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综合论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著)
第一篇
第二章 良好的适合 (已看)
第三章 良好适合的来源 (已看)
第四章 不自觉的过程 (已看)
第二篇
第一章 导言:理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良好的适合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形式
放在磁场中的铁屑会聚成一定形状的图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原因在于铁屑处在不同质的场中。如果世界是完全规则和同质的,就没有作用力,也不存在形式,任何东西都将不能成型。而一个不规则的世界却试图通过自身的协调来抵消这种不规则性,于是就呈现出形式。达西*汤普森曾把形式称为这种不规则性的"作用图解"。我们则常把这种不规则性视为形式的功能性源头
要设计出清晰的实际形式,设计师的思维和行动应该首先是清晰和有计划的。为使之成为可能,还须把设计问题追溯到其最初的功能性源头,并从中找出某些模式。基于这种假定,我将试着提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设计问题的称述方法,这种方法把注意力引向那些功能性源头,使我们更容易发现其模式
这种方法所依据的思路,是每个设计问题都始于试图使两个实体相互适合。这两个实体即是寻求中的形式和它的环境。形式是问题的解答,而环境限定了问题。换句话说,当我们谈到设计时,真正的讨论对象不仅仅是形式本身,而是形式及其环境所组成的整体。当以一定方式把这个整体分成形式和环境时,良好的适合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品质
有各种各样的整体可以让我们这样看待。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生物体同其自然环境所组成的生物学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我们习惯把二者间的适合描述为良好的适应,这种客观的适合性在其他许多方面均有体现。衣服和领带所组成的整体也是此类例子中为人熟知的。一条领带配某件衣服很合适,而配其他衣服则不然
形式的正确性都取决于它对整体其他部分的适合程度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形式和环境在一个整体中的划分绝非仅有一种。任何一种划分中的彼此适合,都是这个整体内部在某个方面的一致性,对整体的其他许多划分方式也同样重要。事实上,在大多数事例中,设计师有必要同时考虑多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促使设计师不得不改变问题界定的趋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按要求设计一些简单物品时,设计师有了重新设计整个城市或整个成长过程的不实际想法。通常这是在一个环境中试图扩展形式和环境的边界,以此放宽难以应付的限制
另一方面,是一个优秀设计师的设计方式,他把关注整体中每一处可能发生的变化当成分内之事,一旦确定了要做什么,他能立即敏锐地关注整体中各种适当的分界。的确,协调处理多个层面的形式与环境分界的能力,是我们常说的设计师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的内在一致性是其各种内部关系相互适合的结果.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整体中,不管使用任何分界方式,其中的两部分----形式和环境均是相互适合的
既然我们最终关心的是作为总和的整体,那么就没有理由把它一次性截然分开。我们的实际设计应该总是伴随着头脑中许多错综复杂的形式与环境分界。事实上,形式本身也取决于它自己的内部组织,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适合性。这种适合关系又使形式自身相对外部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然而,因为不能预先知道如何在一个任意选择的单一分界下达到适合,就不可能弄清高度错综复杂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暂且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在任何一个讨论过程中,我们都将坚持以同一方式把整体分成形式和环境,即使我们知道相关分界可能只是随意选择的。然后我们还要记住,此时也不要深入思考形式的内部组织,而只需考虑该组织的最简单前提和特征,即形式和环境在我们选来研究的这个分界下的适合程度
形式是我们能控制并希望去塑造的一部分世界,而世界的其他部分则自行运作。环境是对形式提出要求的那部分世界,包含任何可能的事物。适合反映了形式和环境之间一种相互接受的关系。在设计问题中,我们希望满足二者的相互要求,使形式和环境轻松对话和谐共存
