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面积题的多种解法及多重拓展分析

原题:如下图,点O为正三角形ABC的中心,点M在AB上,点N在AC上,连接MN,交OB和OC分别于点P和点Q。已知MP=PQ=QN,AM=2BM,三角形OPQ的面积为1。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分析:本题的信息比较多,既有正三角形本身的特性,又有另外给出的线段比例关系。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法一:连接MO并延长交AC于点E,过点N作ME的平行线分别交AB和OB于点F和点H,如下图所示:

由AM=2BM以及正三角形的特性,可知ME//BC。

考察三角形MOP和NHP,由题设知PN=2PM,从而可知HN=2MO=ME,即MENH为平行四边形,进而易知MFH为正三角形,另外由正三角形特性易知FB=FH,于是MF=FB,即FN到上下两条平行线是等距的。

设MO为b,点P到MO的距离为h,由题设知三角形MOP的面积为bh/2=1,即bh=2。

由前述的三角形MOP和NHP的关系易知,ME到FN的距离为h+2h=3h,于是正三角形ABC的高为3h·6=18h。而AB=3BM=3MO=3b,于是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b·18h/2=3·18·2/2=54。

解法二(由walls老师的解法演变而来):

连接MO、AQ和BQ,如下图所示:

设三角形MBP的面积为x,由题设易知三角形MOB的面积为x+1,再由AM=2BM,可知三角形AOB的面积为3(x+1)。

由题设易知三角形BOQ的面积为x+1,由对称性知三角形AOQ的面积也为x+1。于是三角形ABQ的面积为5(x+1)。

另一方面,由题设易知三角形ABQ的面积为三角形BMQ的面积的3倍,即2x*3=6x。于是有5(x+1)=6x,解得x=5。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5+1)·3=54。

walls老师的解法是利用三角形BOQ和AOQ面积相等列出方程,前者为x+1,后者用三角形AMQ减去三角形AMO和OMQ,即4x-2(x+1)-2。因此这里的解法二本质上还是walls老师的解法。

葛永超老师提供了另一个直接求法。具体如下:

解法三

如上图所示,延长CO交AB于点D,过点M作DO的平行线交OB于点E。

由MP=PQ易知,三角形MEP和三角形QOP全等,于是OE=2PE。

再由三角形BME和三角形BDO相似可知,BM:BD=BE:BO,即AB/3:AB/2=2:3=BE:(BE+2PE),得到BE=4PE。

于是三角形BME的面积为1·4=4。由上述的相似性知,三角形BDO的面积为4·(3/2)·(3/2)=9。于是由对称性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9·6=54。

walls老师在课堂上带着一个学生一起又找到了一种直接求法,具体如下:

解法四

图中点D是CO的延长线与AB的交点,由对称性易知点D是AB的中点。由风筝(燕尾)模型知三角形AOQ的面积与三角形MOQ的面积之比为AD:DM=AD:(BD-BM)=3:(3-2)=3:1。由题设易知三角形MOQ的面积为2,于是三角形AOQ的面积为2·3=6。

另外,易知三角形BMO的面积等于三角形BOQ的面积,即为6,进而推出三角形AOM的面积为6·2=12。于是三角形ABC的面积为(6+12)·3=54。

这个解法直接沟通了walls老师此前的解法:x+1=6。

 

 葛老师进一步指出原题里只需给出MP=PQ即可,而无需再给出PQ=QN。这实际上衍生出如下的两个新题。

 

拓展题1:在原题的基础上去除不必需的条件PQ=QN(如下图所示,QN线段已经被抹除了),其余和原题一样。

 

在这里,原题的上述几种解法中,只有解法一需要做调整。具体如下:

连接MO,过点Q作MO的平行线分别交OB于点D,如下图所示:

由AM=2BM以及正三角形特性可知,MO//BC。由MP=PQ知,三角形MOP与三角形QDP全等,于是MO=DQ,OP=DP,三角形ODQ的面积为三角形OPQ的面积的2倍,即1*2=2。

