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问题集合

数据库系统原理

一、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通常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DBS)包括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相关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DBA)、用户

2.数据库系统的简称:DBS  -》指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

3.数据库基本特点:永久存储、有组织、可共享

4.数据库(DB):长期存储、有组织、可共享

5.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的符号,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消息

6.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Data(数据)

7.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专门用于建立和管理数据库的一套软件,介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

8.数据库管理员(DBA)

9.通俗的被称为存储数据的仓库,指的是数据库(DB)

10.数据库(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且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系统易于扩展,并可以被多个用户共享,数据库通俗的被称为存储数据的仓库,只是这个仓库是一定的格式进行存储的

11.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数据不一致

12.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 数据集成: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
  • 数据共享性高:不只是同一数据可以被多个不同用户存取,还包含了并发共享
  • 数据冗余小:并非所有的冗余都可以或者应该被消除
  • 数据一致性:通过消除或控制数据冗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引起不一致的根源是数据冗余
  • 数据独立性高:数据定义与使用数据的应用程序分离称为数据独立
  • 减少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

13.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说法错误的是:不具备网络功能

1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数据定义功能
  • 数据操纵功能
  •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
  •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 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
  • 其他功能:主要包括与其他软件的网络通信功能、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相互访问功能等

15.数据库管理系统:他负责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存储数据,并帮助数据库的使用者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快速的获取所需数据,以及提供必要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统一控制机制,实现对数据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维护

16.专门负责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并保证数据库正常、高效运行的人员是:数据库管理员

17.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对象是用户

18.数据库系统(DBS)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

19.通常所说的数据库系统不包括网络环境

20.数据库管理员不同于普通数据库用户,他们是专门负责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并保证数据库正常、高效运行的人员

21.数据库系统中,用户通常包括【程序员】和【数据库终端用户】这两类用户

22.具有模型简单清晰、理论基础好、数据独立性强、数据库与语言非过程化和标准化等特点的是第二代关系数据库系统

 23.数据的组织分为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两种,数据的逻辑组织是用户或应用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结构形式,而物理组织则是数据在物理存储设备上的结构形式,这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

24.将收集的数据进行适当的构造,这称之为数据组织

25.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 人工管理阶段
    • 数据不保存
    • 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 数据面向应用:当多个应用程序涉及某些相同的数据室必须各自定义,不能共享,因此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冗余数据,数据的独立性差
  • 文件系统阶段
    • 物理数据独立性
  • 数据库系统阶段
    • 数据集成:主要目的
    • 数据共享性高
    • 数据冗余小
    • 数据一致性
    • 数据独立性高
    • 实施统一管理与控制,即数据库保护
    • 减少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工作量

2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经历的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是: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27.为了备用,需要将数据归类进行存储,为了向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的数据要能够方便地被选择提取,这个叫检索

28.数据的组织分为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两种

29.数据管理的任务是:进行数据收集、组织、控制、存储、选取、维护,实现在适当的时刻、以适当的形式,给适当的人,提供适当的数据,他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而数据处理则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30.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其所涉及的数据处理工作基本都是依靠手工方式来进行的,指的是工人管理阶段

31.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不属于人工管理阶段特点的是数据冗余度低

32.数据管理技术人工管理阶段特点的锚点口诀是:不保存,两应用

33.文件系统阶段优点是:具有数据可长期保存和专门管理的特点,它提供了物理数据独立性,使数据共享称为可能

34.文件系统阶段缺点是:在文件系统中,不能实现数据的普通共享,只能实现文件级的共享,而不能在记录或数据项级实现数据的共享。文件的逻辑结构是根据他的应用而设计的,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应用程序之间相互依赖,当不同应用程序使用的数据大部分相同时,还必须构造各自的文件,这样仍然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

35.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等,即数据库保护。口诀:完全病故

  • 数据的安全性:指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而造成数据泄密和破坏
  • 数据的完整性:是对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要求
  • 并发控制:指当多个用户的并发进行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时,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
  • 故障恢复:DBMS必须具有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的功能

36.数据库系统的特点,错误的是:数据不一致

37.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不包含的是:数据冗余高

38.数据库系统产生的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件系统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人工管理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39.数据库系统阶段具有的特点中,数据集成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

40.数据定义与使用数据的应用程序分离称为数据独立

41.数据定义的修改,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修改。这种独立称之为数据的逻辑独立

42.可改变数据的存储结构或存储方式以响应变化的需求而无需修改现有的应用程序,这称之为数据的物理独立

43.引起数据不一致的根源是【数据冗余】,一个数据在数据库中只存储一次,不会发生不一致性。消除或控制数据冗余可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

44.数据共享性高:不只是同一个数据可以被多个不同的用户存取,还包含了并发共享

45.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 :