现在我们来讨论形式与环境间的适应性都有哪些特征。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方法。当我们想要一个铁件表面平整光滑时,会先用它去靠一个非常平整的标准钢板表面。在这个钢板表面涂墨,然后用铁件表面与之摩擦。如果铁件表面不平,墨迹就会留在一些突出的点上。我们磨去这些点,然后再用它去靠钢板。当它与钢板表面契合,再也没有突出点时,铁件表面就算平整了
这个由两个金属面组成的整体非常简单,其中的形式与环境分界没有会使人晕头转向的多种可能性。在肉眼可见的层面上只有一种值得讨论的分界,即标准面(环境)和欲使其光滑的面(形式)。此外,既然环境已经确定,只有形式可变,那么磨光铁件表面这项任务就体现为一个很典型的设计问题.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用实验方法来区分适合与否:在标准钢板上涂墨,用铁件表面去靠,检查是否会有墨点。假如我们不想以实际接触其环境的方式来检验形式,在这个事例中或许也可以做到。如果用数学方法得出一个确认表面平整度的许可极限,我们就能对形式自身进行检测,而不必把它放到环境中去。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这个平整度标准一方面描述了对形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环境的一种描述
再来看看第二个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假设我们欲对铁屑进行某种创造性的排布,并要求把它放到既有磁场中的某一位置时保持不变,显然我们又可以把这当成一个设计问题。铁屑构成了一种形式,磁场则是它的环境。我们可以把这个形式放入磁场,观察是否会有些铁屑因其作用而移动,据此轻松地判断这个形式是否适当。如果他们保持不动,即说明形式是适当的.同样,假如我们不想通过实验来检验形式是否适当,则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磁场中的磁力线,然后通过计算来判断。与前一个例子类似,还是需要以能对环境进行一种精确的数学描述(在此例中即磁场)为前提,才有可能离开环境来计算形式
遗憾的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恰当地描述所面对的环境。在遇到现实世界中的环境场所时,我们无法采用描述平整度和磁场的单一方法,也没有一种关于整体的理论,能从总体上描述诸如居住等我们在城市环境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对于一首鸣奏曲或者一个生产周期而言,情况同样如此
然而,我们无疑还是需要一种评判形式是否适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应依赖把形式置于真实环境中的实验。通过反复实验的手段进行设计是一个好方法,但我们的确在尝试以系统方法取代真正意义上的试验,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试验和失败的代价太高且收效太慢
检验适合的真实标准,是把一个形式原型置于环境之中的实验本身。如果能详尽而完整地描述环境对形式的要求,在检验形式是否适合时,这将是唯一不依赖实验方法的恰当标准。可是这首先代价太高,再者根本不可能。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面对复杂的事例,我们不应该指望真的能作出一种整体性的环境描述,如果能那样的话,就不存在设计问题了。环境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达西·汤普森认为形式是一种作用图解的原因所在。如果有了这种具有精确性的作用图解(即对环境领域的描述),则它在本质上也把形式描述为同环境互补的图解。一旦我们能描述钢板平整度或者磁力线,那么使形式适合它们就不存在理论上的困难了,而只是技术上的工作,因为在这两个例子中,对环境的整体性描述也同时描述了环境对形式的要求
在这样的事例中是不存在设计问题的。使现实中的设计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试图画出这个作用图解,但其作用的领域却是我们不了解的。实际上,了解环境的领域和创造一种适合它的形式是同一设计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环境具有模糊性,我们就无法为各种想要达到的适合性提出一个完全一致的标准。同样是这种模糊性,也使塑造适合性良好的形式这个任务成了一个难题。在日常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个难题呢?虽然我们不能针对此类领域给出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标准,但适合性良好这句话确实意味着某种意思。我们该如何去体验何种适合的感觉呢?
