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模拟集成电路实践记录_三种MOS单管放大器

实验二,三种MOS单管放大器

2.1 实验背景

img

img

img

img

img

三种电路电阻负载下的信号增益(\(A_v\)),输入阻抗(\(R_{i}\)),输出阻抗(\(R_o\)),假定\(r_o >> R_D\)\(g_{mb}=0\)

信号增益\(A_v\) 输入电阻\(R_{i}\) 输出电阻\(R_o\)
共源极 \(-g_mR_D\) \(\approx \infin\) \(R_D\)
共栅极 \(g_mR_D\) \(1/g_m\) \(R_D\)
共漏极 \(\frac{g_mR_S}{g_mR_S+1}\) \(\approx \infin\) \(R_s//\frac{1}{g_m}\)

2.2 实验内容

  1. 根据单个MOS管的三种基本放大阻态(共源、共栅、共漏)(电流负载),完成电路设计
  2. 计算MOS管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的主要参数,包括电路的直流工作点、MOS管的宽长比、主要的电阻值等,使电路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
  3. 仿真电路的直流工作点,以及信号增益,与理论结果比较。

2.3 实验过程

  1. 连接共源极放大器电路如下

img

  1. 进行直流仿真,计算电路直流工作点,激励,仿真条件设置如下

img

img

img

img

  1. 选择晶体管栅极,源极,漏极作为Output

img

  1. 运行直流仿真,得到晶体管直流工作点参数

img

  1. 设置瞬态仿真条件(激励GND和VDD设置与直流仿真一致)

img

img

  1. 选择IN,OUT端口作为Output

img

  1. 运行瞬态仿真,得到IN和OUT端口的信号波形

img

  1. 连接共栅极放大器电路如下

img

  1. 和共源极放大器电路采用类似的方法,设置激励后进行直流工作点的仿真和信号放大的交流仿真

img

img

img

img

  1. 连接共漏极放大器电路如下

img

  1. 设置激励后进行直流工作点的仿真和信号放大的交流仿真

img

img

img

img

2.4 实验分析

本次实验的三个单管放大器均使用NMOS,其工艺参数如下

\(μC_{ox}(μA/V^2)\) \(V_{TH}(mV)\)
NMOS 235 410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忽略沟道调制效应,假定漏源电流计算公式为

\[I_{DS}=\frac{1}{2}μ_nC_{ox}\frac{W}{L}(V_{GS}-V_{TH})^2 \]

则跨导\(g_m\)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g_m=\frac{\partial I_{DS}}{\partial V_{DS}} = μ_nC_{ox}\frac{W}{L}(V_{GS}-V_{TH}) \]

对于本次实验涉及的所有放大器,其设计分析过程如下。第一步根据需要的指标要求估算参数,第二步进行直流仿真,根据仿真结果修改参数,直到符合要求,第三步进行交流仿真,根据仿真结果修改参数,直到符合要求。需要首先进行直流工作点的仿真的原因是,为了保证放大器能够正常工作,NMOS需要工作在饱和区下,即需要满足\(V_{GS}>V_{TH}\)以及\(V_{GS}-V_{TH}<V_{DS}\)

这里以共源极放大器的分析为例,详细描述分析与设计的过程:

  1. 估算参数

假定目标增益\(|A_v|>1\),共源极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A_v = -g_mR_D\),因此需要确定的参数为\(\frac{W}{L}\)\(V_{GS}\)\(R_D\)\(V_{GS}\)需要大于\(V_{TH}\),因此必须大于\(410mV\),但同时由于饱和区要求\(V_{GS}-V_{TH}<V_{DS}\)\(V_{GS}\)不能选取过大,因为\(V_{DS}=V_{DD}-I_{DS}R_D\) ,而\(I_{DS}\)也收到\(V_{GS}\)的控制,如果\(V_{GS}\)过大必定会导致NMOS管无法工作在饱和区,这里先选定\(V_{GS}=1\)。进一步选定\(\frac{W}{L}=\frac{220}{180}\)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I_{DS}=50μA\)\(g_m=169.5μS\)。在\(V_{GS}-V_{TH}<V_{DS}\)\(V_{DS}=V_{DD}-I_{DS}R_D\)\(A_v = -g_mR_D\)\(|A_v|>1\)的约束下,选定\(R_D=10kΩ\)

