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基础1

  1. 单音音符物理学三要素:基频、振幅、倍频
  2. 单音音符心理学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3. 物理学三要素与心理学三要素有相关关系:基频-音调,振幅-响度,倍频-音色
  4. 单个音符包括音调(音高)、时值两个内容
  5. 乐器发声时,声音信号中的最低频分量信号为基频信号,基频的各整数倍频分量信号为谐频信号。在乐理中,基频信号称为基音,谐频信号称为泛音。
  6. 音调由乐器发声时的基频决定,响度主要由基频信号的振幅决定,音色由组成泛音的各谐频信号的频率值、数目以及强度决定,基频信号的强度(即振幅)是高过谐频信号。
  7. 音乐信号的频率信号在16Hz-7000Hz之间。
  8. 现在使用最多的音乐律制为十二平均律,音乐律制从信号角度讲就是一种对基频信号的连续频率进行离散化的编码方式。人们发现,两个2倍频的声音信号在人的主观感受上听起来相似,比如440Hz的声音和880Hz的声音听起来相似,只不过音高更高,而440Hz与622Hz(440的1.414倍,这里随便列举了这个倍数)之间的差异听起来与880Hz与1244Hz(880Hz的1.414倍)之间的差异一样。对于如0.5倍频与基频,基频与2倍频、2倍频与4倍频、4倍频与8倍频等等等,前述听觉的这种相似感在每两个相邻倍频之间循环出现。物理世界中声音信号的频率是连续的,那么怎样符号化的记录音乐呢?在上面所讲的2倍频主观相似度的基础上,音乐家们就设计了一种采样方式:确定一个基频,作为一个音高,然后乘以一定的倍数,作为下一个音高,然后再在这个音高基础上称以同样的倍数,作为再下一个音高,如此重复,直到频率增到2倍频率时一个周期结束,这个倍数取2^(1/12),即2的十二分之一方,就是十二平均律。88键钢琴是按照十二平均律排放键盘的乐器,中央C键的频率为256Hz,然后从中央C键开始,向右数够12个键(黑白键全算),就是一个完整的十二平均律频率采样周期了。在简谱中,我们能看到1=C、1=B等,1=C的意思就是把256Hz当做简谱的1,那么这十二个键依次如下表所示,再往右继续数的话,就是一个新的循环,对应简谱就是1234567的又一个循环,只不过音高整体升高了。这样下来,就获得了一个频率的离散化序列,乐谱就是哪个频率响几分钟,是一起响还是交错响等等的规则编码表,演奏时定好基频,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个十二平均律得到每个音符对应的频率了。乐谱等记录刻画的都是基音,对于十二平均律、至于为什么要定成基音间的倍数为2^(1/12),我猜测是古时人们能造出来的乐器两个音阶之间的音高变化就是这个倍数,另外从主观上来讲,人可能主观感受也舒服些,所以后来的音乐理论家就这么定了。
  9. 节拍。节拍是乐曲中音符强弱出现的一个模式,我从百度文库上找到一篇文章,讲的很清楚,不知道原作者是谁,我转引在最下边,可惜图没有,只能脑补了。

 

序号 简谱音名 音名 频率 键盘颜色
1 1 C4 256.6Hz
2   #C4 277.18Hz
3 2 D4 293.66 Hz
4   #D4 311.12 Hz
5 3 E4 329.62 Hz
6 4 F4 349.22 Hz
7   #F4 369.99 Hz
8 5 G4 391.99 Hz
9   #G4 415.30 Hz
10 6 A4 440.00 Hz
11   #A4 466.16 Hz
12 7 B4 493.88 Hz

【转】乐理知识三:三节奏和节拍

节奏和节拍有密切的关系,经常被混为一谈,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情。

节奏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含了音乐中与时间有关的所有因素,例如小节、拍子、重音的位置和循环周期等等。当我们说一个人“节奏感好”的时候,意思是这个人能够恰如其分地调动这些因素,使音乐富于艺术性,而不只是钟表般地精确。