让我们返回标准钢板平整铁件表面的事例上,思考我们是如何观察其是否适合的。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奇怪的特征,就是在这个过程里未曾出现任何判断适合与否的可直接操作方法。一旦见到沾了墨的突出点,我们就认为它是不适合的。事实上,我们是从一个反向视点来判断其适合程度的,即,不再有突出的点
我们的生活也呈现了同样的特征,区分适合与不适合是日常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如果一个现代人穿着18世纪的衣服,留齐肩的头法,或修建哥特式的房屋,我们就会说它行为怪异,这与时代不适合,是不正常的。我们所注意到的不是正常本身,而是偏离正常的部分。非正常情况的那种不当性比正常情况的恰当性更直观,于是更引人注意。因此,虽然适合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代表积极意义,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极情况,是生活中那些不适合,不相称,不协调的方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在住宅设计中也有同样的情况。要描述一个适应其环境的房子有哪些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最容易表达的是那些影响舒适使用的不适合之处:厨房很难打扫,没地方停车,孩子在其玩耍处会被车撞到,雨水会飘进来,太拥挤并缺少私密性,齐眼高的烤架会使油溅到眼睛里,金黄色的塑料门把手没装在顺手的位置上,正门找不着。这些都是住宅不适合生活习惯的地方。不适合的方面应该调整,这不会出现误解,因为它们表现为负面形式,而这些形式能被确切指认出来
在感知中也一样。假设我们要在一盒各种各样的纽扣中找到一颗匹配的,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一颗颗查看盒里的纽扣,却并不直接寻找哪一颗最合适。我们要做的是观察这些纽扣,逐一排除那些同要求有出入的(这颗大了,那颗黑了,这颗洞太多,等等),直到找到一颗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匹配的纽扣找到了。我们再一次从中注意到,描述一颗不适合的纽扣比说明一颗适合的纽扣更容易
我们所说的不适合,是关于整体的某个颗识别的单一性质,这种性质可以直接体验,也可以被描述。只要整体中出现了不适合的情况,人人都可以具体指出错误在哪里,并对此作出描述。在实际情况中,合适这个概念似乎仅仅是针对不存在哪些错误的描述,因此无法具体正面说明,只能间接解释。实际中出现的情况肯定是,适合是对各种不适合可能性的选择判断
鉴于以上论述,对于使形式适合其环境的过程,我认为我们应该始终从反面把这一过程视为消除导致不适合的不和谐,刺激因素,以及各种作用力量的过程
良好的适合可定义为不存在某些消极品质,认为这并不比把它定义为存在某些积极品质更能说明问题的观点并不正确. 虽然从逻辑上讲二者并无区别,但从现象学和实践的观点来说,它们是很不一样的。在现实中,很少把良好的适合说成同时满足了许多需求,更多的说法是,没有同时发生同它们相对应的不适合
让我们假设真的列表,罗列出一个环境同与其相适应的形式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设计师实际上的确经常做这种罗列设计要求的表格)。理论上我们可把表上的每项要求都视为一个独立标准,一种形式只有在同时满足所有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才能被称为适合的形式
但是我们想一想就知道,这样一个表是永远无法完成的,它必须附加一个描述的“领域”。比如,要描述一颗纽扣与另一颗相匹配的全部性质,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大小,形状,洞的数量等方面之外,还应该指出它的具体重力,静电电荷,粘度,硬度,以及它形式上是圆的,材质上不能是纸质的,等等。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仅指出它不同于其他所有纽扣的特征,同样需要指出使它成为一颗纽扣的全部性质
遗憾的是,能够列出的可识别纽扣特征表是没有尽头的。除非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描述的领域,否则对所有实用目的来说它都是无法完成的。不去限定对纽扣的描述领域,就无法把表上需要的项目减至有限的范围。在我们制定纽扣的匹配性时不能没完没了,因为我们可以把握的只能是有限的列表(最好是短的)。毫无疑问,我们将会有选择地描述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在匹配纽扣时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在寻找纽扣过程中能最有效区分所遇到的各种物体的。这样做的基础必须是已针对考虑范围而排除了很多情况。