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Zune再戰iPod

2006年﹐軟件巨頭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推出Zune音樂播放器﹐打算跟佔據大半壁江山的蘋果
公司(Apple) iPod決一雌雄﹐但落了個慘淡收場。雖然Zune的用戶界面不錯﹐屏幕也比iPod的大﹐但其外型較笨重﹐操作不太方便﹐電池續航時間短﹐軟件比較複雜﹐配套的在線商店歌曲數量少得多﹐購買流程麻煩﹐也不提供視頻下載。Zune最大的創新是內置Wi-Fi無線網絡﹐但幾乎毫無用處﹐對玩家沒什麼價值。總之﹐2006款的Zune銷量如此低迷﹐幾乎引不起蘋果公司的關注。

Zune Pad的觸摸式導航鍵然而﹐微軟是靠堅持不懈才取得如今的成就。現在﹐它又捲土重來﹐推出改進版的Zune。矮矮胖胖的30G老款Zune沒有退市﹐卻多了一款瘦身版的80G新夥伴﹐還有一款尺寸小得多、容量只有4G或8G的小兄弟﹐價格從150美元到250美元不等。80G的Zune只有黑色﹐其他容量的有紅、綠、黑和粉紅色。

我們對新款Zune做了測試﹐發現它們比去年的老款有明顯改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外型更時尚。重大改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的導航按鍵﹐名為Zune Pad﹐為觸摸感應的滾動式組合按鍵﹔二是重新設計、更為簡便的電腦軟件以及在線商店Zune Marketplace﹔三是擴大應用範圍的內置Wi-Fi無線網絡﹐用戶不用把Zune連上電腦就可以同步更新歌曲﹐而且Zune之間共享歌曲的功能──這是06款唯一的無線應用功能──也有所改進。

可惜蘋果公司並沒有原地踏步﹐也已經推出了大屏幕、有無線模式的iPod Touch﹐它具備類似iPhone的“多重觸控”界面。iPod Touch的屏幕比大尺寸Zunes的更大、清晰度更高﹐其Wi-Fi連接可以讓用戶上網、看YouTube視頻﹐甚至不通過電腦直接購買歌曲﹐這些功能都是Zune所不具備的。不過iPod Touch比新款全尺寸Zune貴50美元﹐容納的內容也沒有Zune多。

微軟新款Zune瞄準的直接競爭對手是全尺寸、高容量iPod Classic及其緊湊版iPod nano。然而﹐蘋果公司再次領先一步﹐80G的Classic和80G的Zune價格一樣﹐但比Zune更輕巧﹐用戶界面更時尚﹐只是屏幕稍小。8G的nano和8G的Zune價格一樣﹐現在能播放視頻﹐尺寸比Zune更小﹐但屏幕更大。不過﹐這兩款iPod都沒有配置Wi-Fi。

此外﹐蘋果公司還改進iTunes軟件﹐增加了各種功能﹐包括讓人愛不釋手的“Cover Flow”﹐用戶輕點鼠標﹐就可以翻閱所有的專輯封面。Nano、Classic和Touch上都有“Cover Flow”功能﹐即使是最新的Zune電腦軟件也沒有這麼酷的界面

在銷售的視音頻商品種類上﹐蘋果公司也把微軟遠遠拋在後頭。iTunes商店提供超過600萬首歌曲﹐是Zune Marketplace的兩倍﹐提供的Podcast和音樂視頻數量也讓微軟望塵莫及。此外﹐Zune Marketplace仍不出售電視劇、電影或有聲讀物﹐而iTunes商店則一應俱全。

Zune的在線商店Marketplace整體而言﹐我們依然認為Zune家族無法打敗iPods和iTunes的黃金組合。不過﹐有一款Zune﹐即全尺寸的Zune 80﹐可能會給iPod帶來一些威脅﹐特別是在爭奪那些對iTunes毫無興趣的數碼播放器新買家時。在同樣價格下﹐Zune 80的屏幕大得多(而分辨率一樣)﹐能夠無線同步和共享歌曲﹐還有內置調頻收音機--這是iPod所沒有的。

我們測試249.99美元、80G的Zune 80和iPod Classic﹐兩者容量相同﹐價格也一樣﹔然後又測試了同為199.99美元及8G容量的Zune 8和iPod nano。

我們沒有測試新款Zune以及同級別iPod Classic和nano的電池續航時間。但微軟公司承認 ﹐除非關掉作為Zune關鍵功能之一的Wi-Fi﹐否則Zune電池的標稱續航時間要比iPod的短。微軟估計﹐其8G和80G的Zune打開Wi-Fi功能後分別能連續播放音樂19小時和24小時﹐而蘋果公司對應產品的電池持續時間號稱能達到24小時和30小時﹐當然﹐蘋果的那兩款產品都沒有Wi-Fi功能。以前﹐蘋果公司一般都故意低報電池的續航時間﹔而2006年﹐微軟卻是高報了Zune的電池續航時間。

在上述兩款Zune的正面﹐只有三個按鈕﹕Zune Pad、退回鍵、播放/暫停鍵。菜單分為音樂、視頻、照片、社區、收音機、播客和設置﹐菜單操作和成百上千首歌的選擇過程通過Zune Pad的觸摸感應功能輕鬆實現﹐選擇菜單功能只需來回移動一根手指﹐上下左右方向及中心點用起來就像是單獨的按鍵一樣。

