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次作业

  • 1、翻阅邹欣老师的关于师生关系博客,并回答下列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不少于500字:(50分)

  • 1)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健身教练和学员的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你期望获得来自老师的哪些帮助?

毫无疑问,以健身教练和学员之间的关系来形容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恰如其分的,我们的大学学习和高中时那种家长式的学习方式很不一样,大学的学习正如邹欣老师在博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是学生们想提高自己水平,只有足够强的想要提升自己欲望的学员才会去花钱请教练;老师,学校也希望能教导出人才为学校增光,正如教练们可以通过教导学生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教练有大量能够提升学员的资源,就好比:资质,场馆,经验等等。相比与文中其他的或古板,或消极,或麻木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下的老师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学生们,学生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正如文中所说:学生别想只付出 "及格" 的努力,却期望收获”优秀”的结果,大学的学习本身是要靠自己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追求更高的目标,主动的花费更多努力,而老师也正如教练一样,在学生努力的道路指引方向。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种师生关系确实是十分符合大学的学习环境。同时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老师对于学生们的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能从以下几点得到老师帮助:
1.作为未来的码农(可能),我知道编程是一面深邃的学问,少了老师的指导难免会有一些在编程上不好的习惯,希望老师能够分享给我们一些经验,指导我们在编程中可能犯的错误,以防止不良习惯的产生。
2.作为一名学生,我希望老师能够多在课堂上做一些代码例题的讲解,同时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带领我们打一些代码,实际的放到编译器中运行。


  • 2)你对博客中提到的评分规则有何意见和建议?

博客中提到了在软件市场中的规则”赢者通吃”,我认为既然“赢者通吃”的规律作为软件市场中的收益分配规律,那么让对于未来有极大可能成为码农,走向软件市场的我们来说就必需学会去适应这种规律,同时对于把分数视为可视化学习成果的我们来说,这种评分规律相比于一般大学课程中那些趋于平缓的给分规律,确实是能够给我们作为程序员未来的道路一些刺激。并且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按照一定底线来给分,给分的曲线趋于平缓确实对于付出极大精力来学习的同学不公平,往往某一个顶尖的同学花费几个小时的作业相比别的同学五十来分钟随意完成的作业,分数上的差距可能只有一点点,既然如此,那么又为什么要花费数倍于别人的时间来得到差别不大的成绩呢?也就不难理解那句老生常谈:与其花几个月拿到100分不如花三十天拿到80分。这样是对的吗?所以我认为”赢者通吃”规律即使放到评分上也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觉得单纯的把软件市场中的规则带入我们大学的评分规则我觉得还是有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可能会打击到同学的积极性,我们虽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但每个人的天赋都不同,有人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可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都赶不上别人随随便便的学习后的成果,如果这是在软件市场上没有天赋的程序员还可以选择转行,而大学的专业却没那么好改变,“不好学”自然是要惩罚,但是如果花费了大量精力却不能达到及格线甚至负分,这种结果未免也对于“学不好”的同学太残忍。希望老师能微调一些规则


  • 3)你读了该博客中哪些超链接?有何感想?
  • 更详细的打分规则请看这里 这篇文章仔细的写了邹老师的评分明细,看完后感觉到了作为未来程序员所应有的各种素质,例如:团队间的协作,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以及个人项目的质量等等,看着这些对于学生的要求,我感觉到了代码之路任重而道远。同时,看着评分明细中那些繁杂而又明确的评分规则,我也感觉到了老师对的用心良苦。
  • 强者喜欢批评 这篇文章详尽的论述了批评到底是如何促进一个强者成长的,我很喜欢文章中将批评和诬陷分离开来这个思想,文章详细的阐明了批评的来源,批评的意义,批评的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大益处。不过,我认为文章中也有一句话不是很对:“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是喜欢听别人鼓励的:小朋友和浅薄的人。”,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每个人都希望被赞美,这种行为在心理学意义上源自于个体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这是每个人本能的行为,单纯的批评是能促进强者的能力,然而为何赞美又不能促进他人进步呢?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的:“你想要人家有怎么样的优点,那你就怎么样去赞美它吧。”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赞美能束缚对方的缺点,引其向善。比如:对方本来有优柔寡断的缺点,若听到你称赞他果断,他就可能鼓起勇气向自己的缺点挑战,努力朝你赞许的方向奋斗,因为他自尊心受到了你赞扬的激励。所以,爱听赞美的才不是什么“小朋友和浅薄者”。深刻的人又怎么会忽视赞美而只关注批评呢?人人都是既需要赞美又需要批评才能更好的进步的。

  • 2、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一切皆有新的可能。请观看电影风雨哈佛路或者书籍版,豆瓣、kindle、京东阅读和多看阅读都有相应的电子书版本。写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20分)

不适合中国的励志片

看了央视译制片版的《风雨哈佛路》,一个半小时后的我感觉不到什么或激励或感动,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标准的美国励志片,可以很明确的感到电影的重心一直放在对于LIZ的家庭冲突上,影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描述LIZ所处的环境到底有多恶劣,多不适合学习。这种结构我个人感觉很不好,感觉每一次对于女主的学习描写都是体现女主天才的一面,每一次女主竭尽全力面对的都不是想上哈佛的目标,而是生活的压力,让人感觉女主不是一个想上哈佛而努力学习的学生,而像面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斗士,感觉美国励志片的主角大抵如此:面对的是固有的阶级而不是公平的竞争,就像BBC的记录《人生七年》,14个不同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活在该有的阶级,上层社会始终是上层,从小那些孩子就已经养成了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的习惯,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会上顶级的私立高中,然后读牛津大学,再然后进入政坛。中层社会的孩子活的也就像父母一样,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边缘社会的孩子也始终活在边缘,贫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他们长大后成为泥瓦匠,成为司机,生了一大堆儿女,并且儿女们也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1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人,Nicolas——一个农夫的儿子,打破了固化的阶级,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14分之一,这就是一个西方世界的人突破阶级的可能性,甚至比这低的多。他们想要成功,面对的真的不是学习的压力或者是别的什么,而是整个社会的阶级固化。而《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相较之下,可能像《垫底辣妹》这样的东亚圈励志片更适合我们中国学生。


  • 3、本学期课程C程序设计高级课程主要学习指针、结构、链表、文件几部分内容,你对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有什么目标?预备如何实现该目标?(20分)

其实主要目标就是掌握C语言教学中的内容,最好还能自学一些python。这学期的C语言课程又有许多重要的内容,指针、结构、链表、文件,都是十分需要学习,并且在C语言中不可或缺重要性的部分,特别是指针部分,经过了这周的学习,深刻感觉到指针的重要性,以及指针部分对于数组使用的辅助功能,也坚定了我要在这个学期学会,学好的决心。我是个惰性比较大的人,曾经有许多目标都倒在了懒上,还是希望以不挂科为底线尽量学好。

posted @ 2018-03-11 12:06  吉法师  阅读(194)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