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2017

  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升庵祠里说家风

成都市新都区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园林——桂湖。明朝著名学者杨慎(号升庵)居于新都时,曾沿湖遍植桂树,“桂湖”由此得名。清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升庵祠。

 

说起杨氏宗祠,可能有人不甚了解,但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耳畔就会响起《三国演义》片头曲中的音乐声。500年前,明代鸿儒杨升庵在长江之畔挥毫写下这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川蜀民谚有云:“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杨升庵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明代三才子(谢缙,杨慎,徐渭)”之一,四川新都“状元故里”之名由此而来。

 

杨氏宗祠门联写道“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上联“汉代关西夫子后”讲的是杨升庵的祖先东汉太尉杨震。杨震从小勤奋好学,研读欧阳《尚书》,博览儒家经典,时人称“关西孔子”。下联“明代蜀中宰相家”讲的是杨升庵家族。元末战乱时期,杨震后代杨世贤举家迁往湖北麻城,后又移居新都。其孙杨玫精研《春秋》,是杨氏书香门第的开创者。妻子熊氏素有贤能之名,杨玫去世后,熊氏亲自操持家计,变卖随身佩戴的首饰,供养儿子杨春发奋读书,杨春在明朝成化年间考中进士。杨春的长子杨廷和13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历任两朝首辅,是有定策之功的政治家,被誉为“救时宰相”。杨氏家族人才辈出,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到他的子侄辈杨宗吾,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先后有56人出仕,受朝庭诰封褒奖的达30多人。
 
一座院落,历经数百年沧桑却古韵犹存;一个家族,代代聚族而居却根繁叶茂长盛不衰。“千年弦歌永不辍,悟道家风值万金”,杨氏最早的家训就出自杨慎的曾祖母熊氏
 
在确定家训之前,杨家其实是一户很普通的人家,像这个六世祖、五世祖都是一介平民。杨慎的曾祖父杨玫是在贵州水宁做吏幕,后来就死在任上。熊氏是他后娶的,续弦。

熊氏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女人。丈夫去世以后,一个人拉扯这个家,操持家务,甚至为了孩子读书,变卖自己所有的首饰,据说她因为操劳双目失明。正是因为熊夫人对于教育的重视,从熊夫人儿子这一代开始,杨家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书香门第。1481年,杨慎的爷爷——杨春考中进士,自此而下,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叔叔——杨廷仪,弟弟——杨惇,堂弟——杨荀,儿子——杨有仁都考中了近视。那杨慎,是四川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
 

接下来介绍一下熊夫人的这个“四重”家训,四句话是这样的:“家人重执业”,执业就是工作的意思;“家产重量出”,量入为出;家理重敦“家法重教育”。守业尚勤、崇尚节俭、敦睦人伦、重视教育,熊氏的治家箴言“四重”家规在整个杨氏一门当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怎么来评价这四句话?

 

这四句话其实是,在古代农耕社会,要想出人头地,要想改变自己社会阶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论。

 

首先来说“家人重执业”。我们都知道一个风雅的说法叫“耕读传家”。其实“耕”是养不起“读”的,“耕读”很难的,因为“读”不是说作为娱乐消遣,过去那时候,读书考四书五经,写八古文。你看着字你都认识,找个老师给你讲讲含义,你也能听懂,但是这个离考上还有十万八千里呢。写八古文怎么破题,这里面是有一套技巧的,这些技术必须得去仿名师。那么你怎么知道教写那个文章的老师行不行?这个很难的。据说晚清时候有一个状元,他不当官,回去当私塾,四里八乡用重金请他,为什么?因为你考上过,你考上过证明你真的掌握了方法,掌握方法非常难。那你作为贫民之家,要想认识这样的老师,上哪去找去?而且你还要和师兄弟们之间进行切磋,不断的练习,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一个过程。你看蒲松龄,大才吧,短篇小说之王,他就是科举不行,因为没掌握这里边的规律。那么要想实现这些没有钱是不行的,钱从哪来呢?你看“家人重执业”,必须得先好好的干活。你是种地啊,你是经商啊,要业”

 

然后呢?“家产重量出”,量入为出,要节省。因为一夜之间暴富不可能的,你就只能是一点一点的攒。

 

攒完钱之后呢?钱要用到正确的位置上,家里各房之间必须得协同,甚至说大家要牺牲一房,集中供一房才行,所以说家理重敦伦”,家人之间要,也就是关系一定得和谐。

 

最后是“家法重教育”,这个法就是法则的意思,其实带有强制性。这教育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我教你一下,教、育是分开说的啊,我要教,然后化育你,必须得是奔着这个去走。

 

用这种量入为出的方法,使农耕时代的小农经济那个一点点的生产力聚焦、聚集到一个人身上,聚到一个最有希望的家族子弟身上,用一辈子甚至数辈子人的努力才能生产出这样的一个成果。很不容易的。

 

熊夫人相当于一个开创性的人,尤其在贫困之家,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时候,这个资源投放在哪个地方去,这里面有没有战略的眼光,差别特别大。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舍弃一时之便利,而博长远之

 

我举个例子,当年的时候,就是我姥爷那时候。那时候也是很贫穷,那是在农村。我有四个姨妈,五个人都上学,都读书。在过去那个时候让女孩读书很难的,但是呢,我姥姥这就有高瞻远瞩,他就觉得孩子让他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结果呢都出了自己的这个小村子,现在的生活都很好。我们家族聚会的时候,大家都感恩老太太,就说当年怎么想的,为什么一直让孩子读书。这读书,第一,家庭少一劳动力,就没人帮你干活了;第二他花钱,那念书他不得花钱吗?就刚才说的那套,你一点一点的去赶考、去交朋友,去请老师,那个钱可花的很厉害的。

 

我们现在挣钱的方法路子多了,也许不用那么的量入为出了;成本没那么高了,大学也扩招了,但是这里面的精神,就是要聚焦。我们贫民就是一般的普罗大众,改变命运其实最省事的方法还是通过教育。

 

附录

1.升庵祠里说家风

2.央广“经济之声”那些年:支撑起一门学霸的,怎么少得了“杨门女将”

2021.11.23

posted on 2021-11-24 19:32  yin'xiang  阅读(41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