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货币体系的概要简析
金融其实并不枯燥和无趣,但首先必须要清楚以下几个简单概念及其逻辑关联。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0,流通货币M1,货币供应量M2,准货币,准备金。
1.基础货币是所以货币问题的根本,其只能由央行发行,是所有经济交易和银行结算和清算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货币的发行之锚就是央行的准备资产,可以是黄金(黄金占款),外汇(外汇占款),和国债。我国基础货币为万亿规模(2017年2月央行数据,下同)
2.流通中的现金M0。这是社会公众包括个人和机构所持有的现金纸钞规模,是社会中流通的实物货币,更少由央行直接印刷或印钞而来的。所有的现金纸钞M0都是基础货币,但并不是所有的基础货币都是纸钞实物货币。因为近代20年来出现电子货币的缘故,这个实物纸钞货币可以做到非常少而不影响经济的运行,我国当前M0规模为7.17万亿,所有少部分不良贪腐官员的成吨现金和我们去银行所取现的连号新钞都在这个规模范围内,它只占货币供应量的4.5%,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取到连号新钞就认定央行在乱印钞并会导致大通胀。
3.流通货币M1,这是社会上可以随时交易支付使用的流通货币规模,包含M0以外还包括所以的机构活期存款,这么定义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因为以前的机构活期可以开支票,具有可交易和流动属性。但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的演变,这个流通货币M1也应该包括个人活期存款,还是因为电子货币的缘故,个人活期存款很大部分都是可以直接交易支付的货币。目前这个M1规模为47.65万亿,因为不包含个人活期的缘故,这个规模是被低估的。流通货币M1就是社会上的流动性,因此可见社会上的流动性已远超基础货币的规模,社会流动性是极其泛滥的。(这里需要仔细思考为什么社会上流动性泛滥而社会整体通胀水平并不高,不要粗浅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通胀会导致背着麻布袋装钱去买民生用品的现象,因为大量的可交易货币在M1领域而不在M0领域)
4.货币供应量M2,是社会上所有的货币供应规模,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和所有的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是所有的社会购买力,是社会消费信心的基石。M2虽然很大部分是通过产生社会债务形式的银行信贷派生而来但并不等同于债务,社会上有两类人或机构,一类持有实物资产(融资建设或投资而来)和债务,另一类持有货币储蓄,而M2的属主是社会上持有货币储蓄的那一类人。是看不见的真正的富裕群体所在的领域。当前M2的规模为158.29万亿。
5.准货币,准货币就是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与M1的概念是相反的,因此,M2中减去M1的部分就是准货币,也是我国大量定期存款所在的领域,不能直接参与经济交易,在交易前必须先获得流动性变为活期存款或者说变为M1,才能用于经济活动中的支付交易,当前准货币为110.64万亿。因为前面M1被低估,因此准货币规模就被高估了,准货币与货币的转换,主要受央行名义利率的影响,假如我们把所有的定期存款降息到0利率者负利率,那么所有的M2都会活化为M1,那么社会上的流动性将更加泛滥。
6.准备金,我们把货币存放在家中有储备保管风险,所以社会大量的货币财富就存入银行,更何况银行还可以生息获利。所有在银行体系内的基础货币都是准备金,在商行体系内就是超额准备金,在央行体系内就是法定准备金。因此商行的库存现金在逻辑上就是超额准备金的现金货币部分。准备金的最重要目的是应付银行挤兑的,超额准备金也叫备付金,直译随时准备兑付的资金。同样因为电子货币的缘故,超额准备金虽然在商行领域内,但却可以直接参与到社会交易支付活动中,而央行的法准则无法直接参与社会交易活动,央行法准虽不直接参与社会交易,但其货币的流动性却仍然留在了社会上并没受到任何约束,这是一个很难理解且十分重要的金融新现象但却是客观事实。商行的超额准备金也可以称为商行的流动性,它会随着央行法准的增加和社会取现的增加而萎缩。当前准备金规模为22.33万亿(包括法准和超准)。央行法准和超准的单个数据央行没有公布,但本人量化后得出商行超准约在5000-25000亿之间,因此商行的流动性是很紧张的。
当前我国金融和经济领域的货币环境是商行的流动性紧张而社会上的流动性是泛滥的。
以上是基本的一些概念。各部分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在随着新现象,新事物的出现而在不断演绎。
最重要的一点是:银行和电子货币的出现都让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演变。
没有银行的实物货币时代:基础货币=流通货币=货币供应。
银行+实物货币时代:货币开始派生,货币供应量可以随着社会债务的增长而增长,但流通货币反而会随着央行法准的增加而萎缩。
银行+电子货币时代:货币大量派生,货币供应量会随着社会债务的巨量增长而等量增长,流通货币不会随着法准的增加而萎缩,而会随着利率的降低而大幅度增长,流通货币可以远远大于基础货币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