节拍的概念是很具体的,它指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每隔一个弱拍出现一个强拍时是一种节拍,每隔两个弱拍出现一个强拍时是另一种节拍……。从乐谱上来看,节奏是无所不在的,它体现在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线、每一个重音记号和速度标记中;节拍则简单得多,它由拍号和小节线标记出来,一目了然。

1.拍子

在音乐中,时间被分成均等的基本单位,每个单位叫做一个“拍子”或称一拍。拍子的时值是以音符的时值来表示的,一拍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也可以是二分音符(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或八分音符(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拍子的时值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比如当乐曲的规定速度为每分 钟60 拍时,每拍占用的时间是一秒,半拍是二分之一秒;当规定速度为每分钟120 拍时,每拍的时间是半秒,半拍就是四分之一秒,依此类推。

拍子的基本时值确定之后,各种时值的音符就与拍子联系在一起。例如,当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时,一个全音符相当于四拍,一个二分音符相当于两拍,八分音符相当于半拍,十六分音符相当于四分之一拍;如果以八分音符做为一拍,则全音符相当于八拍,二分音符是四拍,四分音符是两拍,十六分音符是半拍。

2.拍号

拍号是一个分数,写在乐曲开始的地方(第一行谱表的左端,跟在谱号之后,如果有调号,则顺序为谱号→调号→拍号)。分母表示拍子的基本时值,也就是说以几分音符做为一拍,分子表示每小节中有几拍。例如:2/4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3/4 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3/8 表示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拍号的分母部分只有2、4、8 三种,也就是说,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作为拍子的基本时值。

拍号之所以写成分数,是因为在五线谱中将全音符作为整数、即时值分割的基础单位看待。全音符的标记是C,设C 等于1,二分音符的时值自然是1/2,当一小节中有两拍(两个二分音符)时,其时值为1/2+1/2,得出分数形式的拍号2/2;当一小节中有三拍(三个二分音符)时,时值为1/2+1/2+1/2,分数形式的拍号为3/2。同样道理,四分音符的时值是1/4,每小节有两拍(两个四分音符)时拍号写为2/4,有三拍(三个四分音符号)即写做3/4,依此类推。在谱表上写拍号时,用三线(即中间的那一条线)代替表示分数的横线,不必另写。如果乐曲中途不改变拍子的话,只在开始的地方写一次就可以了,若中途变化拍子,则需标记新的拍号。常见的拍号和音符时值的关系:

3.小节

音乐总是由强拍和弱拍交替进行的,这种交替不能杂乱无章、任意安排,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最小的节拍组织一小节,然后以此为基础循环往复。比如,当两个强拍之间只有一个弱拍时称作“二拍子”,2/4 节拍就是这种类型;当两个强拍之间有二个弱拍时称作“三拍子”,象3/4 和3/8;两个强拍之间有三个弱拍称“四拍子”,常见的是4/4。

两个小节之间用“小节线”隔开。小节线是一条与谱表垂直的细线,上顶五线,下接一线,正好将谱表切断,无论上、下加线离开谱表多么远,小节线都不能超出谱表之外。作品的最后一个小节画两条小节线,并且右面的一条较粗一些,表示一部作品或一个段落的结束。

小节线后面的那一拍一定是强拍,并且,每个小节只有一个强拍,其余均为弱拍(复拍子和混合拍子又作别论,下面将会谈到)。

4.单拍子和复拍子

上面提到的、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称为“单拍子”。所有的二拍子和三拍子都属于这一类,如2/2(强—弱)、2/4(强—弱)、3/4(强—弱—弱)、3/8(强—弱—弱)等。如果一小节中包含两个以上同种类的单拍子,出现两个以上的重音,就称为“复合拍子”或“复拍子”。这时,小节线后面的那一拍当然是重音,仍然叫做强拍,第二个重音位置在力度上稍弱一些,称为“次强拍”。最常见的复拍子是4/4(2/4+2/4),其节奏感觉是强—弱—次强—弱;余者如6/8(3/8+3/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6/4(3/4+3/4)亦为强—弱—弱—次强—弱—弱。复拍子中还有九拍子和十二拍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四拍子(如4/4)之外,复拍子的重音位置都是以三拍子为基础的,即每隔两个弱拍出现一个强拍。