  • 模式(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 内模式(存储模式)
  • 外模式(子模式、用户模式)

46.在数据库系统中,提供数据与应用程序间物理独立的是【模式/内模式映像】

47.要保证数据库逻辑数据的独立性,还需要修改的是【外模式/模式映像】

48.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中,描述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是逻辑模式

49.在三级模式结构中,用户模式指的是外模式

50.存储模式指的是三级模式中的内模式

51.数据库模式定义操作中,和内模式定义无关的是创建用户视图

5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提供内模式描述语言来严格的定义内模式,即定义所有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织方式,以及所有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例如:记录的存储方式是按照顺序结构存储还是按照B数据结构存储,数据是否压缩、是否加密等

53.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外模式

54.外模式用来描述数据库的局部逻辑结构

55.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中,描述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的是内模式

56.构成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的三个模式分别是对数据的三级抽象,他们彼此间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 一个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概念模式)是独立于数据库其他层次结构(内/外模式)的描述,其是数据库的核心,也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 一个数据库的内部存储模式依赖于概念模式,但存储模式独立于外部模式,也独立于具体的存储设备
  • 用户逻辑结构(外模式)是在全局逻辑结构描述的基础上定义的,它面向具体的应用程序,独立于内部模式和存储设备
  • 特定的应用程序是在外模式的逻辑结构上编写的,他依赖于特定的外模式,与数据库的模式和存储结构独立

57.由于数据库中只有一个模式,且也只有一个内模式,所以模式/内模式映像是唯一的

58.内模式实际上是整个数据库的最底层表示,是数据库管理员(DBA)所能见到的

59.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中的两级映像为【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

60.外模式实际上是用于满足不同数据库用需求的数据视图,即用户视图

61.外模式/模式映像定义了各个外模式与概念模式之间的映像关系,这些映像定义通常在各自的外模式中加以描述,由于同一个模式可以有任意多个外模式,因此对与每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会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像。

62.数据库系统的模式如若发生改变,数据库管理员(DBA)通常会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使那些对用户可见的外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的编程人员就不必取修改那些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所编写的应用程序,如此实现了外模式不受概念模式变化的影响,并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

 63.在客户/服务器模式中,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同时工作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这种工作方式称为【单机方式】

64.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中,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成为【后台】 或 【数据层】或【服务器】

65.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中,命令行客户端、图形化界面管理工具、应用程序等称为【表示层】或【前台】或【客户端】

66.C/S模式的英文全称是Client/Server

67.B/S模式的英文全称是Browser/Server

68.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C/S结构】

69.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描述正确的是【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基于Web应用的客户/服务器结构】和【B/S结构】

70.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描述的是数据的【共性内容】

71.关于数据模型与数据特征描述错误的是【数据的静态特征是指对数据可以进行符合一定规则的操作】

72.数据具有【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种特征

73.数据的静态特征包括数据的【基本结构】、【数据间的联系】以及【对数据取值范围的约束】

74.数据的动态特征是指对数据可以进行符合一定规则的操作

75.以数据库模型的发展为主线,数据库技术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地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以及新一代的数据库系统

  • 层次模型
    • 数据库最早使用的数据模型
    • 特点: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没有父节点,称为根结点,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
    • 缺点:数据冗余大
  • 网状模型
    • 网状结构表示实体与实体间的联系
    • 特点:允许结点有多于一个父结点,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父节点
    • 缺点:很难规范
  • 关系模型
    • 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间的联系
    •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
  • 面向对象模型
    • 既是概念模型又是逻辑模型
    • 面向对象方法与数据库相结合所构成的数据模型

76.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约束】三个要素组成

  • 数据结构:描述的是系统的静态特性
  • 数据操作:描述的是系统的动态特性
  • 数据约束:描述数据结构中数据间的语法和语义关联

77.描述的是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对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指的是【数据操作】

78.描述的是系统的静态特性,包括数据对象的数据类性、内容、属性以及数据对象之间的联系,指的是【数据结构】

79.数据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

80.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务称为实体

81.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种特性称为实体的属性

82.【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模型化数据和信息的工具

83.概念层数据模型的概念中,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务称为【实体

84.实体可以是实际的事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

85.数据模型的分类中,【物理层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组织结构

86.物理层数据模型,也称为数据的物理模型(Physical Model),其描述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组织结构,是逻辑模型的物理实现,即每一种逻辑模型在实现时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物理模型

87.在概念模型中,可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或键】。例如学号是学生实体的键和码

88.在概念模型的相关概念中,实体所具有的某种特种称为实体的【属性】

89.在概念模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性质】的是【实体型】

90.用实体名与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91.逻辑层数据模型中,【网状模型】是层次模型的扩展,允许结点有多于一个父节点,并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父节点

