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的决策
2009-04-18 17:05 杜耀辉 阅读(166) 评论(0) 编辑 收藏 举报我喜欢看《读者》,生活中有很多想不通的事,读者中的某篇事例会给我很大启发,也就靠了它,许多的事才让我暂时释怀。
其中一篇《一个人与一句话》更让我感觉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决策性的领导人的重要性。
文革结束后不久,各地正火热的办重点重点中小学。此举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资金、师资都倾向重点学校。某地教育局一位姓屈的教育局长,虽知道这是上边重要领导的意思,但他坚持反对这一举动,理由很简单也很明确,引用了《荀子劝学》的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人才的培养和所处的环境——包括教师、同学、校风、学习的氛围等等——大有关系。如果把少数学习差的学生和多数学习好的学生放在一起,好的带领差的,一代就改变了,而重点学校当然是为学习好的学生设置的,差的学生都集中伊索非重点的学校,这样一分类,首先就给差的学生从心理上定了型,从而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长期的无效劳动更让教育者本身看不得光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这样从总体上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只会让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教育宗旨两极分化,让教育现象极端化。
当时虽是“文革”刚结束,但是对上头唯唯诺诺的习气并无太多改变。当然这位教育局长的坚持没人理睬,给没得到论证,直到离开工作岗位时,他还是说:“我还是那个看法”
重点学校一办就是二十多年,或许确实培养了一批“尖子”,但是否也毁了一批本来可以成才的孩子?随之而来的就是诸多的隐患一一体现了出来,非重点的学校挖空心思,甚至设置各种奖项,免费等等不正当手段挖掘学习好的学生,而重点学校的择校费、走后门等等乱收费现象也就蔓延开来,这种看似竞争的行为,在教育场上会期到好作用吗?得失利弊,很值得重加估量。
当今我们的教育目的绝不应该是照顾了少量的拔尖,忽视了大批的提高。对基础教育是福是祸,当时可得而言。当然,对于教育还是多一些屈先生那样的人才是,敢于说并敢于坚持的,才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