5.混合拍子

由不同类的拍子组成的复节拍称作“混合拍子”。所谓不同类指的是拍号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如2/4+3/4 构成5/4,3/4+4/4 构成7/4。混合拍子的重音位置要根据它所包含的单拍子来决定。同为5/4 拍子,如果是3/4+2/4,其强弱规律为强—弱—弱—次强—弱;若是2/4+3/4,就应该是强—弱—次强—弱—弱。同样道理,七拍子也有2+2+3、2+3+2、3+2+2 几种。这些不同的组合在乐谱上通常是没有标记的,但是根据乐曲的旋律和伴奏规律一般不难判断。

关于各种拍子就介绍到这里,这些知识是提高读谱能力、培养良好乐感的基础,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不同节拍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并尽量地将它们表现出来。下面是常见节拍的指挥图示,建议在练习时按照指挥图示给自己打拍子,这对正确地把握节拍感觉会有一些帮助:

6.重音

重音的基本概念是有意识地加强某个音,使它的力度超过周围的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重音不仅是构成节拍的基本要素,也是传达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法,还能够组织一些独具特色的节奏型,是一个很有表现意义然而又经常不被重视的因素。

上面讲过的“强拍”都是重音,这种重音的位置是由小节线标明的,因此和乐曲的节拍完全一致,被称为“节拍重音”。

在音乐上有一个说法,“凡是长的,就是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力度相当的情况下,时值较长的音会产生较强的感觉,这样产生的重音叫做“时值重音”。唱一遍下面的例子,立即就可以感觉到时值重音的存在:

节拍重音是由小节线标记的,时值重音无需标记。其它情况下,可以根据乐曲表情的需要,人为地规定某个音为重音,这就需要标记重音记号“>”(也可写做∧或∨)。这种重音没有一定的名称,有人称之为“节奏重音”,有人称之为“表情重音”;实际上,当人们说“重音”时,指的多是这种情况。

上述重音都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它们在物理上的确比别的音强一些,因之可统称为“物理重音”。与此相对的是“心理重音”。心理重音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当某种节拍已经在听众心里形成固定的观念后,在应该出现强拍的地方即使没有物理重音,甚至根本没有声音(休止符),他也会在想象中产生重音的感觉;二是有些乐器(比如风琴、手风琴)的键盘本来是没有力度变化的,无论怎样敲击,发出的音量都不会更大,但演奏者在应该出现重音的地方仍然会弹奏得有力一些。有力的动作可能会使得音符时值发生微小的变化(造成时值重音),但更多的还是演奏者的心理感觉。

7.时值的非常规分割

前面提到的时值分割都是以二为基础的等倍数关系:全音符的时值是二分音符的两倍,二分音符的时值是四分音符的两倍,四分音符的时值是八分音符的两倍……,这是常规的分割方式。如果不按照这种规律,而是将一个单位的时值分割为任意等份,就形成时值的非常规分割。

将两个常规音符的时值平均地分割为三个同类音符,叫做“三连音”,例如在2/4拍子中,用三个四分音符取代两个四分音符,或是三个八分音符取代两个八分音符、三个十六分音符取代两个十六分音符,如下例: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五个同类音符取代四个音,构成“五连音”,下例是用五个十六分音符放在应该是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地方,也就是说,将一拍的时间分作五个等份,而不是四个:

用六个音取代四个构成“六连音”、七个音取代四个构成“七连音”、九个音取代八个构成“九连音”。

每一种连音群都可以包含休止符,休止符的时值与连音群中一个音符的时值相同:

8.切分音

切分音的作用是打破正常节拍的强弱规律,先看下面的例子:

在上面的例子中,凡是切分音都标了重音记号(在演奏或演唱时,切分音应该略强一些)。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地方本来是弱拍,不该有重音出现,但是,由于使用了切分音,使得本来应该是强拍的地方变成了弱拍,这就是切分音的特征:由弱拍开始,并持续到下一个强拍,从而改变了重音的位置。

posted on 2013-03-24 15:39  ByThisRiver  阅读(119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