92.【网状模型】以网状结构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

93.使用【二维表结构】表达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关系模型】

94.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并以二维表格的形式组织数据库中的数据

95.逻辑模型不是重用户的观点出发,对数据建模

96.任何DBMS都是基于某种逻辑数据模型

97.逻辑模型表达了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

98.【概念层数据模型】是数据抽象级别的【最高层】。是从【用户的观点】出发,对数据建模。最常用的表示方式【E-R图】

99.【逻辑层数据模型】

  • 数据抽象级别的【中间层】。

  • 描述数据整体的逻辑结构。

  • 他是【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来对数据进行【建模】和【表示】。

  • 【任何BDMS】都是基于某种逻辑数据模型

  • 主要的逻辑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100.【物理层数据模型】是抽象级别的【最低层】

101.主要的逻辑数据模型

  • 层次模型
  • 网状模型
  • 关系模型
  • 面向对象模型

第二章

102.关系模型的优点

  • 关系模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
  • 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
  • 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从而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

103.广泛采用E-R模型设计方法的是概念模型

104.在数据模型的分类中,用来描述实现世界的事物,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无关的是【概念层数据模型】

105.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流数据模型是【关系数据模型】

106.【概念层数据模型】也称为数据的【概念模型】或【信息模型】,他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无关,且独立于任何DBMS,但容易向DBMS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转换

107.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实体用矩形表示,属性用椭圆形表示,联系用菱形表示

108.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109.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种特性称为实体的属性

110.键或码:可唯一标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或键

111.数据模型的分类

  • 概念层数据模型
  • 逻辑层数据模型
  • 物理层数据模型

 112.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是使用关系数据【模型】组织数据,这种思想源于数学

113.关系数据库的优点:

  • 包括高级的非过程语言接口
  • 较好的数据独立性
  • 为商品化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

114.【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作为一种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同样包含三个组成要素: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完整性约束

  • 数据结构(关系数据结构):描述是系统的静态特征
  • 数据操纵(关系操作集合):描述是系统的动态特征
  • 数据约束(关系完整性约束):描述数据结构中数据间的语法和语义关联

115.当关系有多个候选码时,选定一个作为主键,若当主键为全码时,应包含【全部属性】

116.在一个关系的【若干个候选码或候选键】中指定一个用来【唯一标识】关系的【元组】,则称这个【被指定的候选码或候选键】为该关系的【主码或主键】,一个关系模式的【所属性集合】是这个关系的【主码和主键】,则称这样的主码或主键为[全码或全键]。所以如果[主键为全码],则应该包含[全部属性]

117.设有课程关系Course(课程号,课程名,学分,专业号)和专业关系Speciality(专业号,专业名),则课程关系Course的外键是【专业号】

118.通常,一个关系的所有属性的集合,也是这个关系的最大超码或超键

119.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码

120.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候选键称为主键

121.如果模式R中属性k是其他模式的主键,那么k在模式R中也称为外键

123.关系数据库对关系是有限定的,具体要求如下

  • 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分解的
  • 每一个关系仅仅有一种关系模式
  • 每一个关系模式中的属性必须命名,在同一个关系模式中,属性名必须是不同的
  • 同一个关系中不允许出现候选码或候选键值完全相同的元组
  • 在关系中元组的顺序(即行序)是无关紧要的,可以任意交换
  • 在关系中属性的顺序(即列序)是无关紧要的,可以任意交换

124.在一个关系的若干个候选码或候选键中指定一个用来唯一标识关系的元组,则其为【主码或主键】

125.属性的值都能用来唯一标识其关系的元组,则称这些属性为该关系的【码或键】

126.如果在一个关系中,存在这样的属性或属性组,使得在该关系的任何一个关系状态中的两个元组,在该属性(或属性组)上值的组合都不相同,即这些属性(或属性组)上的组合都不相同,即这些属性或属性组的值都能用来唯一标识该关系的元组,则称这些属性或属性组为该关系的码和键

127.一个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是这个关系的【最小超码或最小超键】

128.如果在关系的一个码或键中,不能从中移去任何一个属性,否则他就不是这个关系码或键,则称这样的码或键为该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一个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是这个关系的最小超码或最下超键

129.【表也称为关系】,【表是一个二维是的数据结构】,他由表名、构成表的各个列以及若干行数据组成,【每个表的表名是唯一的】,【表中每一行数据描述一条具体的记录值】

130.在关系数据结构中,域表示属性的取值范围

131.在关系数据库中,表中的数据是按照【行】存储的

132.不同表中可以出现相同的字段名,同一个表中字段名必须唯一,表和字段的命名应尽量有意义和简单,表中的列也称为字段,每一列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133.关于关系的数据结构,一个关系逻辑上对应一张【二维表】

