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之用户体验(赞美与吐槽)
我很喜欢图书馆,所以搬过来就办了一张上海图书馆普通外借的卡,到现在去过三次(两个周末,一个周二)。
喜欢上图书馆是因为hust,所以有意无意总是在心里拿它们两个做比较。现在很流行“用户体验”这个词,我就来写写上图吧!
part I:赞美
1)作为市图书馆,上图位于我步行可及的范围内着实让我很欣慰~
2)基础设施很完善:
寄包不会等不到格子,没带水杯也可以喝到水(小纸袋),也有饮料、小食品出售;
四层之间都有电梯,而且貌似是有人搭就快走没人时就缓走的那种节电模式(嚯嚯...);
阅览室在工作日可以用空旷来形容,周末也可以找到自习的位子,环境也比较安静;
洗手间特别干净还有挂钩,这让我印象非常好;
因为进入阅览室或借书区需要插卡,所以人流量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为了方便我这种低海拔的读者,借书区的书架间有滑车可以踩上去拿高处的书(囧...);
借书和还书都是在机器上自助式完成的,RFID呢,感应的智能化程度挺高。借书还会打印凭条给你,提醒还书时间;
设有新技术体验区,我也是在那第一次用bambook;
虽然我自己没带手提去过,但看很多人在那里用,推断网速还行;
有部分新出版的书馆藏里有收录,期刊也比较全;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还可以;
3)除淮海中路上这个中心图书馆外,在上海其他区(包括郊区)都有图书分馆,一卡通行;
4)有些文化界的人士举行的演讲、讲座等交流活动有时会设在上海图书馆。还没有去围观过,但在豆瓣同城活动上看到过。这也是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很不错的一点;
part II:吐槽
有对比就会有落差啊...虽然上面说了那些一条一条的好,还是禁不住我对hust lib的想念。虽然母校的图书馆很老了,低矮逼仄,桌椅书架楼房很旧了,没有那么智能也没有那么合理的布局...我这不是因为到了新地方不适应,也不是因为想念同学们(还是很想念的...),可我还是想把hust图书馆抱到这边来。
以前觉得hust的ipac实在做得太差了,这么大个学校居然不弄好一点。现在看来,母校的检索系统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对比图:
我用的是相同的浏览器,上图ipac这颜色,这字体,还能更难看一点儿么?hust ipac里确实有些个与“后退”功能相关的瑕疵。可再看看这个,很多细节都很差:书的封面图都不配一张,中心的和各区的图书馆藏还不能一下子全部显示,点了“其它馆址”按钮再查新书默认还是在“其它馆址”里...书的状态只有“归还”和“借出”,没有“上架中”,我明明看到系统显示有而在书架上就是找不到!(这还有其它原因后面继续说...)
其实很多外观上的,辅助功能上的东西,我完全可以忍...但是你叫图书馆,书得全啊!为什么好多好多书,我学校都有,你这没有呀!为什么全市那么多人,你没复本呀!为什么你们编的分类号,那么的烂啊!为什么架子上的书,你不按顺序摆啊!不想让人找到吗?不能放几个代书板吗!腾出了那么多人手,不能把书码码么?为什么你们收了那么多上海本土出版社的书啊?!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多的书,都只有交了1000块押金的人才能参考外借呀!为什么五年前的书,我这只交了100押金的就不能借啊!我想知道,这都是为什么!!我宁可每次自己带杯水,宁可四层都爬楼梯,宁可桌椅旧一点儿问个事情看你们上海人的脸色,只要你们把我想看的书借给我...有个成语叫啥来着,对,买椟还珠...
你们可以说我挑剔,可能我确实对上图的预期有些高了吧...可为什么我要承受着这里数一数二的高物价,你们又花着纳税人的钱,我交了押金却不能享受到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呢!?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写成咆哮体了...事业单位嘛,咋可能照顾到各色人等的需求...我太少数派了...
突然想起上个月看到的一句话:
上海,什么高端制造,研发中心都是浮云!只有两点是核心:吃喝玩乐+金融投资,前者是服务与消费,后者是钱生钱。(@张发宝)
只是因为我没有选择高校么?这平衡的问题也不是没有想过...之前确实考虑过因为hust的图书馆和食堂,多在武汉留三年的...
------------------------------------------------------------------------------------
又是很久没更新了,昨天突然从右边小地图上发现,欧洲和宝岛台湾居然都有我的读者了,咳咳...呵呵;前几天心情莫名其妙,今天写一篇,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