另由MO//BC知,角MBO=角MOB,MBO为等腰三角形,MB=MO。

综上可知,BC=3DQ。再由三角形ODQ与三角形OBC相似可知,三角形OBC的面积为2*3*3=18。于是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8*3=54。

 

拓展题2:在原题的图中仅给出MP=PQ,求证:PQ=QN。

证法一:连接MO并延长交AC于点E,分别由点Q和点N做ME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和点G,过点Q作BC的平行线交OB于点F,连接QE,如下图所示:

由题3已知MO//FQ且MO=FQ。再由对称性知,OFQE为平行四边形,于是EQ=OF=OQ,OQE为等腰三角形,故OE=2DE。

MDQ和MGN是一对相似三角形,于是有MD:MG=DQ:GN,即3DE:(4DE+EG)=DQ:GN。

易知ODQ和NGE也是一对相似三角形,于是有OD/DQ=GN/EG=c(c为常量,值为根号3),即DE=OD=cDQ,GN=cEG,代入上面的比例式,有

3cDQ/(4cDQ+EG)=DQ/cEG

4cDQ+EG=3c²EG

4cDQ=(3c²-1)EG

4c²DQ=(3c²-1)GN

代入c²=3,有DQ:GN=2:3。

回到最初的一对相似三角形,即有MQ:MN=2:3,于是有PQ=QN。

附言:在证明过程中留意到可以求出MP的相对长度(对直角三角形MDQ应用勾股定理),MP:DQ=根号7,MP:AB=(根号21):18,但是这对证明本身没有什么帮助。后面的过程有尝试避开根号3,但最终未能避开。

证法二(葛永超提供):分别过点O和点P作AC的平行线交AB于点D和点E,如下图所示:

 不妨设AB=9,则BM=3。三角形ADO中,角A和角O都为30度,于是AD=DO。直角三角形BOD中角B为30度,有BD=2DO=2AD,于是AD=3,BD=6。

BPM和BOD是一对相似三角形,BE:BD=BP:BO=5:6(原题解法三里的结论),于是BE=5,ME=2。

再考虑MPE和MNA这一对相似三角形,MP:MN=ME:MA=2:6,于是MN=3MP=2MP+QN,即有QN=MP。

附言:这个证法相比上一个证法显得举重若轻,而且轻松避开了根号3。把原题的解法三里的辅助线图和这里的辅助线图放在一起,更显这两个思路的连接和美感:

按本证法的假设AB=9,MP的长度为根号21的一半。

 

进一步,又有如下4个拓展题(共用下图):

拓展题3:在原题的图中仅给出PQ=QN,求证:MP=PQ。

拓展题4:在原题的图中仅给出MP=QN,求证:MP=PQ。

拓展题5:在正三角形ABC的AB边上取点M使得AM=2BM,在AC边上取点N使得AN=5CN,连接MN,与OB、OC分别交于点P和点Q。求证:MP=PQ=QN。

拓展题6:在正三角形ABC的AB边上取点M使得AM=2BM,动点N在AC边上由与点M水平平齐的位置开始向点C移动,动线MN与OB、OC分别交于动点P和动点Q。在点N沿AC由起始点向下移动时,判断QN的单调特性。

 

拓展题2、3、4的通用证法一(葛永超提供):

对上面拓展题2的证法二进行通用性扩展,记MP:PQ=1:x,仍不妨设AB=9。

先依托下图中的一对辅助线(延长CO与AB交于点D,过点M做OD的平行线交BO于点E)求出BP与BO的比值:

由△MPE~△QPO,有MP:PQ=PE:PO=1:x,即有PO=xPE

由△BME~△BDO,有BE:BO=BM:BD=2:3

于是BE=2(PE+PO),BP=BE+PE=3PE+2PO, BO=BP+PO=3PE+3PO

综上有BP:BO=(3+2x):(3+3x)。

再依托下图中的另一对辅助线(过点O和点P分别做AC的平行线交AB于点D和点E)求出MP、PQ、QN三者的比例关系:

由△BPE~△BOD,有BE:BD=BP:BO=(3+2x):(3+3x),再由BD=2AD=6(前述结论)知,BE=2(2x+3)/(x+1),ME=BE-BM=BE-3=(x+3)/(x+1)。

由△MEP~△MAN,有ME:MA=MP:MN,MN=MA·MP/ME=6(x+1)MP/(x+3),于是QN=MN-MP-PQ=MN-(x+1)MP=MP·[6(x+1)/(x+3)-(x+1)],从而得到

MP:PQ:QN=1:x:(x+1)(3-x)/(x+3),x的取值范围为(0,3)。

拓展题2对应1=x,此时(x+1)(3-x)/(x+3)=2·2/4=1,即有PQ=QN。

拓展题3对应x=(x+1)(3-x)/(x+3),可化为(2x+3)(x-1)=0,由假设知x>0,故只有x=1,即有MP=PQ。

拓展题4对应1=(x+1)(3-x)/(x+3),可化为x(x-1)=0,x=0对应的是点O、点P和点Q三点重合的情形,不合题设要求,舍去,故只有x=1,即有MP=PQ。

拓展题2、3、4的通用证法二(葛永超提供):

连接MO并延长交AC于点D,过点Q作BC的平行线分别交OB和AC于点E和点F,如下图所示:

由前述结论知,MD//BC。设PQ/MP=x,并设AB=3。则MO=OD=1。

MOP~QEP,有EQ/MO=PQ/MP=x,即EQ=x。

由△OEQ~△OBC,有OQ/OC=EQ/BC=x/3,于是QC/OC=(OC-OQ)/OC=1-x/3=(3-x)/3。

由△CQF~△COD,有QF/OD=CQ/OC,即QF=(3-x)/3。

由△QNF~△NMD,有QN:MN=(3-x)/3:2,即6QN=(3-x)(MP+xMP+QN),可求得QN/MP=(3-x)(1+x)/(3+x)。

于是有MP:PQ:QN=1:x:(3-x)(1+x)/(3+x),x的取值范围为(0,3)。

得到和通用证法一一样的结论。之后的三种情形考察完全一样,此处不再重复。

 

拓展题5:在正三角形ABC的AB边上取点M使得AM=2BM,在AC边上取点N使得AN=5CN,连接MN,与OB、OC分别交于点P和点Q。求证:MP=PQ=QN。

证明:连接MO并延长与AC交于点E,继续延长与过点N作MO的垂线交于点F,过点P和点Q依次作MO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和点H,如下图所示:

 不妨设AC=36,则NC=6,EC=MB=12,ME=AM=24,EF=EN/2=3,MF=ME+EF=27,FN=3*sqrt(3)。于是

△MDP~△MFN,有MD:DP=MF:FN,即MD=27·DP/[3·sqrt(3)]=3·sqrt(3)·DP。

另外由直角三角形ODP的特性知,DO=sqrt(3)·DP,于是由MD+DO=MO=12,得

3·sqrt(3)·DP+sqrt(3)·DP=4·sqrt(3)·DP=12,求得DP=sqrt(3)。

同样,由△MHQ~△MDP,可得MH=3·sqrt(3)·HQ。

再由直角三角形OHQ的特性知,OH=sqrt(3)·HQ,于是有

MH=MO+OH=12+sqrt(3)·HQ=3·sqrt(3)·HQ

即12=2·sqrt(3)·HQ,求得HQ=2·sqrt(3)。

综上有DP:HQ:FN=1:2:3=MP:MQ:MN,即有MP=PQ=QN。

 

拓展题6:点O为正三角形ABC的中心,AB边上取点M使得AM=2BM,连接MO并延长交AC于点T。动点N在AC边上由点T开始向点C移动,动线MN与OB、OC分别交于动点P和动点Q。在点N沿AC由起始点向下移动时,判断QN的单调特性。

