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集成电路实践记录_米勒补偿两级放大器
实验四,米勒补偿两级放大器
4.1 实验背景
第一级差模放大倍数:
第二级放大倍数:
总的开环增益为:
带宽:
增益带宽积:
第二极点:
消零电阻:
共模抑制比:
4.2 实验内容
1、利用单管共源放大器增益计算、电流镜、二极管接法做负载等知识完成差分输入-单端输出米勒补偿两级放大器的设计。
2、分析清楚电路性能与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列出参数列表进行分析。
3、设计MOS管的宽长比、电路的直流工作点,使电路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指标基本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然后对上述设计进行仿真验证,并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
4.3 实验过程
- 如图所示搭建电路(差分管B极接地,避免跟随源极发生电压浮动)
晶体管尺寸表:
W | L | |
---|---|---|
NM0、NM1 | 68.76um | 180nm |
PM0、PM1 | 51.9um | 180nm |
NM2、NM3 | 24.6um | 1um |
NM4 | 80um | 1um |
PM2 | 320um | 180nm |
调零电阻与密勒电容
\(R_c\) | \(C_c\) |
---|---|
150Ω | 800fF |
- 设置激励,进行直流仿真
- 设置差模激励(AC phase相差180,Initial phase for Sinusoid相差180),仿真差分增益
4.4 实验分析
MOS管工艺参数如下:
\(μC_{ox}(μA/V^2)\) | \(V_{TH}(mV)\) | |
---|---|---|
NMOS | 235 | 410 |
PMOS | 73.6 | -456 |
设计指标如下:
参数 | 值 |
---|---|
电源电压 | 1.8V |
两级放大器增益 | >60dB |
3dB带宽 | ≥1MHz(CL=1pF) |
相位裕度 | ≥45° (CL=1pF) |
单位增益带宽 | 1.7GHz~2.2GHz |
共模输入范围 | 1V左右 |
设计过程:第一步,选择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第二步,调试输出共模电压,第三步,调试输出增益
- 选择静态工作点
电路结构如下图所示
M1、M2是差分放大对管,M3、M4作为电流镜负载,M5、M6电流镜作为差分放大器的尾电流源。直流工作点需要保证M1~M6均工作在饱和区,故有以下约束
对于负载管M3、M4有\(V_{GS3,4}=V_{DS3,4}\),故只要\(|V_{DS3,4}|=|V_{GS3,4}|>|V_{thp}|\),饱和条件\(|V_{DS3,4}|>|V_{GS3,4}-V_{thp}|\)自然满足,同理,对于M5、M7、M8有\(V_{GS5,7,8}=V_{DS5,7,8}\),故只要\(V_{DS5,7,8}=V_{GS5,7,8}>V_{thn}\),饱和条件\(V_{DS5,7,8}>V_{GS5,7,8}-V_{thn}\)自然满足
又根据电压关系
综合以上条件有
设计指标给定了共模输入电压\(V_{CM,in} = 1\),故\(V_{GS1,2}+V_{GS5,7,8}<1.41V\),\(V_{GS5,7,8}>0.41\),\(0.456V<|V_{DS3,4}|=|V_{GS3,4}|<0.71V\)。由于M7、M8需要经过更大的\(I_{DS}\),需要更强的驱动能力,因此需要分配更大的\(V_{ov}\)。由于差分管M1、M2的B极接地,\(V_{SB}\)增大,根据公式:
故其阈值\(V_{th}\)也会增大,大致估算为0.53V。为了使得第二级放大管M6能够有尽可能大的跨导,根据公式
在确保能够饱和的前提条件下,选取较小的过驱动电压。
选定\(V_{GS1,2}=0.6\),\(V_{GS5,7,8}=V_{DS5,7,8}=0.8V\),\(|V_{DS3}|=|V_{GS3}|=|V_{GS6}|=0.6V\),则可以得到参数如下:
\(\vert V_{GS}\vert(V)\) | \(\vert V_{ov}\vert(V)\) | |
---|---|---|
一级放大管 M1、M2 | 0.6 | 0.07 |
电流镜负载 M3、M4 | 0.6 | 0.144 |
二级放大管 M6 | 0.6 | 0.144 |
尾电流源 M5、M7、M8 | 0.8 | 0.39 |
由于差模输出增益\(20log(\vert\frac{V_{out}}{V_{in}}\vert)=20log|A_{v}|>60dB\),故\(|A_{v}|=1000\) 。考虑到以下公式:
可以得到
根据参数\(A_{vd}\)和\(V_{ov}\)可以求出\((\lambda_n+\lambda_p)=0.63\),如果最终仿真时发现增益不够,由于\(\lambda\)和\(L\)成反比关系,可以通过增大\(L\)来减小\(\lambda\),从而增大\(A_{vd}\),而\(L=180nm\)的沟道调制系数可以满足\((\lambda_n+\lambda_p)<0.63\)。
以上直流参数可以确保共模输入电压在范围内变化时,M1~M6管仍然能够保证饱和。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管子的长宽比\(W/L\)以及电流\(I_{DS}\),这可以通过由工作频率的限制而得到。
