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益到娱乐,更难伺候的用户

按产品类型,公益->服务->娱乐,用户对产品体验的要求依次递增。


 

公益在需求层次上属于自我实现和尊重,本身是付出行为,所以对体验的要求不高(体验不好反倒相当于付出的更多)。

对于理性的参与者,自我实现需求主要指标是公益受益方的收益程度,所以需要公益项目以受益方的反馈上清晰明确为上,以产出或投入产出比更高为上(产品体验上仍应简单、流畅、高效,以降低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比)。对于被尊重的需求,产品应当重视反馈,比如参与名单公告、受助者的感谢、成就系统、月度账单等形式。对于非理性的的参与者(或者理性参与者的非理性意识),默认产出与投入正相关,或者受到的尊重与投入正相关,所以捐款账单功能有时取代了受助账单。也包括上面括号里提到的,体验稍差带来的不快在高层需求的潜意识上有时能得到了一定的补偿。

案例探讨。模式1:打开X APP,点击捐赠,X公司给灾区捐赠1元钱。模式2:打开X APP,点击捐赠,自己捐出1元钱,X公司同时也捐出1元钱(投入增加、产出增加、投入产出比降低)。模式3:打开X APP,完成任务(比如步行1万步),X公司给灾区捐赠1元钱(投入增加、产出不变、投入产出比降低)。模式4:打开X APP,点击捐赠,X公司给灾区捐赠1元钱,并给用户一个爱心勋章(投入产出不变、反馈增加)。看一看哪种模式的产品更能给你带来满足感呢?你更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投入产出比、还是收到反馈呢?再反观一下你的公益意愿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组成呢?


 

“服务”特指为工作或生活原先就需要做的事情提供服务。用户的第一诉求是完成我们原先就要完成的事务,比如制作报表、理财、购物等等。为完成事务提供便利,更好地满足原本事务对应的社交、安全、生理等各层次的需求。服务类产品的体验属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的。对于软件产品,一个如果没有类似竞品,那么他只会和无软件辅助的行动方式比较。比如扫码点菜和服务员点菜,如果扫码点菜系统慢,流量消耗多,看不到菜品评价。那么我宁愿享受快速的,又能给出推荐意见的服务员点菜。不过大部分软件还是做了擅长的事情,把我们的原始需求服务得更好,所以恶评往往要等到一个真正的竞品出现(比如手机QQ等到了微信)。还有一种情况是和类似产品而非竞品对比,比如12306一出现就饱受诟病,因为在成熟电商平台的流畅支付体验对比下,用户看到了本应做好但没有做好的事情。


 

娱乐,没有原始诉求,体验上的快感大部分时候就是需求本身。所以任何被意识到的产品体验上的瑕疵都会被挑战,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而且不同的人获得快感的点不同,甚至对立,所以还会面对众口难调的困境。所以最难伺候的便是娱乐产品的用户了吧。有什么办法呢?对于数值型的,比如广告长度、加载时间,做优化就好了。对于对立型的,做定制化(比如个性皮肤)或者产品拆分(推出多款产品或者提供多种模式)。或者把其他的问题都忽略,去强化更底层的相对更有效和共通的兴奋点。


 

思考:还有哪些产品的分类可以和用户体验诉求挂钩呢?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左右用户对产品体验的诉求呢?产品体验诉求的强烈度和需求层次理论有没有关联,或者存在怎样的潜在关联呢?

posted @ 2019-01-15 20:31  rainforwind  阅读(7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