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喜欢日本的电影, 就我看过的几部而言, 都带着一种日本式的变态. 但<<情书>>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电影欣赏课上, 那位极爱黑帮电影尤其是昆汀的老师出人意料的放了一部言情片, 而且是我一直反感的日本作品. 或许是带着成见吧, 看完第一个长镜头我已经心生退意, 但还是继续看下去, 跟着剧情猜测下一步发展, 欣赏其构图和结构安排, 分析其特色所在, 试图理解老师放这部电影的原因.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 我逐渐忘记了去思考, 当影片叙述到两个藤井的国中生活时, 我已经被完全引入了戏中. 影片在最后一刻点出了那封"情书", 在情理之中却又令人感动.
回到宿舍之后脑海中依然浮现着那些唯美的画面,暗叹这部电影的感染力. 习惯性的在IMDB的搜索栏中敲下love letter, 期望能够看到一个不错的rating, 心想即使给到8分以上我也不会惊讶. 但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 竟然只有可怜的983票! <<情书>>在亚洲曾引起轰动, 而在西方的人气竟如此之低! 或许这部电影经不起所谓评论家的推敲, 但也不应受如此冷遇.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见一斑. 我在IMDB的链接表上看到了纽约时报网站上的一篇文章(http://www.nytimes.com/library/film/061298eyes-film-review.html ), 从这篇文章上除了好莱坞式的评论外,也能看到作者对东方文化的不理解.
很喜欢新浪上一篇影评所用的一个词 -- "感而不伤" (这是舍友ajm发现的^_^), <<情书>>在这一点上表现的相当细腻, 把一种真实的情感放置在一个不现实的剧情之中. 距离产生美, 全片的剧情就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中展开: 两个藤井同窗三年的交往一直保持距离, 女藤井与博子也只有擦肩而过的一面, 博子与男藤井更是生死之遥. 这与好莱坞式的"一分钟见面三分钟上床"有着天壤之别.
"电影首先是一种感觉". <<情书>>做到了, 而且很出色.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电影欣赏课上, 那位极爱黑帮电影尤其是昆汀的老师出人意料的放了一部言情片, 而且是我一直反感的日本作品. 或许是带着成见吧, 看完第一个长镜头我已经心生退意, 但还是继续看下去, 跟着剧情猜测下一步发展, 欣赏其构图和结构安排, 分析其特色所在, 试图理解老师放这部电影的原因.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 我逐渐忘记了去思考, 当影片叙述到两个藤井的国中生活时, 我已经被完全引入了戏中. 影片在最后一刻点出了那封"情书", 在情理之中却又令人感动.
回到宿舍之后脑海中依然浮现着那些唯美的画面,暗叹这部电影的感染力. 习惯性的在IMDB的搜索栏中敲下love letter, 期望能够看到一个不错的rating, 心想即使给到8分以上我也不会惊讶. 但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 竟然只有可怜的983票! <<情书>>在亚洲曾引起轰动, 而在西方的人气竟如此之低! 或许这部电影经不起所谓评论家的推敲, 但也不应受如此冷遇.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见一斑. 我在IMDB的链接表上看到了纽约时报网站上的一篇文章(http://www.nytimes.com/library/film/061298eyes-film-review.html ), 从这篇文章上除了好莱坞式的评论外,也能看到作者对东方文化的不理解.
很喜欢新浪上一篇影评所用的一个词 -- "感而不伤" (这是舍友ajm发现的^_^), <<情书>>在这一点上表现的相当细腻, 把一种真实的情感放置在一个不现实的剧情之中. 距离产生美, 全片的剧情就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中展开: 两个藤井同窗三年的交往一直保持距离, 女藤井与博子也只有擦肩而过的一面, 博子与男藤井更是生死之遥. 这与好莱坞式的"一分钟见面三分钟上床"有着天壤之别.
"电影首先是一种感觉". <<情书>>做到了, 而且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