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技术发展有点跑偏

老范要买iPad,而且是在纽约找黄牛买。我怎么就对那玩意一点感觉都没有呢?那东西能干什么?苹果的产品,从台式机,笔记本,手机,MP3/4,到平板电脑……我看到的只有“漂亮”。外观漂亮,软件也漂亮。无论是形状,色调,还是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效果,都很漂亮,但也仅仅是漂亮而已。苹果的这些个产品中的Killer app是什么?我就一直没发现。有什么事情必须要在苹果上做么?或者说有什么事情只有在苹果上做才能做得更好么?我也都没有发现。苹果的东西漂亮的原因是他的工业设计NB。乔布斯毕竟是艺术家出身,在弄出这些吸引眼球的美丽玩具方面十分在行。

上次去法兰克福的火车上,Stephan给我他的iPhone让我玩,我玩了不到5分钟就觉得没意思了,而且5分钟里面有~3分钟是在玩扔纸团的游戏。就单凭这样子的游戏,是完全无法打动我为它掏钱的。我原来就说过,在现在这个阶段,围绕手持设备的技术创新应该面对到一个现实,抓准一个难题,尝试考虑一种新的模式

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移动互联网在短期之内无法做到大规模普及。我这里“大规模普及”的标准是:带宽足够高,费用足够低,稳定性足够好。这三项指标起码达到目前有线网络的水准。所以那种严重依赖甚至是100%依赖互联网的终端将痛苦的面对“早产”的命运。要怪就怪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支撑技术发展太慢和传统移动通信运营模式的巨大阻碍吧。

要抓准的一个难题是:人机交互技术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当我看到那漂亮的iPad上还是要浮出一个标准软键盘的时候,我真觉得那是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悲哀。我们现在居然还只能通过这种发明于1868年的设备来与计算机进行单向交流。这一方面说明了键盘这种设备的确NB,但同时也说明了人机交互技术发展之慢。这其中的瓶颈就是机器对自然语言(声音和文字)的理解技术仍然无法有实质性突破。

一种新的模式,其实就是我上次在豆瓣电台的那篇日志里面提到的,定制语音服务。手持设备的外形设计存在一个天然的矛盾:要想看清楚就得做的尺寸大,但要想便携就得做得尺寸小。所以回顾移动电话到手机,再到现在智能手机的外形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然后又从小到大的过程。但是做的再大,用手机看视频能有在24寸显示器上看爽么?能有在52寸电视上看爽么?所以我就觉得,与其憋憋屈屈的在那么点个小屏幕上费劲的看,还不如就让手机的可视化功能干脆退役,改为以语音服务为核心功能的终端。这里的语音服务不是仅仅指语音通信服务,那是上上个技术时代的事情了。这里的语音服务指的是以声音为主要输出模式的应用和服务,而且是高度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广播服务就是这种应用的一个例子。其实,很多的应用,如果考虑以声音作为输出,还是很有搞头的。只是恐怕开发人员们中没有太多人考虑过这种模式而已。只有声音,没有图像,一样可以精彩无限。

上述三点中,前两点需要基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第三点的技术门槛相对低一些,就看你敢不敢尝试了。

posted on 2010-06-08 20:49  合金枪头  阅读(14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