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PDA

2010-09-07 11:02  三皮开发时  阅读(81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一、基础概念

PDA:
全称为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字面意思就是“个人数码助理”。PDA最初是用于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个人信息管理),替代纸笔,帮助人们进行一些日常管理,主要为日程安排、通讯录、任务安排、便笺。随着科技的发展,PDA逐渐融合计算、通信、网络、存储、娱乐、电子商务等多功能,成为人们移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图:早期的PDA】

掌上电脑:由于PDA具有台式电脑某些功能,而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所以有些人把PDA称作“掌上电脑”。这个名字非常贴切,一看就能明白这台设备的主要功能。不过截止到今天,掌上电脑,也就是PDA,相对于普通电脑来说,只是一个功能精简的系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普通电脑的所有功能。它主要体现在便携方便上,也就是“掌上”,并不能完全代替电脑。而UMPC[Ultra-Mobile PC]又是另外一个概念的产品。


智能手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增加,原来的PDA增加了手机功能,例如Palm、Windows Mobile、Linux系统;或者手机增加了PDA功能,例如Symbian系统。这些手机又被统称为“智能手机”,也叫PDA手机,以便与以前的传统手机相区别。之所以称为“智能”,相当与传统手机来说,增加了PDA功能。
骨灰级的玩家,往往会将现在的智能手机分为两种:“增加了PDA功能的手机”和“增加了手机功能的PDA”,并且对以Symbian为代表的增加了PDA功能的手机不屑一顾。

PDA最大的特点就是,该设备具有一个开放的系统,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装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功能。

这也是“智能手机”、“智能设备”被称作“智能”的根本原因。


一台PDA最基本的功能当然是日常个人信息管理(PIM),常用的4大天王:日历、联系人、任务、便笺。

日历:日程管理,例如你计划9月10日上午9点到11点召开部门经理会议。

联系人: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讯录,里面有很详细的条目记录人员信息,有点像名片。

任务: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辞海解释为:需要去做的事情

便笺:就是可以随手记录的纸片

安装相应的同步软件就可以和PC上的PIM程序同步了,最常用的PC PIM程序就是微软office里面带的outlook了。所谓“同步”,就是有2个资料库,最初资料内容完全相同。如这2个资料库各自的资料内容经过不同修改,删除等系列处理,为了让这2个资料库资料内容仍保持一致,就必须执行一个让双方资料内容一致的操作,这个操作就是叫“同步”。而当这2个资料库进行同步后,资料内容一致后,称作“已同步”或者“同步状态”。

经常换手机的人可能最头痛的事是如何转移电话本,一般SIM卡联系人的数量和功能都不理想。但如果你用的是具有PDA功能的手机,联系人在手机和PC同步的时候已经保存到PC里面,换手机时只需要再同步一下到新的PDA手机上即可。这也是我多年来选择手机的最低条件:必须能和outlook同步。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对于PDA来说,虽然经常被叫做掌上电脑,但如果你以为它能实现电脑所有功能,那会非常失望。它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便携,让你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时间,说通俗一点,就是让你在坐车或者排队时能够消磨时光。所以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企图让PDA取代电脑是不现实的。PDA应该作为电脑的辅助工具。对于相同软件PC版本和PPC版本来说,PC版本功能应该强于PPC,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尽量在PC上完成相应工作,外出时再同步到PDA上,这样才能事倍功半。


1983年,时任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用“你希望将自己的下半辈子耗在卖糖水上,还是希望有机会改变整个世界”打动了原百事可乐CEO斯卡利加盟苹果公司,单没想到1985年乔布斯被赶出苹果,斯卡利出任总裁。
1992年,斯卡利提出PDA的概念--笔输入手持式设备,具有个人组织功能,通讯功能和一款能了解用户偏好的智能软件。同年,苹果推出了今天意义上的第一台PDA--牛顿(NewTon)。
由于推出较早,并且追求功能上的齐全,所以牛顿运行很缓慢,手写识别率低,而且又太重,不适合随身携带,到93年底,牛顿一共仅卖出12万台,与苹果数百万台的预期简直就是天壤之别。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执掌大权,一方面着手推出新的改变PC的新产品--iMac,另一方面选择终止开发和销售所有牛顿产品。



   

【图: 老一代的PDA发烧友梦寐的牛顿PDA】



而今的PDA产品种类琳琅满目,很多新手朋友总是徘徊在选择哪个系统的痛苦之中,那么让我们一起投入历史的长河,了解一下各自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