比如,一种各方面可能都像纽扣,可带有一千库伦电荷的物体。在现实中,不会发现任何纽扣带有这样的电荷,指定一个适合的纽扣的静电电荷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就可以忽略这种可能性。能把一个事物同另一个事物相匹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依赖于任务说明中所未列举出来的大量信息,且这些信息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在真正难以解决的设计问题中会遇到相同的情况。没有一个用于环境描述的领域,就没有根本的办法可将无止境的潜在需求减至有限数目。出于实际考虑,我们的确需要某种办法从无限可能的需求中挑出有限的一部分,然而这样一种办法却未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形式和环境之间无限多样的关系,从纯粹的描述角度来看,是无法得知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剔除的
但是,如果从相反的角度,即通过潜在的不适合来思考需求问题,就能用简单的办法把它们挑出来。正是因为不适合的存在,问题才在一开始就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我们只需从形式和环境的关系中选择那些最突出的,显然最需要注意的,以及看上去最容易出错的部分。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假如存在某种可以简化需求列表的方法,它从根本上将意味着我们已经把握了环境描述的领域。如果是这样的话,创造适合形式的问题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以至不再是一个设计问题。而事实上,我们无法对环境作出整体性的描述,也无法给出一个描述的领域,值得注意的设计问题依然存在
在现实设计问题中,连相信能够达到适合这一目标的想法都是值得商榷并缺乏实质基础的,我们是在两种不确定的事物----尚未设计出来的形式和我们不能恰当描述的环境之间寻求某种和谐。认为在这样的关系中一定能达成某种适合的唯一原因,在于我们能察觉到不和谐或反面的情况。一个整体中的不和谐是首先会感受的信息。如果我们同意把适合理解为没有不适合,列出一个最有可能出现的不适合情况表,并以此作为我们判断适合的标准,那么我们的理论至少同直觉地相信存在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有着相同的性质
本章的结论可用规范的术语表达如下:如果我们把一个整体分为形式和环境,这二者之间的适合即被视为这个整体的有序状态,这种状态可能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所打乱,每种情况都是一种潜在的不适合。其例子参看13页提到的住宅及其适用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个二数值变量的方式来归结各种潜在的不适合情况。如果发生了不适合,这个变量取值1,如果没有发生,则取值0.每个二数值变量分别代表一种形式与环境不相适合的可能性。取0或1的变量值描述的不只是形式自身或环境自身的状态,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适合或不适合状态描述了整体的一方面。整体和谐及适合的跳条件是任何可能的不适合都未实际发生,也就是要求所有的变量值都为0
设计的任务不是创造一种满足某些条件的形式,而是在整体中建立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就是所有变量都为0.形式只是整体中我们可以控制的一部分,而正是通过形式,我们才能在整体中建立秩序
第三章 良好适合的来源
要澄清不自觉文化和自觉文化的区别,我们需要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将告诉我们如何只依据可见及可描述的事实,判断到底应该把一种文化成为不自觉的还是自觉的。当考察建房技艺是如何传送和学习,技能是在怎样情况下代代相传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因为此类教育基本上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施,所以要区分它们并不难