分析:点N由点T向下朝点C移动时,MP是单调递减的,MQ和MN都是单调递增的,可以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来,证明也很容易。PQ=MQ-MP,一个单调递增量减去一个单调递减量,自然是单调递增的。但QN=MN-MQ,两个单调递增的量相减,判断起来有一定难度。

利用上述拓展题2、3、4的通用证法得到的 QN/MP=(x+1)(3-x)/(x+3)=(-x²+2x+3)/(x+3),记

u=-x²+2x+3,v=x+3,f(x)=u/v

对f(x)求导,有

v²·f'(x) = u'v-uv' = (2-2x)(x+3)+x²-2x-3 = 12-(x+3)²

由于x的取值范围为(0,3),f'(x)=0的唯一解为x=sqrt(12)-3。从而可知,f(x)在(0,sqrt(12)-3)上单调递增的,在(sqrt(12)-3,3)上是单调递减的。

记TN为t,x=PQ/MP=(MQ-MP)/MP=MQ/MP-1,在图中可以直观看出MQ和1/MP都会随t值增大而增大,可以推断x是t的单调递增函数,因此大体推断出QN是先单调递增后单调递减,至于动点N在TC的哪个具体位置使得QN取得最大值,由上述得到的MP:PQ:QN比例关系不能推定出来,还需要想其它的办法。

这里对QN的单调性判断有误,具体参见对一道拓展题的重新考虑

 

继续拓展:

拓展题7:如下图,点O为正三角形ABC的中心,点M在AB上,点N在AC上,连接MN,交OB和OC分别于点P和点Q。已知MP=PQ=QN,AN=5CN。请判断:

(1) 若QN=PQ,能否推出MP=PQ;

(2) 若MP=PQ,能否推出QN=PQ;

(3) 若QN=MP,能否推出MP=PQ。

分析与求解

这个拓展题里,点N成了定点,而点M成了动点。初步判断这里借用不上拓展题2、3、4的通用证法二,因为NO不与BC平行。考虑借用拓展题2、3、4的通用证法一的方法。

延长BO交AC于点D,过点N作BD的平行线交OC于点E,如下图所示:

设PQ=xQN,又设AC=18,则CN=3,DN=6,AN=15。

由△OPQ~△ENQ,有PQ:QN=OQ:EQ,即OQ=xEQ。

由△NEC~△DOC,有CE:CO=CN:CD=3:9,即CO=3CE。

由EQ+OQ=EO=CO-CE=2CE,有(x+1)EQ=2CE,CE=(x+1)EQ/2。

于是CQ:CO=(CE+EQ):(CE+EQ+OQ)=(x+3)/2:(3x+3)/2=(x+3):3(x+1)。

如下图所示,分别过点O和点Q作AB的平行线交AC于点D和点E。

三角形ADO中,∠A=∠O=30°,AD=OD。DOC为直角三角形,且∠ODC=60°,于是DC=2OD=2AD,得到OD=AD=AC/3=6,CD=12。

由△CQE~△COD,有CQ:CO=CE:CD,即有CE=CD·(CQ/CO)=12·(x+3)/[3(x+1)]=4(x+3)/(x+1),于是NE=CE-CN=CE-3=(x+9)/(x+1)。

由△EQN~△AMN,有QN:MN=NE:NA,即

(x+9)·MN = 15(x+1)·QN

(x+9)·[MP+(1+x)QN] = 15(x+1)·QN

(x+9)·MP = (15-x-9)(x+1)QN

MP/QN = (6-x)(x+1)/(x+9)

于是得到

QN:PQ:MP=1:x:(6-x)(x+1)/(x+9),x∈(0,6)。

分情形考虑:

(1) 若QN=PQ,则x=1,(6-1)(1+1)/(1+9)=5·2/10=1,可以推出MP=PQ;

(2) 若MP=PQ,则x=(6-x)(x+1)/(x+9),即x²+9x+x²-5x-6=2x²+4x-6=0,即(x+3)(x-1)=0,只有x=1符合,此时可以推出QN=PQ;

