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


概念

​ 文献调研是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第一步必须迈得扎实有效。

​ 钱伟长先生与研究生谈科研时指出:“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收集情况,也需要向已经写出的书本学习,要向许多庞杂的资料进行学习,还要到现场去看问题发生的情况,背景怎么样?这样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才能想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他自己做任何科研工作时都非常重视调研。1971年,他受周总理之托,开始研制高性能电池时,除了走访生产电池的工厂、车间以外,潜心查阅了300万字的资料,从中翻译了30万字,结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已到花甲之年的钱先生又全身心地泡在实验室里,不到一年之内,就拿出了优质的高性能电池。此例充分说明了文献调研的重要性。

​ 下面简述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包括学会找途径,学会“抓两头”,学会略读,学会精读,学会归纳总结等问题。

途径

  • 网络检索
    • 充分利用Web of Science,利用SCI、EI,只要输入主题词、杂志、论文篇名或作者名,就很快能找到想要的资料。这里,特别推荐EI检索中的Engineering Village,这是一种极好的论文检索工具
  • 查阅文摘、评论刊物
    • 每个学科都有极好的这类刊物。以力学为例,有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MR)、《数学评论》(AM)、俄国《力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ZB)、美国《流体力学年鉴》(ARFM)、中国《力学进展》等,其中有极好的最新进展评论或详尽的文摘;应该在一入行之后,每月浏览这类刊物;
  • 追踪阅读
    • 设法找到相关的最新论文或综述,从其参考文献向前追溯最重要的论文。
  • 还有很多其它途径,如阅读综述性专著、寻访专家做专题访谈、参加学术会议寻找线索、查阅课题组研究记录等等。

阅读数量

​ 要求硕士生至少真正阅读50~100篇文献,博士生阅读100~150篇文献,精读其中的2~3篇。必须尽可能详尽无遗地述及相关的前人成果,明白无误地概述:选定的研究方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其中的地位。

真正阅读

​ 请注意:我指的是“真正阅读”,至少略读过,而非不加阅读地摘引。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要求能达到吗?现实吗?下面给大家支“三招”。

第一招>>学会“抓两头”

​ 这里说的“两头”,一头是经典文献,一头是最新文献

  1. 经典文献,指的是所涉及的领域的最基本的先驱性文献。比方说,想做湍流实验,就得读O. Reynolds于1883年写的论文;想研究交通流宏观模型,就得细读Lighthill & Whitham的1955年的名篇;想染指LBM方法,就得读一读钱跃竑等1992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这样,你就能从历史的高度掌握研究方向,并了解一些原始的idea。
  2. 最新文献,指的是近三五、六七年发表的著述,掌握感兴趣的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审稿或评审基金申请书时先看所引的参考文献,倘若很少见到本世纪的文献,就会先打一个负分。个中道理不必细说。

第二招>>学会略读

​ 要求读那么多文献,倘若要求一篇一篇地细细阅读,那是完全不现实的。因此要学会大量略读。这里引述钱伟长先生的话:

“论文要常常看,而且要会看,因为论文涉及第一线问题,有的部分你看不懂,因为你没有学过这一方面的东西,怎么办?跳过去。大的东西理解了,小的东西自然会解决,你走路用不着等路上的小石头都捡完了再走,不需要的,跳过去,绕过去,爬过去就行了。总的你要掌握,不要一字一句都去抠,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念论文注意那么几条:要节省时间,抓它最重要的东西,抓这篇论文的特色;文中提出什么新观点,这你非要理解不可;用了什么新方法,老方法你不用看;得到了什么结论,好的文章会讲还遗留了什么问题,也应注意。”

​ 钱先生这里说的就是略读的方法。他还具体地讲了略读文献的步骤

  1. 一看题目,感兴趣就往下看;
  2. 二看作者和单位,弄清是资深学者,还是新锐;
  3. 三看摘要,了解此文解决什么问题,用何法?有何结论,有兴趣,就再往下看;
  4. 四看引言,了解作者的研究动机、前人工作和作者的主要贡献;你的兴趣不大,就到此为止,略读结束;有兴趣,再往下看;
  5. 五看正文,注意:用的是“跑马速度”(gallop over),只浏览思路、过程、大致步骤,细节一概不管,更不能去推导其中的公式(对作者的演绎能力要有基本的信任);
  6. 六下结论:此文是否值得细读?值得,留档,以后再度阅读;不大值得,放过,留下片断记载;不值得,丢弃。

​ 分不清略读与精读,可吃过大亏:篇篇想精读,弄得手足无措;特别是,因为学数学出身,老是对作者的演绎不放心,总想予以验证,结果往往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到研究生时代,有好多老师教我,加上自己慢慢琢磨,这个坏毛病才渐渐改了过来。

第三招>>学会精读

​ 从第一轮略读中,找到了需要精读的论文;或者,运气好一点,导师或老板给指定了精读的文献,接下来就要使出浑身解数精读2~3篇重点文献了。

​ 这里的精读,与上课时的精读还是有些不同。既要顾及细节,又不能拘泥于细节。记住钱伟长先生的巧妙比喻:走路,不能把路上的石子捡完了再走。

​ 精读的步骤大致如下:

  1. 一要弄清作者及其课题组在所研究的领域中的地位和贡献
  2. 二要明白此文在论题研究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3. 三要搞清论文的主要假设演绎思路
  4. 四要了解论文中解决的关键问题所用的基本方法的细节
  5. 五要知道此工作的主要成绩不足之处,还留下什么破绽
  6. 六下结论,断定此文的主要贡献可发展的余地

​ 精读一篇文献一般需要耗时2~4周,有时还应反复研读。要明白,此文可能对你的工作的完成起关键作用。

​ 一篇论文可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像作者表面说的那么好。这时有两条出路:抓住其中的破绽自己大做文章,或者放弃此文,另找高明之作。此时,需要研究者的胆识。

​ 硕士生做文献调研还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外语水平跟不上。这要求大家平时掌握实用型的外语,不学“花架子”外语;另一方面,也不必等到学好了外语后再读文献,实际上,阅读外语文献的过程,也是学习使用外语的过程。熟能生巧,国外文献读得多了,外语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学会总结概括

​ 文献调研中最忌讳的是“狗熊掰棒子”式的边看边忘,或者仅仅是“雨过地皮湿”,没有起到指导、帮助自己的进一步研究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是:不断地自行总结、概括。

​ 读到一篇好文章时常会拍案叫好,随即细细琢磨,发现其中长处,加以记录、评注(这时可用word的修订工具)。

​ 一般来说,读完二三十篇文献后就可以写一个专题小结,做一个小评述,特别要记录前人工作中的精髓和自己可发挥余地之处。这种小结不用很正式,只是给自己留下个

备忘录,留待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 读了足够的文献后,就可尝试着写文献综述初稿了;撰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略读或精读有不足之处,就立即加以弥补,停下来补读文献后继续写。如此循环往复几回,你的思维会有螺旋式的上升。

文献调研方面有很多技巧和注意事项。这里只是信手写来,记录随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最要紧的是大家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文献调研中学会文献调研。

posted @ 2019-11-20 22:00  若水茗心  阅读(90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