134.表(二维表)也称关系,表中的列也称字段或属性,表中的行也称元组或记录,表中的单元格也称分量

135.在SQL中的行和列分别相当于关系模型中的元组和属性

136.数据库中与属性同义的术语是列

137.在关系数据库中,表中列的值称为属性值

138.在关系数据库中,表中的数据是按行存储的,不是按列存储的

139.数据库中元组对应的术语是行

140.在关系数据中,关系的类型包括:基本关系、查询表、视图表

  • 基本关系:又称为 基表基本表 ,是实际存在的表,他说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
  • 查询表:查询结果对应的表
  • 视图表:由基本表 或 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141.在关系数据库中,表中【属性的个数】称为关系的 【元】 或 【度】

142.列又称为字段或属性,故表中有几列或几个属性或几个字段,则该表的 元 或 度 就是 几

143.如果移去某个属性,他仍然是这个关系的码,则称之为【超码】

144.如果在关系的一个码或键中,不能从中移去任何一个属性,否则他就不是这个关系的码或键。则称这样的码或键为该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

145.如果在关系的一个码或键中,移去任何一个属性,他就不是这个关系的码或键。则称这样的码或键为该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
  • 基本关系:又称为【基本表】或【基表】,是实际存在的表,他是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
  • 查询表:查询结果对应的表
  • 视图表:由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156.在关系数据库中,表中属性的个数称为关系的【元】或【度】

157.列又称为【字段】或【属性】,故表中有几列或几个属性或几个字段,则该表的元或度就是几
158.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 表中的数据是按列存储的

  • 表中的一行数据即为一条记录,每个字段

  • 每个字段值描述该对象的一个属性或特征
  • 表中的行也称为元组或记录

159.如果移去某个属性,它仍然是这个关系的码,则称之为超码或超键

160.如果在关系的一个码或键中,不能从中移去任何一个属性,否则他就不是这个关系的码或键,则称这样的码或键为该关系的 候选码 或 候选键

161.如果某个属性包含在候选键或候选码中,则他称为【主属性 或 码属性】

162.如果某个属性不包含在候选键或候选码中,则它称为【非主属性 或 非码属性】

163.关于参照关系和被参照关系叙述正确的是:参照关系也称为从关系,被参照关系也称为主关系

164.以外码作为主码的关系被称为被参照关系(主关系)

165.外码所在的关系称为参照关系(从关系)

166.被参照关系与参照关系是通过外码相联系的,这种联系通常是一对多的联系

1697.在关系数据结构中,从关系指的是参照关系

168.以外码作为主码的关系称为参照关系是错误的

169.对于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同一个关系中允许出现候选码或候选键值完全相同的元组,错误的原因是候选码在每行是唯一的

170.表示属性取值范围的是【域】

171.候选码或候选键:如果在关系的一个码或键中,不能从中移去任何一个属性,否则他就【不是】这个关系的码或键,则称这样的码或键为该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一个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是这个关系的最小超码 或 最小超键

172.超码或超键:如果在关系是一个码中,移去某个属性,它【仍然是】这个关系的码或键,则称这样的码或键为该关系的超码或超键

173.一个关系R(ABC)有两个候选键,分别是AB 和BC,指定其主键是AB,那么R的主属性是(A、B、C),因为主属性是候选码的所有属性

174.一个关系逻辑上对应一张二维表,表也称为关系,是一个二维的数据结构,他由表名、构成表的各个列以及若干行数据组成

175.关于关系中的元组的描述正确的是:元组的先后循序可以颠倒,但不能出现重复元组

176.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是组织数据使用:关系数据模型

177.关系数据库系统是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作为一种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同样包含三个组成要素,分别是: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完整性约束

178.当关系有4个候选码时,选定一个作为主键,若主键为全码,应包括4个属性(主键为全码或全键,则包含全部属性)

179.若属性的值都能用来唯一标识关系的元组,则称这些属性为该关系的码或键

180.当关系中的某个属性不是这个关系的主码或候选码,而是另一关系的主码时,称该属性为这个关系的外键或外码

181.一个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集合是这个关系的主码或主键,则称这样的主码或主键为全码或全键

182.关系数据库是以关系模型作为数据的【逻辑模型】,并采用关系作为数据组织方式的一种数据库,其数据库操作建立在关系代数的基础上

183.在一个给定的应用领域中,所有关系的集合构成一个关系数据库

184.设有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请者,期限,金额,项目描述。类别编号)和项目类别(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则项目的外键是【类别编号】

185.数据库中,表中的数据是行存储的

186.在关系数据库中,属性值的取值范围称为值【域】

187.关系数据库中,每一列表示实体的一个属性,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188.一个关系数据库中,一个关系逻辑上对应一张二维表,可以为每个关系取一个名称进行标识

