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者的心态
刚工作的时候,崇拜技术大牛,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那是一种偏感性的认知,细想下来,崇拜的东西其实不是别人的技术,崇拜的是别人因为这种能力而获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感这种社会价值。其实和小的时候对于科学家,飞行员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即伟大的理想。想成为某种人或某个状态,并不意味着就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对目标的理解本身都有可能是偏差的,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做的时候,才真正加深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凭空想象的喜欢和崇拜,不管有多么巨大的热情,在未动手先都是懵懂状态,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光环效应或者是闪光球效应的结果。只有真正的尝试后你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当然这种尝试最好早一点:)
幸运的是我个人的兴趣和工作有一定的重叠性,让我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这两年,观察了不少身边的程序技术人员,有的人感觉很有天赋,有的人感觉很努力但是总是不得门径,于是我自己思考了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照成了这个差别? 我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动手能力,但是动手能力貌似更像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但是就如上面所说的动手就是尝试,尝试就能加深理解,所以动手能力可以加深技术人员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但是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的动手能力的发展呢,似乎是一种心理预期造成的,动手能力弱的人动手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动手能力强的人动手是为了投石探路,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预期,前者预期得到正确答案,后者预期验证自己的想法,前者在遭受失败后会承受更多的失望和打击,甚至更多的对耐心的消磨,后者在遭受失败后剪除错误解的路径,是一种正向的收获。
我认为这种心理预期是划分一个技术人员档次以及他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方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规模是有限的,所以解空间的大小基本是确定的,反复尝试即查找可能的解空间直到找到答案,而且由于人的思维更多的是图状而不是树状,所以获得解并不需要遍历全部错误节点,人大脑有更强的剪除错误解路径的能力。但是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简单到动手马上就能解决,必然要经历一定次数的试错,总结的过程,所以这个时候,心态上的不同,显得尤为重要。我身边优秀的技术人员,往往都有一个口头禅:写个小例子试试呗或者换个方法试试。这种尝试方式让他们更加理解问题本身以及让他们靠近解决方案。而那些不得路径的技术人员则总是企图动手后马上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
所以,作为技术人员,应该刻意从每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弃一蹴而就的想法,用更多的尝试来接近问题的本质,并解决它,而不是期望马上就得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