第一种教授方式依赖于初学者缓慢地逐步接近有关技巧,通过练习来模仿的能力,以及对认可,惩罚和明显的微笑或皱眉的不同反应。其最佳例证是儿童学习基本技能的方式,比如学骑车。他起初几乎随便就会跌倒,每一次他做得不对就会失败,而当他偶然做对了,成功及其被认可就使他更可能重复正确的方法。长期如此学习会给他一种对自己所学东西的“总体”感觉,可以是骑车或游泳技巧,也可以是建房或编织工艺。这种学习方式的最重要特征,是它并没有可清晰阐述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却呈现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二种教授方式是试图建立清晰的规则。这种方式所具有的普遍性“原则”基础,可使初学者学得更快。教育变得具有一种规范形式,依赖教学文件和教师。教师训练学生不只是指出其错误,更是向他传授清晰的规则。救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件事上极少有实验验证的机会。在不规范的教授方式中没有“教师” ,因为任何比初学者知道得多的人都可以去纠正他。但在规范的情况下,学习不是自发发生的,而是一项专门活动,其中有确定的“教师”,学生从他们那里学习技艺
这些教师或指导员必须浓缩辛勤积累的经验知识,如果不这样的话,教学问题会变得繁重而难以驾驭。教师不可能明示每种可能犯的错误,即使时间允许也无法习得如此之长的一串内容罗列,因此需要一个助记得结构体系。所以教师创造了可传授的法则,这些法则尽可能提炼他的非规范培训经验,成为一套速成原则
在不自觉的文化中,相同的形式不断被复制,要学习形式建构,只需重复一种熟悉的模式。而在自觉的文化中,总会出现新的目标,形式构建者要不断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全新的,也可能是改进过去失误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复制旧的模式根本不够。人们应该了解某种形状怎样产生,为什么产生,并能够创新或作必要的修改。教学必须以明确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功能原理为基础,而不是依赖无法说明的和特殊的造型规则
通过模仿和不断地纠正,以不规范方式学习形式建构的文化,我称其为不自觉的文化。通过明确的法则从理论上学习形式建构的文化,我则称其为自觉的文化
现在,将产生于自觉文化中的形式同不自觉文化中的形式相比,为什么前者还不如后者那样适合而清晰呢?一个形式构建过程在某种情况下是好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不然。那么,使一个形式建构过程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现在再解释为什么不自觉的过程是好的,大概不会有人相信关于原始创造力的神话,认为不自觉文化中朴实单纯的工匠要比深奥复杂的现代人更有天分。这种神话已被建筑进化论的神话所取代。然而,即使进化论的新神话更容易令人接受,它通常也并不比其他观点更能说明问题
建筑进化论大致认为,原始形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经历了逐步适应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间歇却延续持久的修正,这些形式才渐渐适应了其文化。但这种解释是如此之含糊,并未说明是什么阻碍了自觉文化成功地产生这种适应,而这个问题才是我们迫切想要了解的。另外,即使用适应性来解释不自觉文化中的良好适合,这个生涩的概念也不足以令人满意。如果不自觉文化中的一种形式适合于一时,那么它就应该始终适合。我们知道,在当今的与以往的不自觉文化的情况之间,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别。那么有关不自觉文化中的适合形式来自长期渐进调整(即改进)的假定,也就不能说明这个其中的形式和环境都不断改变,却能始终保持相互间良好适合的动态过程实际上究竟是什么
要理解形式建构过程的性质,仅仅用适应这个词来粗略地概括不自觉的形式建构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详尽比较不自觉和自觉两种形式建构过程的内部运作,追问为什么一种得以成功而另一种却失败。简单地说,我想阐明不自觉的过程具有一种能够自我平衡(自我组织)的结构,因此,即使面对变化也能持续产生出适宜的形式。而在自觉的文化中,这种自我平衡的结构已被打破,所以不仅可能,而且经常会产生不适合其环境的形式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确定,为了描述形式和环境之间的适合与否,必须列出一列二数值变量,每个变量都标出某一种可能发生的潜在不适合
不管形式建构过程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这些不适合变量都始终存在,在这个过程的幕后徘徊。处于幕后的是设计师头脑中的意向,或者是行动,批判,失败和怀疑,而只有意向或某种可能的失败经验才真正未塑造新的形式提供了动力
在一个形式建构过程的任何一刻,不管这个形式是在应用中,是被当作一种初步计划的原型,还是已经被废弃,每个变量都处于适合或不适合的状态。我们可以用由1和0组成的一个数列同时表达所有变量的状态,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变量。比如有二十个变量,001001010101011001就是其状态之一,其他各种由1和0组成的数列,也都代表了整个整体的一种可能状态