(3) 若QN=MP,则1=(6-x)(x+1)/(x+9),即x+9+x²-5x-6=x²-4x+3=(x-1)(x-3)=0,得到x=1和x=3两个解,此时不可以推出QN=PQ。当x=3时,MN//BC,PQ=3MP=3QN。

 

再次拓展:

拓展题8:如下图,点O为正三角形ABC的中心,动点M在AB上,动点N在AC上,连接MN,交OB和OC分别于点P和点Q。试求可以作出多少条满足MP=PQ=QN的线段MN来。

 分析与求解

继续沿用拓展题7的做法。设PQ=xQN,设AC=18,设CN=t,易知t∈(0,9),因为当t>=9时,无论在AB上怎么取点M,MN都不能保证与OB和OC各有一个交点。

由△OPQ~△ENQ,有PQ:QN=OQ:EQ,即 OQ=xEQ。

由△NEC~△DOC,有CE:CO=CN:CD=t:9,即 CO=9CE/t。

由CO=OQ+EQ+CE=(1+x)EQ+CE=9CE/t,有

(1+x)EQ=(9-t)CE/t

EQ/CE=(9-t)/(t+tx)

于是CQ/CO = (CE+EQ)/(9CE/t) = t/9 + (9-t)/(9x+9)。

继续考察下图所示的情形:

由前述结论,有OD=AD=AC/3=6,CD=12。

由△CQE~△COD,有CQ:CO=CE:CD,即有CE = CD·(CQ/CO) = 12 · [t/9 + (9-t)/(9x+9)] = 4t/3 + 4(9-t)/(3x+3),于是

NE = CE - CN = CE - t = t/3 + 4(9-t)/(3x+3) = (tx-3t+36)/(3x+3)。

由△EQN~△AMN,有QN:MN=NE:NA,即

(tx-3t+36)·MN = (18-t)(3x+3)·QN

(tx-3t+36)·[MP+(1+x)QN] = (54-3t)(x+1)·QN

(tx-3t+36)·MP = (54-3t-tx+3t-36)(x+1)QN = (18-tx)(x+1)QN

MP/QN = (18-tx)(x+1)/(tx-3t+36)

于是得到

QN:PQ:MP = 1:x:(18-tx)(x+1)/(tx-3t+36)。

要满足QN=PQ=MP,则有1=x=(18-tx)(x+1)/(tx-3t+36)

把x=1代入(18-tx)(x+1)/(tx-3t+36)=1,有

(18-t)·2/(36-2t)=1,即 18 - t = 18 - t。这说明,只要QN=PQ,就一定有PQ=MP,这个结论和t的取值没有关联关系。

由对称性,也说明,只要MP=PQ,就一定有PQ=QN。

对于QN:PQ:MP = 1:x:(18-tx)(x+1)/(tx-3t+36),可以使用更加通用的变量 y=t/9 来替代 t 来表达,即

QN:PQ:MP = 1:x:(2-xy)(x+1)/(xy-3y+4)

这里,变量 y 的含义是NC:AC/2,即NC与正三角形边长的一半的比值,由本题开头的分析可知, y∈(0,1)。

如下图所示,N在GC上移动(M在BF上移动),点G、点E、点K分别对应y=1、y=2/3、y=1/3。

取y=1/3,QN:PQ:MP=1:x:(6-x)(x+1)/(x+9),与拓展题7推出的比例式一致。

取y=2/3,QN:PQ:MP=1:x:(6-2x)(x+1)/(2x+6)=1:x:(3-x)(x+1)/(x+3),与拓展题2、3、4通用证法推出的比例式一致。

由拓展题5可知,当y=2/3时,确实有QN=PQ=MP,此时MN就是HE;由对称性可知,当y=1/3时,也确实有QN=PQ=MP,此时MN就是DK。

取y∈(2/3,1),例如图中红色线段所示,点N固定在GE中某个点的位置,随着动点M下行,直观看来,NQ是递减的,PQ是递增的,因此一定存在唯一的动点M使得QN=PQ,由上述推论,知此时也有MP=PQ。于是可以推断会有无数条MN满足MP=PQ=QN。