189.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即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

190.同数据模型一样,数据库也有型和值之分,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即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

191.为了限制列中存储的数据,表中每一个列都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192.如果在关系的一个码中移去某个属性,仍然这是关系的码,则称这样的码或键为该关系的超码或超键

193.一个关系的候选码或候选键是这个关系的最小超码或超键

194.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称为【分量】

195.表也称为关系,是一个二维的数据结构

196.表也称为关系,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197.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

198.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非常简单,只包含单一的数据结构,即关系

199.在关系数据库中,对关系的最基本的一个限定是: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的【数据项】

 200.若关系R和S分别包含r和s个属性,分别含有m和n个元组,则R×S包含r+s个属性和m×n个元组

201.设关系R1和R2具有相同的关系模式,R1和R2的差是由(属于R1但不属于R2)的元组构成的集合

202.πA(R)中A指的是属性序列

203.关系代数中,操作的要素不包括:操作集合,而操作包含三大要:操作对象、操作符、操作结果

204.SQL是介于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之间的结构化查询语言

205.关系数据语言分类

  • 关系代数语言
    • 传统的集合运算:并、差、交、笛卡尔积
    • 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除
  •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 兼具两者双重特点,介于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之间
  • 关系演算语言
    • 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

206.集合R与S的交可以用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表示为R-(R-S)

207.关系代数中投影运算是对关系进行的垂直分解

208.关系代数

  • 传统的集合运算
    • 水平分解:并、差、交、笛卡尔积
  • 专门的关系运算
    • 一元
      • 水平分解:选择运算
      • 垂直分解:投影运算
    • 二元
      • 对两个关系进行操作:连接运算、除运算

209.在关系代数运算中,传统的集合运算包括:差、交、并、笛卡尔积

210在关系代数运算中,专门的集合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

211.不属于关系模型中常用的关系操作是【复制 】,而属于的常用的关系操作是:查询(Query)、插入(Insert)、删除(delete)、修改(update)操作

  • 查看操作(Query)
    • 5种基本操作:选择、投影、并、差、笛卡尔积
    • 可用基本操作来定义和导出的操作:连接、除、交
  • 插入操作(Insert)、删除操作(Delete)、修改操作(Update)

212.不属于关系的基本操作的是:连接

213.查询操作中的5中基本操作是:选择、投影、并、差、笛卡尔积

214.设有关系R(ABCD)和关系是S(BCD),则R×S结果集为元数为4+3 = 7

215.关于自然连接和等值连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两种连接都可以只用笛卡尔积和选择运算导出

216.自然连接是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他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的属性组,并且要在结果中把重复的属性去掉,一般的自然连接使用在关系R和S有公共属性的情况中,如果两个关系没有公共属性,那么他们的自然连接就变成了笛卡尔积

217.关系代数操作中,要求两个运算对象其属性结构完全相同的是:并、交、差

218.关系操作是通过【关系语言】来实现的

219.从指定关系中选取满足给定条件若干元组组成一个新关系的是选择运算

220.运算中不要求两个关系的属性个数相同的是:笛卡尔积

221.查询操作做不属于基本操作的是:除       而属于基本操作的是:并、差、笛卡尔积、选择、投影

222.关系操作的特点是【集合操作方式】

223.基本关系又称为【基本表 或 基表】

224.关系数据语言的类型不包括:过程化程序设计语言

225.关系代数操作经过有限次复合的式子简称为【关系代数表达式】

226.在关系代数中,任何一种操作包含大三要素,分别是:操作对象、操作符、操作结果

227.表示关系操作能力的两种方式:代数方式和逻辑方式

228.关系操作是通过【关系语言】来实现的,关系语言的特点是【高度非过程化】

229.关系演算可以分为【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

230.集合R1和R2的交可以用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表示:R1-(R1-R2)

231.关系代数用到的运算符包括【传统的集合运算符】和【专门的关系运算符】两类

232.从指定的关系中选取指定的若干属性值组成一个新关系的运算是:投影

233.从指定关系中选取满足给定条件的若干元组组成一个新关系,即结果为几行的是:选择(选择运算)

234.关系代数的操作包含:并、差、交、笛卡尔积、选择、投影、连接、除

235.关系代数中传统的集合运算有:并、差、交、笛卡尔积

236.简述关系数据语言的分类以及共同特点:关系代数语言、关系演算语言、兼具两者双重特点的SQL语言,共同特点:语言具有完备的表达能力,是非过程化的集合操作语言,功能强,能够独立使用也可以嵌入高级语言中使用