首先需要选定米勒电容\(C_c\),\(Cc\)的选择与负载取值有关,,\(Cc\)增大有几个好处,增强极点分裂功能,降低输入积分噪声,降低第二级功耗,但缺点是降低了 GBW 和压摆率。这里选定\(C_c=1/2C_L=0.5pF\),在后续步骤中进行迭代调整。
3dB带宽的频率为1MHz,单位增益带宽要求1.7~2.2GHz,选定\(GBW=2GHz\)得情况下,代入密勒电容\(C_c\)可以估算出符合要求的\(I_{DS1,2}=I_{DS3,4}\approx 220μA\),\(I_{DS7,8}=2I_{DS1,2}\approx440μA\)。
为了满足相位裕度条件(\(\geq 45°\)),第二极点\(f_{nd}\)需要外推到\(GBW\)之外,为了设计裕量,这里取\(f_{nd}=1.5GBW\),根据:
条件是\(C_c>>C_{n1}\),代入计算可以得到\(I_{DS5,6}=1360μA\)。
M7、M8的\(r_{ds}\)与共模抑制比相关,必须要取大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抑制共模的作用。取较大的\(W\)和\(L\)可以减小电流镜失配,这里选为\(1um\)。为了减小电流镜失配,M5的\(L\)同样取\(1um\)。
故而可以进一步确定各管的尺寸如下:
M1、M2 | M3、M4 | M5 | M6 | M7、M8 | |
---|---|---|---|---|---|
宽长比\((W/L)\) | 382 | 288.3 | 76 | 1776 | 24.6 |
长度\(L\) | 180nm | 180nm | 1um | 180nm | 1um |
宽度\(W\) | 68.76um | 51.9um | 76um | 320um | 24.6um |
此外密勒电容\(C_c=0.5pF\),调零电阻
选取调零电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由于难以刚好和第二极点抵消(器件值有波动),因此\(R_c\)控制在略略大于\(GBW\)的位置,从而使得相位超前,提高稳定性,代入计算,最终选取\(Rc=53Ω\)
- 直流仿真结果
\(\vert V_{GS}\vert(V)\) | \(\vert V_{ov}\vert(V)\) | \(\vert I_{DS}\vert(μA)\) | |
---|---|---|---|
M1、M2 | 0.589 | 0.075 | 215.4 |
M3、M4 | 0.575 | 0.121 | 214.5 |
M6 | 0.575 | 0.121 | 1366 |
M5 | 0.820 | 0.41 | 1366 |
M7 | 0.820 | 0.41 | 430.8 |
M8 | 0.820 | 0.41 | 440 |
与理论估算值进行比较
\(\vert V_{GS}\vert(V)\) | \(\vert V_{ov}\vert(V)\) | \(\vert I_{DS}\vert(μA)\) | |
---|---|---|---|
M1、M2 | 0.6 | 0.07 | 220 |
M3、M4 | 0.6 | 0.144 | 220 |
M6 | 0.6 | 0.144 | 1360 |
M5 | 0.8 | 0.39 | 1360 |
M7 | 0.8 | 0.39 | 440 |
M8 | 0.8 | 0.39 | 440 |
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 调试输出增益
交流仿真结果显示放大器的差模输出增益达到了61.67dB,满足设计要求。其3dB带宽为1.48MHz,也满足设计要求,但其单位增益带宽仅为1.23GHz,小于设计需求,此外其相位裕度为20.7°,小于设计需求,因此需要针对其频率特性进行修正
增大\(GBW\)需要调整\(I_{DS1,2}\)和\(C_c\),而改善相位裕度需要推远次主极点\(f_{nd}\),此外通过调整\(R_c\)和\(C_c\)来调整零点也可以起到改善相位裕度的作用,可以看出,增大\(GBW\)和\(f_{nd}\)意味着\(I_{DS}\)的增大。通过将\(I_{DS1,2}\)增大到\(800μA\),\(I_{DS6}\)增大到\(2600μA\),并且相应调整管子长宽比,此外\(Rc\)调整为\(150Ω\),\(C_c\)调整为\(0.8pF\)。
至此差分放大器达到了制定的设计指标,其参数如下:
W | L | \(I_{DS}\) | |
---|---|---|---|
M1、M2 | 68.76um | 180nm | 382μA |
M3、M4 | 51.9um | 180nm | 382μA |
M5 | 80um | 1um | 2579μA |
M6 | 320um | 180nm | 2579μA |
M7 | 24.6um | 1um | 764μA |
M8 | 24.6um | 1um | 800μA |
参数 | 值 |
---|---|
电源电压 | 1.8V |
两级放大器增益 | >60dB(61.462dB) |
3dB带宽 | ≥1MHz(CL=1pF) (1.667MHz) |
相位裕度 | ≥45° (CL=1pF) (45.36°) |
单位增益带宽 | 1.7GHz~2.2GHz (2.06GHz) |
共模输入范围 | 1V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