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亟待满足的八种需要
现在的儿童,由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这一代父母们,饱尝了大好青春白白浪费的遗憾,一心要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而且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每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优生优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再加上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家庭能够有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因此,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都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家庭,孩子可以说是家庭的核心。无论是吃、穿、用、玩,家长都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无休无止的要求。但是,尽管家长们不遗余力的创造一切条件想使自己的孩子更出色,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无奈地发现:自己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孩子,在这样充裕的物质条件当中,却并未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成长得体魄健壮、心智发达。甚至,他们竟然常常会感到不快乐。这可着实让家长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委,他们不得不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孩子,这都是怎么了?" 这的确是当前许多家长的悲哀,他们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到头来却收获寥寥。有的家长,还因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反而惹得孩子对自己反感,甚至因此造成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理解太少了,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以大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他们很难客观地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儿童的心理思考这个世界,因此,尽管他们对于儿童的种种物质的要求(其中有不少是不合理的)给予尽量的满足,但家长们给予的,往往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所以仍然不能够使儿童快乐。有时,甚至给他们造成了很多心灵上的痛苦。那么,现代儿童究竟需要什么?或者说,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优秀儿童,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给儿童创造什么样条件呢?我们认为,在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为了使儿童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家长应该努力去满足儿童以下几种需要: 1. 恰当地回答孩子提出种种问题 2. 良好的榜样 人们常说"儿童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是的,这张白纸上,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图画呢?主要靠大人们的行动来回答了。常常看到,人行道上一个2、3岁的幼儿,手里拿着一块糖纸,东张西望地找果皮箱。而就在这时,旁边的一个成人漫不经心地把一个烟头扔在地上。这时,孩子眼里里便会流露出迷惘的目光……。这一下,就把儿童心目中的社会规范全都打乱了:大人都扔在这儿了,我还找什么果皮箱呢?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儿童的模仿力极强的特点,在他们的眼里,成年人比他们能力强、本领大、知识多。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人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而自己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无能为力。因此,模仿成人的行动,以使自己尽快地强大起来,摆脱无能为力的状态。这是儿童的一个普遍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不加分析地模仿成人的行为(这也是他们尚不健全的思维还难以对成人的行为作出是非判断结果)。 然而,对这种情况,大多数成年人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他们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说谎、耍赖、骂人,却丝毫不理会一旁儿童眼中流露出来迷惑、不满、甚至批评的眼神,而一旦日后孩子身上出现了这些不良行为,家长便会勃然大怒,大吼一声?quot;这是跟谁学的!"--这不是很滑稽么? 因此,家长在儿童面前,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时时给儿童作出一个行为的楷模。另外,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从各个方面(大众媒体、政府行为、官员形象、学校教育)进行严格的约束,以给儿童的成长制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动手机会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随时为儿童提供"动手机会":帮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自己动手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等等,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对他们是很有好处的,这一方面能够让孩子在劳动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学到一些劳动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也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从中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是非常有用的。在"让孩子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个问题上,许多家长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观点,主要表现在: 其次,儿童自己也不会让自己累着,从主观上讲,儿童往往不是为了干活而干活,而是为了"换一种游戏的方式",这在年龄小的儿童身上更是如此。因此,他不必从主观上为干活付出太大的努力--玩嘛,玩够了、玩累了就去休息,本来是天经地义的;即使儿童真正的是在干活,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能够帮助家长干家务",这可能会使儿童作出一些主观努力,但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还不成熟,毅力有限,当疲倦袭来时,他也很难控制自己去为劳动付出太大的努力。 --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事情。 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童的生活,决不应仅仅是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中,除了学习之外,内容是多方面的。