237.简述关系语言的特点:是高度非过程化,用户不必请求管理员建立特殊存取路径,有DBMS的优化机制完成,用户也不必使用循环和递归来完成数据的重复操作

238.简述关系代数中“交”运算的定义:假设有两个关系R1和R2,R1和R2的交运算产生一个新关系R3,R3是由既属于关系R1,同时又属于R2的元组组成,即为:R3 = R1 ∩ R2

239.简述关系代数中“差”运算的定义:假设有两个关系R1和R2,R1和R2的差运算产生一个新关系R3,R3是由属于关系R1,但不属于R2的元组组成,即为R3 = R1 - R2

240.简述关系代数中“并”运算的定义:假设有两个关系R1和R2,R1和R2的并运算产生一个新关系R3,R3是由属于关系R1或R2的所有不同元组所组成,即为:R3=R1∪R2

241.关系模型中常用的关系操作是什么:查询操作(Query)、插入(Insert)、删除(Delete)、修改(Update)

242.为了维护关系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在对关系数据库执行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时,需要校验是否满足三类完整性约束

243.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相容性、一致性

244.关系模型中的完整性约束不包含:数据完整性约束

245.关系模型中的完整性约束包含:

  • 实体完整性约束:指关系主属性,即【主码】的组成【不能为空】,也就是关系的【主属性不能是空值NULL】
  • 参照完整性约束:定义【外码和主码】之间的引用规则,他是对关系间【引用数据】的一种限制
  •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针对某一【应用环境】完整性的约束,他反应了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应满足的要求

246.简述数据库数据完整性的含义: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相容性、一致性,包含两个方面:与现实世界中应用需求的数据,与数据库内数据之间

247.简述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针对某一【应用环境】完整性的约束,他反应了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应满足的要求

248.简述实体完整性约束:主码组成不能为空,关系主属性不能为空值NULL

249.简述关系模型完整性约束的检验:(1)执行插入操作(2)执行删除操作(3)执行更新操作

250.简述关系的两个不变性及其含义:

  • 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被称作关系的两个不变性

  • 实体完整性约束是指关系的主属性,即主码的组成不能为空,关系的主属性不能为空值NULL

  • 参照完整性约束就是定义外码和主码之间的引用规则,他是对关系间引用数据的一种限制

251.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是关系数据库设计的理论依据,规范化理论研究的是关系模式中各属性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对关系模式性能的影响

252.不好的关系模式存在的问题: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

  • 数据冗余:是指同一个数据被反复存储的情况
  • 更新异常:数据冗余将导致更新存储空间的浪费以及潜在数据不一致性和修改麻烦等问题
  • 插入异常:不能正常地执行插入操作
  • 删除异常:不应该删除地数据会出现被删除的情况

253.关系模式产生异常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数据依赖】

254.关系模式设计问题,描述正确的是:数据冗余将导致存储空间的浪费和潜在数据不一致性和修改的麻烦等问题

255.不好的关系模式可能引起很多问题,其中不好含:丢失更新,应该叫:更新异常

256.关系模式学生-课程-教师(学号,课程号,任课教师姓名,办公地址),假设每位教师只有一处办公地址,某门课程有50名学生选修,若该门课程任课老师的办公地址发生改变,二某条记录中的办公地址没有被正确修改,这类异常问题是:更新异常

257.函数依赖可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不包括:随机函数依赖

258.函数依赖可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

  • 完全函数依赖: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X、Y为其属性集,若X->Y,且对X中的任何真子集X‘,都有X'->Y,则称为Y完全函数依赖于X
  • 部分函数依赖: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X、Y为其属性集,若X->Y,且X中存在一个真子集X'满足X'-》Y,则称为Y部分函数依赖于X
  • 传递函数依赖: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X、Y、Z为不同属性集,若X->Y,Y不等于X,Y->Z,则有X->Z,称为Z传递函数依赖于X

 259.关键字的定义: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U为其所含的全部属性集合,X为U的子集,若有完全函数依赖X->U,则X为R的一个候选关键字

260.满足4范式一定满足BCNF范式

261.定义2.7 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若R为1NF,且其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候选关键字,则R为第二范式

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若R中每个列与行的交点处的取值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元素,则R为第一范式

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若R为2NF,且其每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函数依赖于候选关键字,则R为第三范式

设R为任一给定关系,X、Y为其属性集,F为其函数依赖集,若R为3NF,且其F中所有函数依赖X->Y(Y不属于X)中的X必包含候选关键字,则R为BCNF

262.在一个关系中,如果他不存在由复合属性构成的候选键,则该关系的最高范式级别一定属于2NF

263.关于关系模式分解,叙述正确的是BCNF的关系模式一定是2NF

264.关系模式至少应属于1NF

265.如果一个关系属于3NF,则他必然属于2NF。如果一个关系属于2NF,则他必然属于1NF

266.3NF消除了非主属性对候选键的传递函数依赖,2NF消除了非主属性对候选键的部分函数依赖,且其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候选关键字

