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博期间撰写文章和投稿的两点建议
建议一:如果你真的花费心血,做出了自己认为的确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理论上完整而严谨,实验真实,结果可靠,那么我建议你将你的成果总结成一篇英文文章,投向国外期刊,甚至可以直接考虑SCI期刊。原因如下:
1. 在国外的期刊发文章通常不需要交任何费用(包括审稿费、版面费等等)。而投会议则需要交注册费,还有的变态会议不去参会就不给发文章,即使注册了也不行。但是很多期刊如果你要彩色印刷某些页面,那可能需要收一些钱;
2. 审稿周期尽管有时也会比较长,但往往不会出现严重拖延的情况。很多期刊都会不定期的搞一些“专刊”(Special issue),专刊的审稿时间就不会很长;
3. 审稿意见通常比较翔实,收有收的理由,拒有拒的道理,一般会写的清清楚楚。即使被拒了,那些审稿意见对自己的后续研究工作也会很有帮助。“创新性不够突出”这种脑残评语通常不会出现;
4. 无论对于博士毕业,还是将来评职称,或是将来写本子,SCI的分量都远远大于国内那些一级学报。
建议二:如果你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最后一两年才开始真正进入课题研究,已经几乎没有时间深入课题,只能拿一些东西改巴改巴,敷衍了事,实验是假的,数据是编的(不用惊叹,这种情况在目前国内一点都不新鲜),那么我建议你把自己的方法用异常晦涩难懂的汉语加上各种诡异符号组成的公式,配上精心调制出的优美曲线构成的养眼美图组成一篇中文文章,投国内一级学报。文字越晦涩,公式越复杂,图表越养眼,中的概率就越大。
这条建议就不写原因了,简而言之,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弄得越复杂,中中文一级学报的概率就越大。
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牛气冲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拜我们伟大的教育改革春风带来的高等教育大跃进所赐,全国等着毕业的博士生多如牛毛,大家都像孙子一样求着那些××学报能快点审、早点发自己的文章。投了稿之后都望眼欲穿的等着回复。但是现实是,号称是三个月的审稿周期,没有几个能按时答复。不再拖个三四个月,显不出人家学报的厉害。最后的审稿结果随机性相当大,有价值的文章被以“创新性不够突出”为由拒绝,甚至是无理由拒绝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完全不知所云,火星定义、木星公式满天飞的文章,或者挂上国内几个知名学霸大名的文章却往往能进入审稿人和编辑的法眼。这就是现状,是极度浮躁的学术大环境造成的。
当然,我必须强调,我说的这些也都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一种趋势。国外期刊也有烂的,审稿人也有扯淡的;同样,国内也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也有真正认认真真审稿的。但我通过自己和身边国内外同学的亲身体验,仍然认为应该给出上面的两个比较实用的建议。很多人不投国外期刊主要是因为语言障碍,但是我建议这些同学不要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太差,写不了英文文章。其实万事开头难,等你写了两篇,找到感觉了,就可以让那些牛气冲天的学报们哪凉快哪呆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