由于形式建构是一个过程,变量系统的状态也是可变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另一个,这种交替变化在整个系统中引起反应,影响其他变量的状态。当形式和文化改变时,变量的状态也随之改变。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就是形式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记录或历程,展现了运转中的形式建构过程。要比较不自觉和自觉的形式建构过程,只需考察变量系统在经历这两种过程时的特有历程。在不自觉和自觉的过程中,我们将会看到系统历程的特征是很不一样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历程这一概念,不妨对它进行一种简单形象的描绘
想象一个由一百盏灯组成的系统。每盏灯都将处于两种可能状态之一。一种是亮着的,但这些灯的组织形式使任何亮着的灯都在下一秒有一半的几率熄灭。另一种是熄灭的,而在其开关组织下,只要至少一盏与之相连的灯亮了,其他任何灯在下一秒都会有一半的几率重新亮起来。如果与开关相连的灯都是熄灭的,若目前开关没机会被重新开启,灯就会保持熄灭状态。当系统中所有的灯总能同时熄灭, 它们就能持久保持熄灭状态,因为如果没有一盏灯亮着,所有的灯就都没有可能被点亮。这就是一种平衡状态,而这个电灯系统迟早会达到这种状态
这个电灯系统能帮助我们理解形式建构的历程。每一盏灯代表一个二数值变量,因而也可被视为一个不适合变量。熄灭的状态代表适合,亮的状态则代表不适合。一盏亮着的灯在下一秒有一般几率会熄灭,代表着只要发生了不适合就会努力去解决它。熄灭的灯可能被相连的灯重新引亮,代表着由于变量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形式中适合的一面也可能被解决另外的不适合所引起的变化所扰乱。所有的灯都熄灭时的平衡状态就代表了完美的适合或适应。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所有不适合变量才都取值0。这个电灯组成的系统最终一定会达到平衡,问题仅仅在于多长时间才能达到这个平衡状态?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碰运气,而是有赖于灯与灯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让我们先考虑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是,架设电灯之间没有任何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灯被熄灭,就没有任何因素能干扰每盏灯的熄灭状态。因而,熄灭所有的灯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比熄灭一盏灯所需的平均时间2秒,只稍微多点
另一种是,假设灯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任何一盏亮着的灯都会迅速重新引亮其他熄灭的灯。这个系统达到适合的唯一渠道是正巧所有100盏灯都同时熄灭,出现这种情况之前必定要消耗的平均时间将是2100秒,即1022年
第二种情况是无用的,因为宇宙本身的寿命也仅仅为1010年左右。不管有怎样的意图和目标,这个系统都永远无法达到适合状态。第一种情况同样没用,在任何真实的系统中,变量之间都有相互联系,使每个变量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达到适合。因此让我们来看第三种可能性
此时,假设这100盏灯具有相互联系,但体现为相当于10个主要子系统的联系,每个子系统包含10盏灯。同一子系统中的灯具有紧密联系,只有同时熄灭10盏灯才能使它们保持熄灭状态。子系统之间则在整个中相互独立,所以熄灭一个子系统中的灯不受其他子系统有灯亮着的影响。熄灭这100盏灯所要求的平均时间,与熄灭一个子系统所需要的时间同为210秒,即一刻钟
实际系统中的情况当然不会如此简单,不过一刻钟同一个孤立变量达到适应所需的两秒钟相差不算太多,而这些数值与1022年相比的巨大差别却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想要在有限时间内使一个系统达到适合,就必须先使每个子系统分别达到适合,而且子系统之间要相互独立
我们其实对这一事实很熟悉。另一个类似例证是一种有趣而又常令人发蒙的儿童智力玩具。其外表是个玻璃盒,目标是让盒子里的物体都归位于特定的配置关系:环套在棒上,球陷在圆洞里,五花八门的形状位于各种怪异的框架中,而实现整个目标只能通过轻轻拍打盒子表面。我们来看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即盒子里只有六颗不同颜色的珠子,每一颗都应被放入与其颜色相同的洞中