267.简述关系规范化过程: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通过模式分解可以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集合,这种过程就叫【规范化】

268.关系【规范化理论】主要应用于数据库设计中的【概念设计阶段】,规范化理论是最有效的评价准则

第三章

269.数据库的生命周期

  •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阶段
    • 需求分析
    • 概念设计
    • 逻辑设计
    • 物理设计
  • 数据库实现与操作阶段
    • 数据库的实现
    • 操作与监督
    • 修改与调整

270.从数据库演变过程的角度来看,数据库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数据库分析与设计阶段 和 数据库实现与操作阶段

271.数据库设计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即【满足应用功能需求】和【良好的数据库性能】

  • 满足应用功能需求
    • 主要是指用户当前与可预知的将来应用所需要的数据及联系,应全部准确地存储在数据库之中,从而可满足用户应用中所需要的对应数据进行的存、取、删、改等操作
  • 良好的数据库性能
    • 主要是指对数据的高效存取空间的节省
    • 并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性、完整性、一致性、安全保密性

272.数据库应用功能需求【不包括】数据约束

273.数据库设计的内容

  • 数据库结构设计
    • 针对给定的应用环境进行数据库的模式或子模式的设计,包括
    • 概念结构设计
    • 逻辑结构设计
    • 物理结构设计
  • 数据库行为设计
    • 是确定数据库用户的行为和动作,而用户的行为和动作是对数据库的操作,他们通常是对应用程序来实现的

274.数据库设计是从用户对数据的需求出发,研究构造数据库的过程,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数据库结构设计 和 数据库行为设计

275.数据库设计方法:直观设计法、规范设计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 直观设计法
    • 最原始的数据库设计法
  • 规范设计法
    • 普遍、常用的数据库设计法
    • 新奥尔良设计方法
    • 基于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法
    • 基于第三范式的设计方法
  •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 通常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来完成,以领域专家的知识或经验为主导
    •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俗称CASE工具)可以帮助完成数据库设计工作

 276.数据库设计的方法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法】是指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以领域专家的知识或经验为主导,模拟某一个规范化设计的方法

277.为使数据库设计更加合理,需要一个有效的指导原则,该原则称为【数据库设计方法】

278. 数据库设计的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结构设计、行为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279.数据库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反复修改、返回设计的迭代过程

280.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是【结构设计】与【行为设计】的【分离】

281.数据库物理设计完成后,进入【数据库实施】阶段

282.需求分析的四个步骤包含:

  • 确定数据库的范围
    • 数据库设计的第一个项工作
  • 分析数据应用过程
    • 了解并分析数据与数据处理间的关系
  • 收集与分析数据
    • 了解并分析数据组成格式以及操作特征,每个数据元素的语义以及关系等,并将他们收集起来整理归档
    • 静态结构
      • 数据分类表:用于数据的总体描述
      • 数据元素表:通常意义下的数据项或属性
    • 动态结构
      • 任务分类表:根据对数据流程图的分析,可将业务处理过程划分成不同任务
      • 数据操作特征表:用于描述任务和数据之间的关系,他包括不同任务对数据执行不同操作的频率
    • 数据约束
      • 数据的安全保密性
      • 数据的完整性
      • 响应时间
      • 数据恢复
  • 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 需求分析阶段的一个总结

283.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满足应用功能需求、良好的数据性能

  • 满足应用功能需求:主要是指用户当前与预支的将来应用所需要的数据及其联系,应全部准确的存储在数据库中,从而可满足用户应用中所需要的对数据进行的存、取、删、改等操作

  • 良好的数据性能:主要是指对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空间的节省,并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性、完整性、一致性以及安全保密性

284.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 需求分析
    • 数据库设计的起点
    • 目标:了解与分析用户的信息以及应用处理的要求,并将结果按一定格式整理而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 概念结构设计
    • 任务:在需求分析中残生的需求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特定的方法设计满足应用需求的用户信息结构
  • 逻辑结构设计
    • 目的:将概念模型转化为等价的,并为特定DBMS所支持数据模型的结构
  • 物理结构设计
    • 指对于一个给定的数据库逻辑结构,研究并构造物理结构的过程
  • 数据库实施
    • 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加载数据、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试运行
  •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 最困难的工作:数据库重组与重构

285.概念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实体分析法、属性综合法

  • 实体分析法

    • 自顶向下法
    • E-R图
  • 属性综合法

    • 自底向上法

286.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模型转换为等价的、并为特定DBMS所支持数据模型的结构,数据库逻辑模型一般包括: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286.逻辑结构设计把概念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物理设计需要的结构的过程