 

对称地,引入变量z,其含义为MB与正三角形边长的一半的比值,由上面探索出的一些结论,可以猜测有如下命题成立:

拓展题9当且仅当y+z=1时,MP=PQ=QN。

证明

步骤一:前面的推导给出了MP、PQ、QN三个线段的比例通式,还可以进一步给出BM和NC(也是y和z)的约束关系,这一步的关键思路由葛永超提供。具体如下:

 延长BO交AC于点D,过点N作BD的平行线与OC交于点E,如下图所示:

 不失一般性,假设AB=6k,BM=zAB/2=3zk,CN=yAC/2=3yk,CD=AC/2=3k;再设PQ=xQN

由△PQO~△NQE,有PQ:QN=OQ:EQ=x:1,即有OQ=xEQ,EO=OQ+EQ=(x+1)EQ

由△CNE~△CDO,有CE:CO=CN:CD=3yk:3k=y:1,即有CE=yCO,EO=CO-CE=(1-y)CO

于是EO=(x+1)EQ=(1-y)CO,EQ/CO=(1-y)/(x+1)

CQ/CO=(CE+EQ)/CO=y+EQ/CO= y+(1-y)/(x+1)=(xy+1)/(x+1)

过点O和点P分别作AB的平行线交AC于点F和点G,如下图所示:

由前述结论知,AF=OF=AC/3=2k,CF=4k

由△CQG~△COF,有CQ/CO=CG/CF=(xy+1)/(x+1),即有CG=4k(xy+1)/(x+1) ,GQ=CG/2=2k(xy+1)/(x+1)

NG=CG-CN=4k(xy+1)/(x+1)-3yk=k(xy-3y+4)/(x+1)

由△NQGE~△NMA,有QN:MN=NG:AN=GQ:AM,即有

MN·NG=AN·QN    ①

AN·GQ=NG·AM    ②

由①有

[MP+(x+1)QN]·k(xy-3y+4)/(x+1) = (6k-3yk)·QN

[MP+(x+1)QN]·(xy-3y+4)/(x+1) = (6-3y)·QN

MP·(xy-3y+4)/(x+1) = QN·(6-3y-xy+3y-4)

MP/QN=(2-xy)(x+1)/(xy-3y+4) 

于是有

QN:PQ:MP=1:x:(2-xy)(x+1)/(xy-3y+4)  ③

这是前面已经推导过的结论。

由②有

(6k-3yk)·2k(xy+1)/(x+1) = k(xy-3y+4)/(x+1)·AM

(6-3y)·2k(xy+1) = (xy-3y+4)·AM

AM=6k(2-y)(xy+1)/(xy-3y+4)

另外,AM=AB-MB=6k-3zk

于是有

6k-3zk = 6k(2-y)(xy+1)/(xy-3y+4)

(2-z)(xy-3y+4) = 2(2-y)(xy+1)    ④

这便是y和z的约束关系。

步骤二:证明命题的必要性:由MP=PQ=QN推出y+z=1

已知MP=PQ=QN,由③可知,x=1,代入④,得到

(2-z)(4-2y)=2(2-y)(y+1)

2-z=y+1

即有 y+z=1。

步骤三:证明命题的充分性:由y+z=1推出MP=PQ=QN

已知y+z=1,则有z=1-y,代入④,得到

(1+y)(xy-3y+4)=(4-2y)(xy+1)

xy-3y+4+xy²-3y²+4y=4xy+4-2xy²-2y

xy+y+4+xy²-3y²=4xy+4-2xy²-2y

3xy²-3xy+3y-3y²=0

xy-x+1-y=0

x(y-1)+1-y=(x-1)(y-1)=0

由前述结论知,y∈(0,1),于是有x=1

即PQ=QN,再由前述的结论知,MP=PQ。

证毕。

posted on 2021-02-02 15:21  readalps  阅读(69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