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5设计与源码分析读后感(三)跳跃表
一、引言
有序集合在日常开发中相当常见,比如做排名等相关的功能,肯定要用到排序的功能,那么常见底层实现有很多种:
- 数组 :不便于元素的插入和删除
- 链表 :查询效率低,需要遍历所有元素
- 平衡树OR红黑树 :性能高但是实现复杂
所以这里就引出了本文的主角:
- 跳跃表 :性能堪比红黑树,但实现相对简单得多
二、跳跃表简介
首先,学习跳跃链表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
有序链表:所有元素以递增或者递减方式有序排列的数据结构,每个节点都有指向下个节点的next指针,最后一个节点的next指针指向NULL。
PS:有序链表的修改操作基本不耗时间,耗时主要在查找元素上面。
跳跃表:由于链表结构的耗时操作主要在于查找元素上,跳跃表则使用空间换时间的思想,将有序链表中的部分节点分层,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链表。
查找过程:先从最高层开始向后查找,当达到某个节点时,如果next节点值大于要查找的值或next指针指向NULL,则从当前节点下降一层继续向后查找。
特性:
- 跳跃表由很多层组成
- 头节点(header)中有个64层的结构,每层包含指向本层下个节点的指针(forward)和之间跨越的节点个数跨度(span)
- 除去头节点外,层数最高的节点层高为跳跃表的高度
- 每一层都是有序链表,数据递增
- 除头节点外,一个元素在上层出现时,则一定会在下层有序链表中出现
- 跳跃表每层的最后一个节点指向NULL,表示本层结束
- 跳跃表有一个tail指针,指向跳跃表的最后一个节点
- 最底层的有序链表包含所有节点,最底层的节点个数为跳跃表的长度(不包括头节点)
- 每个节点包含一个后退指针,头节点和第一个节点指向NULL,其他节点指向最底层的前一个节点
排序规则:
- 按分值【score】从小到大排序
- 分值相同时根据成员内容【member即ele储存的字符串值】的字典序进行排序。
三、跳跃表结构
我们结合一张图来分析:
跳跃表节点【zskiplistNode】
- ele :用于储存字符串类型的数据
- score :用于储存排序的分值
- backward :后退指针,指向当前节点最底层的前一个结点,头节点和第一个节点指向NULL
- level :柔性数组,每个节点的数组长度不一样,根据生成时节点的层高来决定【比如当前节点层高为3,则level数组的长度也为3,即有3层存在此节点】,每项包含以下两个元素:
- forward :指向本层的下一个节点,尾节点指向NULL
- span :跨度,即本结点与forward指向的节点,之间的元素个数
跳跃表结构【zskiplist】
- header :指向跳跃表头结点,头结点的level数组元素个数为64,且不储存任何member和score值,ele为NULL,score为0,也不计入跳跃表总长度。
- tail :指向跳跃表尾节点。
- length :跳跃表的长度,表示除头结点之外的节点总数。
- level :跳跃表的高度。
四、创建跳跃表
计算节点层高
- 层高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64。
- 通过zslRamdomLevel函数随机生成1~64的值,作为新建节点的高度,值越大出现概率越低。
创建跳跃表节点
- 所有待创建节点的层高、分值和内容都已确定。
- 申请内存,内存大小为zskiplistNode的内存大小和level个zskiplistLevel的内存大小之和。
创建头节点
- 头节点是跳跃表中第一个插入的节点。
- 不储存集合的member信息,即不储存具体字符串内容。
- level数组的每项forward都为NULL,span都为0。
创建步骤
- 创建跳跃表结构体对象zsl。
- 将zsl的头节点指针指向新创建的头节点。
- 跳跃表层高初始化为1,长度初始化为0,尾节点指向NULL。
五、插入节点
查找要插入的位置
为了找到需要更新的节点,我们需要以下两个长度为64的数组来辅助操作:
- update[ ] :记录每层需要更新的节点。
- rank[ ] :记录当前层从header节点到update[ i ]节点所经历的步长,更新update[ i ]的span和设置插入节点的span时用到。
调整跳跃表高度
由于插入节点的高度是随机的,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要插入一个level为3的节点,而插入前跳跃表的高度为2,则我们需要调整跳跃表的高度【只发生在插入节点高于当前跳跃表高度时】:
插入节点
经过前面两步,设置好update[ ]和rank[ ]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插入节点的操作了:
我们可以看出,在插入节点操作时,主要还是在更新被插入节点的level柔性数组,然后再处理好每个节点对应层高与新插入节点之间的关系。
调整backward
根据update[ ]的赋值过程,新插入节点的前一个节点一定是update[0],由于每个节点的后退指针【backward】只有一个,与此节点的层数无关,则:
- 被插入节点的backward指向update[0]
- 如果新插入的节点是最后一个节点,需要指定跳跃表结构的tail【尾节点】指向新插入的节点
- 更新跳跃表的长度+1
六、删除节点
查找需要更新的节点
查找方法与上面类似,也是需要借助update[ ]数组进行记录需要更新的节点:
设置span和forward
删除节点前需要设置update[ ]数组中每一个节点的span和forward,有以下几种情况【下面以x来代表需要删除的节点】:
- ① x的第i层的span值为a,update[i]的第i层的span值为b,且update[i]第i层的forward为x时 :
- update[i]的第i层的span :a+b-1
- update[i]的第i层的forward :x节点第i层的forward
- ② update[i]第i层的forward不为x时 :
- update[i]的第i层span :原span-1
更新backward、跳跃表长度、跳跃表高度
更新backward
- x不为最后一个节点 :把0层后一个节点的backward设置成x节点的backward
- x为最后一个节点 :把跳跃表结构的tail指向x的backward
更新跳跃表长度
删除1个节点,跳跃表长度-1
更新跳跃表高度
如果x节点是最高节点,且没有其他节点与之同高,则跳跃表高度-1
七、删除跳跃表
- 从头结点的第0层开始,通过forward指针逐步向后遍历
- 每遇到一个节点便将其内存释放
- 当所有节点的内存都被释放以后,释放跳跃表对象,此时删除跳跃表完成
八、跳跃表的应用
跳跃表主要应用于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有序集合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压缩列表)。
Redis的配置文件中关于有序集合底层实现的两个配置
- zset-max-zip-list-entries 128 :zset采用压缩列表时,元素个数最大值,默认值为128。
- zset-max-zip-list-value 64 :zset采用压缩列表时,每个元素的字符串长度最大值,默认值为64。
插入第一个元素
插入第一个元素时,会判断以下两个条件:
- zset-max-zip-list-entries的值是否等于0。
- zset-max-zip-list-value小于要插入元素的字符串长度。
满足任一条件Redis就会采用跳跃表作为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否则采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实现。
PS:一般情况下,默认还是使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实现的。
再次插入元素
再次插入元素,会判断以下两个条件:
- zset中元素的个数大于zset-max-zip-list-entries。
- 插入元素的字符串长度大于zset-max-zip-list-value。
满足任一条件Redis便会将zset的底层实现由压缩列表转为跳跃表。
PS:zset在转为跳跃表之后,即使元素被删除,也不会重新转换为压缩列表。
PS:插入、查找、删除操作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logN),主要时间消耗在定位元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