一种玩法是拿起它用力一摇以后放下,希望这些珠子都侥幸正好滚落到对应的洞里。这种孤注一掷的办法可重复几千次,但是很明显,其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只有不知如何玩的孩子才会这么干,而有效得多的最恰当方法是逐一处理每颗珠子。轻轻拍打,让一颗珠子滚入它所对应的洞中,稳定以后就不再管它,转过来全力操纵下一颗,就这样一步一步使珠子全部都进入对应的洞里。当我们把每颗珠子都看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并分别处理这些子系统时,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了
根据这些例子再来思考形式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能清晰区分有效过程和无效过程的方法
让我们记住,在形式建构过程中有一个系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纯粹虚拟的系统,其变量即是形式和环境之间必须良好适合,相互适应的情况。变量间的多种因果联系是相互作用的。比如一所房子没有足够的阳光,可以用增多窗户来改善,而这种改变虽然增加了光线却减少私密性。另一种增加光线的方法是加大窗户,但其后果可能会降低房屋的坚固性。这就是变量之间互动变化的例子。如果把每个不适合变量都画成一个点,两点间画一条线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我们就可得到以下结构来示意整个系统(见图3-1)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适应性的问题上。相互联系的不适合变量显然不能孤立地逐一调节。但另一方面是,并非所有变量间都有着同样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讲,变量间不仅有依存性,也有独立性),总会有下面用圆圈圈出来的那种子系统(见图3-2),它们原则上可以独立运作
因此,我们可以把形式建构过程视为一系列子系统的作用,这些子系统虽然相互联系,但仍有足够的独立性,使之能在可能的时间内逐一达到适应。其原因在于,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和再次改变在同一时间都只限定在一个子系统内
不自觉和自觉的形式建构过程是否都按子系统来运作,我们很难直接观察到,我们可以做的只是间接推断其运作模式
考察任何动态过程的内部结构,最有效的线索就是看它对变化的反应。当然,一种文化的各次变化不可能是一个不连贯的过程。新的发展线总是被编织进来,使得变化连续而平稳。然而,从变化施加在形式上的作用来看,只有当一种错误或不适合变得十分显著,可被人意识到,使人感觉形式的某些地方有了问题时,变化才显得重要。所以,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把一种文化看成是在不连续的阶段中不断变化的,这是合乎情理的
现在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形式建构过程是怎样应对这种变化的。依我们的看法,不管是出现 一种未曾有过的,新的不适合,还是再次出现已知的不适合,都表明一个变量从0变成了1.当一个不适合变量变为1的时候究竟会怎样呢?形式建构过程又将如何应对这种刺激因素呢?
让我们回头再看那一百盏灯的系统。我们设定系统正处于适合状态,即所有的灯都是熄灭的。现在,假定在没有其他亮着的灯起作用的条件下,偶尔有一盏灯仍会因外部作用而亮起来。虽然无法直接获知整个系统的内在性质,但通过观察这之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们就很容易推断它。如果亮起来的那盏灯总是闪一下就熄灭,然后就持续保持熄灭状态,我们就可推断这些灯能独立达到适合,因此灯与灯之间没有紧密联系。如果那盏灯的亮起能作用于其他一部分灯,它们同时亮一下却又都熄灭了,我们就推断灯与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作用的子系统。如果这盏灯亮起来并激活其他的灯,直到所有的灯都亮起来并不再熄灭,我们则推断整个系统不能逐一以子系统的方式达到适合,原因在于其相互联系太过紧密了
单独一盏灯由于外部作用而亮起来,就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不适合。系统对这种干扰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形式建构过程对不适合的反应,如果在一个过程中我们察觉到子系统的积极举动,我们就可认为(通过归纳)它对这个过程所导致的良好形式适合起着决定作用。假如在任何细微的不适合发生时总能正确调整出良好的形式,那么各种变化结果就永远都不会破坏良好的适合(至少在系统维持这种性质时)。一旦这种适合产生于以往无论多久远的某些阶段(即使是形式最初的成形阶段),都会始终保持下去,因为其中具有一种动态的稳定性。而在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很细微的文化变化就可打破一个形式建构过程所产生的良好的形式适合,那么我们不时看到的形式适合就只能是巧合,接下来的文化变化可能再次导致形式不适合的发生