估算参数列表如下:

晶体管宽长比(\(\frac{W}{L}\) 晶体管栅源电压(\(V_{GS}\) 负载电阻(\(R_D\)
\(220/180\) \(1V\) \(10kΩ\)

根据以上参数计算得到直流工作点:

源漏电流(\(I_{DS}\) 源漏电压(\(V_{DS}\)
\(50μA\) \(1.3V\)

根据以上参数计算得到交流放大参数:

信号增益\(A_v\)
\(-1.695\)
  1. 进行直流仿真

将估算结果与直流仿真结果比较,与估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可以确定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img

源漏电流(\(I_{DS}\) 源漏电压(\(V_{DS}\)
\(53.6μA\) \(1.26V\)
  1. 进行交流仿真

进一步进行交流仿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共源极放大器的反相放大特性,使用放大后的信号峰峰值和输入信号峰峰值之比得到增益:

img

信号增益\(A_v\)
\(\approx -1.5\)

实际仿真得到的交流信号增益略小于估算结果,这是因为\(A_v=-g_mR_D\)实际上是忽略了晶体管\(r_o\)的影响,假定\(r_o >> R_D\)而得到的。如果使用\(r_o\approx\frac{1}{\lambda I_{DS}}\)\(A_v=-g_m(R_D//r_o)\)重新进行计算,可以得到:

晶体管输出电阻(\(r_o\) 信号增益\(A_v\)
\(148kΩ\) \(-1.58\)

使用相似的方法对共栅极和共漏极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

共栅极放大电路设计参数:

晶体管宽长比(\(\frac{W}{L}\) 晶体管栅源电压(\(V_{GS}\) 负载电阻(\(R_D\)
\(220/180\) \(0.8V\) \(10kΩ\)
源漏电流(\(I_{DS}\) 源漏电压(\(V_{DS}\)
\(21.8μA\) \(0.582V\)
信号增益\(A_v\)
\(1.12\)

共栅极放大电路仿真结果:

源漏电流(\(I_{DS}\) 源漏电压(\(V_{DS}\)
\(24.2μA\) \(0.558V\)
信号增益\(A_v\)
\(1.04\)

共漏极放大电路设计参数:

晶体管宽长比(\(\frac{W}{L}\) 晶体管栅源电压(\(V_{GS}\) 负载电阻(\(R_D\)
\(220/180\) \(1V\) \(10kΩ\)
源漏电流(\(I_{DS}\) 源漏电压(\(V_{DS}\)
\(50μA\) \(1.3V\)
信号增益\(A_v\)
\(0.63\)

共漏极放大电路仿真结果:

源漏电流(\(I_{DS}\) 源漏电压(\(V_{DS}\)
\(51.5μA\) \(1.285V\)
信号增益\(A_v\)
\(0.58\)

从实验中可以总结出三个单管放大器各自的特性:

共源极放大器:反相放大器,输入电阻大,适合作为电压放大器的输入级

共栅极放大器:同相放大器,输入电阻小,可用作电流放大,可以与共源极放大器组合形成共源共栅放大器结构(Cascode),进一步扩大增益

共漏极放大器:同相放大器,增益小于1,满足\(g_m>>\frac{1}{R_S}\)时趋近于1,由于输出电阻小适合作为电压放大器的输出级,起跟随器作用

更复杂的放大器的本质上也是由单管组成的,掌握单管的性质有助于设计后续的复杂放大器电路。此外,读者可以自行调整参数,实现更大增益倍数的单管放大器,以及通过输入端/输出端断路的方式,进行电路输入输出电阻和理论值的比较验证。

posted @ 2022-02-24 11:55  sasasatori  阅读(349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