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不是拖延症,只是习惯性逃避

昨天晚上微信看到的一篇文章,感觉写的棒极了,特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共勉。

本文作者:槽值。
前天晚上,打开电脑准备工作,忍不住会刷了下微博,刷到了《胡适日记》。
回过头来准备继续干活,一看时间,已经1点了。
啊,
还是明天再说吧。

我时常在想,我至今还没有走上人生巅峰,大概是因为得到了拖延症晚期不治之症。


你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
打开英文书,准备读三章,刚坐下,想泡杯咖啡,泡咖啡的间隙刷了会微博,看到喜欢的综艺更新了,不由自主的点开看了起来。
转眼已经12点多了,书一个字没有读,然后懊悔的去睡觉,明天起来依旧如此。
离项目答辩还有4个月,放心玩;还有2个月,慢慢来;还有2个星期,有点小焦虑;还有2 天,抓狂,东拼西凑,潦草的写完。
立志夏天到来之前每天锻炼1个小时,瘦掉20斤,做好了计划表,下载了运动软件,买了瑜伽垫
结果夏天过去了,软件用过3次,瑜伽垫还是新的,体重原地打转。
于是再次下定决心,冬天到来之前再瘦成一道闪电。
书橱里《资本论》都落灰了,还只会刷朋友圈“十分钟看懂经济学”。
装满了哈佛公开课的硬盘被塞到了箱底,《欢乐颂》却已看完了全集。
下载了各类时间管理APP,用了三天就永远躺在了手机里。


在拖延这件事情上,人往往比他能想到的底线还要栏。
刚还在准备工作,反应过来已经平躺在床上,能感受下这种要求和能力差太多导致的片刻绝望么。
越拖越沮丧,沮丧变绝望。
99.9999%的拖延,都是为了逃避。

诺克在拖延心理学中说:拖延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拖延满足感的一种表现。就像一个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要马上得到不可一样,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
例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会网,感觉有点小累,先看一集电视剧休息一下。
这样因为不自制导致的拖延更容易把我们拉近“焦虑怪圈”。
一边制完完美的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完成,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心里又想着:这次我得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
焦虑开始加重,压力也逐渐加重,却又继续埋头玩手机。
之后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陷入到已经无法挽回的焦虑与矛盾中。
总是一边管不住自己,一边嫌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

心理学实验表明,从长期角度上来讲,满足一时的情绪需求,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幸福感,想想因为玩乐休闲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就知道了。
大多数人的拖延,并不是因为苦思冥想追求完美,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喜欢拖延那些需要集中精力,深度思考的事情,而选择容易的,不需要思考的任务去做。
一生都在做没有挑战的事,所以也成了平庸的大多数。

在论文截止日期前一天,跑去自习室通宵,在最后一分钟,以800米冲刺的速度跑到老师办公室把作业交上去。
直到毕业后,有三次坐高铁,因为赶最后一分钟被闸机口拦下;有两次项目报告赶在最后一天出,质量差到被上级骂到狗血淋头;有无数次快要出门才收拾行李,所以不是落了钥匙就是落了钱包。
而且,早年因为拖延症而导致的长期熬夜让我开始面色枯黄,甚至开始掉发。
人生很多事情不会告诉你哪一天截止,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长期的拖延,更不易被人察觉,也更少被谈论到,她在无声无息的折磨着人们,是大部分长期抑郁和悔恨的根源。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未来折扣”,是指当一件事情离完成还剩下很多时间,那么这件事情看上去,就没有他实际上那么重要。
很多事情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这些事情开始就没有截止日期,直到你全情投入,才会有一点起色,看到一点进展。
而我们很多人都只愿意做速成的事,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
生命的尽头,却发现那些重要的都被搁浅了。

突然有一天睡梦中惊醒,如果我再不努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以前因为不懂事变成了现在的我,过着现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因为以前的不懂事,我的后半辈子都要为此买单,我不甘心。

posted @ 2017-08-24 10:43  三门曾经  阅读(7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