新款Zune的用戶界面與2006款相比大體相同﹐仍然很方便﹐實現每個任務所需的操作步驟較少。

Zune的黑、紅和綠三種色彩還不錯﹐但相當男性化﹐綠色令人聯想到迷彩服﹐而粉紅色很是鮮艷﹐似乎更適合“彩虹小馬”(My Little Pony)。不過微軟剛開始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將Zune與電腦用連接線相連﹐通過Zune軟件程序啟動無線同步功能﹐但隨後的同步工作就通過無線連接來完成了。無線同步傳輸所花的時間比使用連線的時間稍長﹐用戶必須從播放器的設置功能中啟動無線同步程序。有個麻煩之處﹕可能是為了省電﹐Zune定期會斷開網絡﹐必須重新連接才能使用Wi-Fi功能。在需要登錄或付錢上網的公共網絡熱點﹐Zune不能進行無線同步

Zune在線商店Marketplace銷售的唱片2007年的新款Zune還引入了微軟想要發揚光大的一個概念﹕智能同步﹐或者叫自動同步。如果你把Zune設為只同步部分歌曲﹐而非全部﹐並把歌手姓名拖到電腦配套軟件的Zune圖標上﹐軟件就會自動將該歌手的所有歌曲從電腦同步到Zune播放器上。微軟相信﹐許多人會喜歡這種智能同步方式。

Zune的調頻收音機功能設計得很好﹐使用方便。使用Zune Pad在頻道欄上輕輕移動手指﹐Zune就能自動搜索各種信號良好的電臺﹐按下中心鍵就能存儲該電臺為預設臺。每個電臺的數據信息都顯示在屏幕上﹐包括歌手和曲名等。

Zune之間可以共享歌曲﹐80G的和8G的之間可以互相傳輸。無線傳輸過去的歌曲能被接收者播放三次﹐時間不限﹐微軟取消了2006年規定的三天之內播放的限制﹐播放一分鐘或歌曲播放過半(兩者以先到為準)視為一次播放。剛開始﹐我們測試的兩臺Zune花了一段時間互相識別對方﹐即便它們都已設為共享音樂狀態。我們注意到﹐是否接受共享音樂的詢問中不包含任何歌曲信息﹐因此你可能下載到一首難聽的歌曲﹐或自己早就有的音樂。

Zune的照片和視頻效果很好﹐和對應的iPod nano差不多﹐但比iPod Classic好﹐因為Classic的屏幕比對應的Zune小很多。不過﹐解析度通常較低的專輯封面圖片在全尺寸Zune上顯示的顆粒狀更明顯﹔而且沒有一款Zune能有iPod Touch和 iPhone那樣華麗的照片和視頻效果。

我們沒能測試Zune的點菜式歌曲購買和下載方式﹐因為這項服務還沒正式推出﹐也沒有音樂視頻可供下載。我們兩人都有ZunePass賬戶﹐和訂閱服務的形式差不多。如果賬戶停止﹐所有用戶訂閱期間下載的內容都會失去。

Zune電腦軟件的導航有點令人困惑﹐在電腦屏幕的左上方有四類選項﹕收藏、設備、商店和社區。“收藏”顯示用戶下載或擁有的歌曲﹐但分類過於偏重每張專輯﹐在日益流行的數字歌曲下載時代顯得有些落伍。舉例而言﹐“收藏”選項的默認中央面板顯示的是專輯封面﹐按添加日期排序。

Zune Marketplace在線商店的藝人頁面效果做得很酷﹐選擇樂隊或歌手後﹐頁面以背景方式全屏顯示該樂隊或歌手的照片﹐上面浮現著其演唱的歌曲清單。每個歌手都有很多張靜態照片﹐我們發現卡朋特(Mary Chapin Carpenter)有10張﹐妮莉-費塔朵(Nelly Furtado)有15張。

我的助手凱蒂聽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Yo-Yo Ma)的專輯後﹐想從Zune Marketplace在線商店多下載幾首他演奏的音樂。然而﹐和iTunes不同的是﹐Zune的配套軟件不能直接從收藏的專輯轉到在線商店﹐購買特定音樂家的歌曲或特定專輯中的其它歌曲。

Zune Marketplace在線商店的另一個導航問題是﹐它無法記錄搜索過的內容。在商店裡購買和下載幾首馬友友的音樂後﹐凱蒂回到“收藏”選項﹐看哪首曲子她剛聽過或者最喜歡﹐然後又回到在線商店。這時﹐她在店裡的搜索內容已經消失﹐必須重新輸入。iTunes在線商店則能記錄用戶的搜索過程﹐讓你隨意在iTunes里游逛﹐然後回來還可以繼續原先的搜索。

Zune試圖彌補這個缺陷﹐通過使用“收藏中”(In Collection)這個標記讓在線商店能夠識別用戶已經擁有哪些歌曲﹐不管是從Zune Marketplace購買還是其它渠道獲得﹐這樣就可以避免用戶無意中購買早就擁有的內容。同理﹐如果“收藏”中的一首歌曲已經同步到播放器上﹐歌曲旁邊會出現一個很小的Zune圖標。

與iTunes不同﹐Zune的軟件不能創建智能播放列表﹐只提供兩種預覽模式﹐圖標和列表﹔而iTunes軟件提供三種模式﹕Cover Flow、歌曲列表以及專輯封面列表。

總之﹐這次微軟在Zune的軟硬件方面都下了大功夫﹐但瞄準的競爭目標似乎是蘋果公司的以往產品﹐而非最新產品。

Walter S. Mossberg / Katherine Boehret

(編者按﹕Walter S. Mossberg是《華爾街日報》科技欄目Personal Technology﹐Mossberg's Mailbox等欄目的專欄作家。這些欄目主要介紹一些最新的消費類科技產品和解決方案﹐並解答讀者提出的問題。Katherine Boehret是《華爾街日報》科技欄目The Mossberg Solution的專欄作家。該欄目主要介紹一些最新的科技產品﹐為讀者提供購買指南。)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Microsoft Corp.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納斯達克
股票代碼﹕MSFT
posted @ 2008-01-02 12:00  Rookie.Zhang  阅读(21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