状态被误解是当下热恋的情侣分手的最普遍原因。这里稍稍提一下,第二个原因恐怕就是上一段所说的互利交易中最优的不满足。对于刚脱离孤寂时的充实感误认为是真实的双方之间的爱,将爱的情感的最高峰误认为是未来持久的爱的平均值,自然会对之后的爱的情感的滑坡感到不满,厌烦。从持久的角度来看,爱情理应是平和的,而非燃烧殆尽一般的瞬时的轰轰烈烈。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轰轰烈烈是不正常的呢?对于在选择对象之时的突如其来的一种憧憬,同样也是一种强烈地情感,只是并未形成双方之间的关系,依旧只是单相思。这样的情感在双方之间建立桥梁之后,是否会形成真实平和的爱情呢?还是说,这只是一时的荷尔蒙原因,更需要做的是冷静,待一定时间之后便能明白自己真实的情感?

尽管这种态度——再没有什么东西比爱更容易的了——得到截然相反的证明,可是它仍旧成为一种对爱流行的看法。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会像爱那样一开始充满着希冀和期望,而最后又常常失败。如果在其它的活动中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也许会渴望知道失败的原因,渴望学会怎样做得更好一些,或者干脆放弃这种活动。既然在的问题上,人们要放弃爱是不可能的,那么似乎只有一种合适的办法来克服爱的失败,这种办法乃是探讨爱的失败的原因,进而探究爱的意义。

探究爱的原因,进而探讨爱的意义正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posted @ 2015-11-04 11:04  sean10  阅读(24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