儿童应该有机会安排布置自己的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近一段时期,常常听到新闻报导中出现这样的消息:某大学生不会叠被子;某大学生买了几十件衬衫,穿脏一件换一件,等到假期再拿回家里一块让母亲去洗;大学校园中,洗衣女工生意红火……,这一切,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吗? 可见,如果剥夺了儿童自己动手的机会,不仅会使儿童丧失动手能力,长大后成为生活的低能儿--自己不会照顾自己,而且会使儿童在看到家长为家庭而忙碌,同时自己却无所事事的时候感到迷惘--这是怎么了,他们忙得团团转,却不用我插手?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儿童失去帮助他人的热心,而且会使儿童对家里的事务漠不关心,从心理上游离于家庭之外。从而养成冷漠的性格特点。 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尽量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鼓励孩子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不仅会全面地培养儿童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儿童从小养成热心助人良好的性格。 4."自己的"玩具 因为,面对一堆堆的玩具,孩子们是否要问:哪一个是我"自己的"? 给孩子提供一些条件,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使儿童在制作过程中获得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制作出好玩儿的玩具,能够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在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才由于有过成功的经验而不会面对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才能有信心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儿童制作自己的玩具的过程中,家长适当地进行参与,与儿童合作,帮助儿童解决制作玩具中遇到的困难,启发儿童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解决制作玩具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能够启发儿童的思维,帮助儿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儿童与外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这无论对儿童智力还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5.挫折经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对待儿童提出的种种要求,对于正当的、合理的,应该给予满足--哪怕是克服一些困难;而对于那些不现实或者不完全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坚决地但又不是粗暴地加以拒绝,并且应该向儿童讲明白拒绝的理由,让儿童知道自己要求的不合理性。这样就使儿童知道:有的要求是不能够被满足的,生活中是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的。使儿童从小就具有应付挫折、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培养出坚强的毅力,为长大后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中国有句古诗"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冒险经历 7.平等的权利 儿童在家庭中处于矛盾的地位,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这就使儿童很困惑:他时而处在尊重的核心,时而又会被人们所忽视。这种强大的落差使儿童常常感到困惑。他们很难对自己的地位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样,儿童便常常处在一种焦虑之中--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地位,因此难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或者作出什么样的表现。其实,这种情况即使是大人遇到了,也会感到很难处理。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创造一种和平民主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里,儿童和父母一样享受对家庭事务的决策权(尽管这种决策权并不一定是平等的),这会使儿童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地位,增加对家庭的责任感。这对于涉及到儿童本身的事情的决策更为重要,儿童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作出决定,有利于儿童养成一种对自己的决策负责的态度--这种决策,直接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因而不得不慎重考虑决策带来的后果。显然,这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分析、综合信息,形成决策,以及对决策结果预测能力。 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成人感,这种成人感的内容是:感觉到自己是个大人了,能够独立做出决策了,自己已经具备了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应该再依赖他人生活了。自己已经和成年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自尊心了……。而这种成人感的具备,是儿童从心理上长大成人的标志。 8.投向大自然的怀抱 在这种人造环境中的生活的儿童,他们多了一份安全感,可以穿得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现在人群当中,就像一个被擦得光洁明亮的花瓶。但是,他们却失去了大自然的怀抱--这块孕育万物的沃土。他们看不到自然当中那绚烂的色彩,看不到大自然给人类的种种启示。他们的知识,都要从书本上去学习,都要靠老师去传授,因此,他们失去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的发展机会,那就是"悟性"--一种在平凡的生活中善于体察微不足道的现象,并且能够从这些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受到启发、获得教益的能力。 抽出些时间,带着儿童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吧,这一定会使儿童有所收获。为了下一代健康的成长,同时也是为我们自己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如果我们回到了久违了的大自然当中,远离喧闹的人群、高大的楼房和刺鼻的汽车尾气,投身到苍山碧水、清静幽远的大自然当中,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和孩子一样,我们一定会发现一个新天地。 和几十年前相比,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必象我们儿时一样为了一块水果糖而垂涎欲滴。但是,生活条件的好转,并不一定能给儿童带来幸福和健康的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发现许多令人留恋的东西一去不复返了。如何能够在优越生活条件下,创造一个适于儿童成长的环境,把儿童培养成既具有健康体魄,又具有发达智力和高尚道德与健康心理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也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根据儿童的成长发育的特点,准确地发现和适当地满足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而产生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随着儿童的成长与环境的变化而随时随地地发生变化的,总的变化趋势是:物质性需要越来越少,精神性需要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