287.数据库设计中逻辑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是:模型转换、子模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说明、设计评价

  • 模型转换:是指将概念模型等价的转换为特定DBMS支持的关系模型、网状模型或层次模型表示

  • 子模式设计:目标是抽取或导出模式的自己以构造不同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逻辑结构

  • 应用程序设计说明:目的是为了实际运行的应用程序设计提供依据与指导,并作为设计评价的基础

  • 设计评价:分析并检验模式及子模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288.物理设计的内容应DBMS的不同还可能包括建立索引和聚集,以及物理块大小、数据压缩等

289.物理设计具体任务主要是确认数据在存储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290.加载数据:是指将复合要求的初始数据装载到数据库中去,其具体包括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校验和输入等过程,经此就可以将数据按数据库定义准确的存储到数据库中,通常而言。收集、分类和整理由人工完成,校验和输入则由有关人员编写的数据校验与输入程序实现

291.数据库实施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加载数据、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试运行

  • 加载数据:符合要求的初始化数据装载到数据库中
  • 应用程序设计:通过需求分析包括,进详细的了解用户关旭数据信息的处理要求、根据产生的逻辑模型与子模型具体划分应用程序的功能模块、根据建立的物理模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程序设计说明
  • 数据库试运行:在已建立的数据库上,按生产现场实际环境要求运行应用程序

292.系统维护中最困难的工作是数据库重组与重构

293.数据维护中,部门修改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工作是重构

294关系数据库整个设计过程的关键是概念结构设计

295.关系数据库是一类采用关系模型作为逻辑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系统

296.在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E-R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关系数据模型,行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

297.阶段与模式

  •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概念模式
  •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逻辑模式。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在建立必要的视图,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 物理结构设计阶段:内模式

298.E-R模型是数据库的设计工具之一,他一般适用于建立数据库的概念模式

299.关系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自顶向下

300.根据需求分析报告中标明的不同用户视图范围所建立的满足该范围内用户需求的信息结构称为:局部信息结构

301.各局部E-R图之间的冲突:属性冲突、命名冲突、结构冲突

  • 属性冲突

    • 属性域冲突
    • 属性取值单位冲突
  • 命名冲突

    • 同名异义
    • 同名同义
  • 结构冲突

    • 同一对象在一个局部E-R图中作为实体,而在另一个局部E-R图中作为属性
    • 同一实体在不同的E-R图中属性个数和类型不同
    • 实体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E-R图中是不同的类型

302.在合并各局部E-R图时,需要解决同一联系在不同局部E-R图中类型不同的问题,该问题属于结构冲突

303.设有两个实体集A、B,两个实体类型之间的联系类型:一对一(1:1)、一对多(1:N)、多对多(M:N)

304.E-R图的表示方式:实体、属性、联系

  • 实体:矩形
  • 属性:椭圆形,并用无向边将其与其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 联系:菱形,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

305.局部信息结构设计的步骤包括:

  • 确定局部范围 
  • 选择实体
  • 选择实体关键字
  • 确定实体间联系
  • 确定实体的属性

306.【局部信息结构】是根据需求分析报告中标明的不同用户视图范围所建立的满足该范围内用户需求的信息结构

307.概念结构设计时,通常使用E-R来作为描述现实世界的建模工具

308.在局部信息结构设计中,属性分为【标识属性】和【说明属性】

309.在局部信息结构设计中,实体的存在依赖于其关键字的存在

 310.物理设计的任务

  • 建立索引(通过DBMS提供的有关命令来实现的)
    • 静态建立索引:指应用人员预先建立索引,适用于用户较多且使用周期相对较长的数据
    • 动态建立索引:指应用人员在程序内外临时建立索引,适合于单独用户或临时性使用要求情况
  • 建立聚集
    • 聚集:将相关数据集中存放的物理存储技术

 311.数据聚集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块结构方式】,块与块之间由指针连接,一个块对应于一个物理分区

312.物理设计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关系建立【索引】和【聚集】来实现与应用关系数据的【逻辑连接】和【物理聚集】,以改善对数据库的存取效率

313.在数据库物理设计中,将相关数据集中存放的存储技术称为【聚集】

314.【聚集】是将相关数据中存放的物理存储技术,借以提高I/O的数据命中率而改善存储速度,其功能由具体的DBMS提供,如MySQL

第四章

315.SQL又称为结构化查询语言

316.简述数据库事务操作中COMMIT语句的具体内容

  • commit语句表示提交,即提交事务的所有操作
  • 将事务中所有对数据库的更新写回到磁盘上的物理数据库中去,事务正常结束

 

posted @ 2024-09-09 16:25  骚哥  阅读(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