这就是过程之所以成为过程的内在性质。接下来要讨论的要点,是不自觉文化中的形式建构者应对细微变化的方式:它允许子系统在由各种不适合所组成的系统中独立发挥作用----但是,因为对变化的自觉性应对不可能有序地逐个发生于各个子系统,这种方式所导致的形式是任意的
第四章 不自觉的过程
不自觉文化包含了一种具体的内在稳定性----神话,传统和禁忌抵制着有意的改变。这是其形式建构系统的特征之一。只有现存形式中出现了要求改变的有力(和明显的)刺激,形式建构者才会在强大的压力下作出改变
这种直接性是不自觉形式建构系统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失败和整改并行不悖。意识到错误和对它作出反应无需深思熟虑
适应性的最根本原则建立在达到平衡的过程不可逆转这一简单的事实上。不适合为变化提供企起因,适合则不为此提供什么。从理论上说,一个过程最终一定达到具有适适合形式的平衡状态
适应的速度取决于它是否能在独立及有限的子系统中发生。
一方面,对于不适合的直接性反馈确保立即纠正所发生的错误,因此每次变化可以只限制在一个子系统里。另一方面,通过抵制没必要的变化,传统的作用使发生变化的子系统之外的所有变量都保持稳定,并防止来自这个子系统之外的轻微干扰。严谨的传统和即时的行动看上去似乎相互矛盾,但正是二者间的矛盾使过程能够自我调节。在抑制所有其他变化的同时,对单个错误的快速反应允许过程作出一系列的小调整,而不是剧烈的全方位变化:各个子系统能够分别调整,因而其调整过程可以比文化或转变的频率更高。当任何轻微的干扰发生时,重建平衡都能得以确保。形式不仅仅很好地适应其文化,还与文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这样一种过程的运作几乎不需要工匠的个人能力。建构形式的人仅仅是一个中介者,形式的发展对它没什么要求。平衡的趋势存在于过程的肌体内部,因此,连最无目标的变化最终也会得到相适应的形式。中介者要做的仅仅是意识到错误的产生并作出反应,而这一点即使是思维最简单的人也能做到,因为虽然很少有人具备足以创造清晰形式的综合能力,但我们所有人都有能力批判现存的形式。这样一个过程中的中介者无需创造性,理解这一点特别重要。他不必具备改进形式的能力,只需在发现错误时能作出某种改变。改变可能并非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不必都是好的,因为过程的运作只允许保留好的改变
我们无需假定这些手艺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他们依赖悠久的传统来制作漂亮的围巾,在感到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时候就稍微变化一些,而一旦出现更为复杂的选择,他们所具有的熟练度和判断力就没用了。在面对真正从头开始创造形式这样复杂而没有经验可循的任务时,他们就不会那样成功了
第五章 自觉的过程
在不自觉的文化中有一种清晰的模式,即自我调节,其作用可以使良好适合的形式在与系统的动态平衡中不断产生
在自觉的文化中,形式建构的方式大相径庭。我将尽力说明为什么产生不适合的形式会成为新兴自觉系统的专用属性,正如产生良好适合的形式是不自觉系统运作的专有属性一样
自觉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式建构者崇尚其自身的个性
艺术家崇尚其个性的自觉性深深影响着形式建构的过程。现在的每个形式都可以被视为一个个人的作品,其成功也仅仅是设计师个人的成就。自觉性为形式带来挣脱束缚的欲望,对个人品味的表达,从传统和禁忌中的解脱,以及获得自主性的意向。可是,这种欲望受到了人类创造能力的局限。仅花几小时就想在图板上得到过去需经几世纪适应和发展的结果,突然创造出一种完全适合其环境的形式,就一般设计师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希望这种适应能够一蹴而就的人,类似于心急地摇动其玻璃盒智力玩具的孩子,期待里面的珠子一下都落到对应的洞中。虽然设计师的尝试不会像小孩那般随意,但两者的困难是一样的:成功的几率很小,因为必须同时应对的因素太多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自觉系统的失败并非主要由于个人能力匮乏,更重要的原因是自觉的个人在克服这种匮乏时所做的努力
让我们再来看看设计师所面临的困难是怎样的。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茶壶为例。茶壶的设计必须使它适合其使用环境。它不能太小,不能提着烫手,不能容易失手掉落,不能难以放置在厨房中,不能不便往外倒水,不能倒不干净,不能让水很快变凉,不能用太贵的制造材料,不能耐不住沸水温度,不能太难以从外面清洗内部
第六章 问题的提纲
第七章 提纲的实现
第八章 清晰的定义
第九章 问题的解决
结语
附录I 一个实施实例
附录II 分解的数学处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