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两种热门软件创新性分析

    2017年互联网界给人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抖音的大爆发,2017年8月的日均视频播放量已经过十亿,来自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抖音的DAU(日活用户)已过千万,而在5月初,抖音的日均vv才刚破亿,DAU为数百万量级。抖音,这款在2016年9月发出第一版的产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一匹黑马之姿一路狂奔,撬开了中国年轻人的表现欲,现在经常拿来与快手相提并论,坊间已有“北快手南抖音”的笑谈。抖音的发展如火如荼,不禁让人深思与感慨,这款在短视频领域并没有先发优势的产品,为何如此快速的火遍大江南北?

    根据我的分析,那就是抖音抓住了群众表现自我的渴求,利用自己的创新技术去更好的实现这些诉求。在抖音里,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拍摄的快慢、以及特效、滤镜、场景切换等技术让视频更具创造性,一秒变大片。加之配乐以电音、二次元、古风、舞曲、流行曲为主。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节奏做对应的表演和剪辑创作,使拍摄过程更舒服;另一方面,不同的拍摄节奏,降低了内容的同质化,形成的大多数作品节奏感和带入感更强,有魔性,给人感觉酷炫。这一点在当时是没有短视频应用能做到的,另外它和快手走的是以猎奇、趣味、搞怪为吸睛点的平民生活化路线不同,抖音走的是以听觉、视觉、情绪为触发原的新潮个性化路线,这也是它的一个创新之处。抖音会给你提供一种思路,每条视频都要加背景音乐,给你各种特效帮助你构思视频。抖音似乎给用户指出了更为清晰的拍摄路径,想要用抖音把视频拍得炫酷,还需要一些拍摄技巧,再加上精彩的表演。

   但即使这样,抖音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从用户反馈来看,网络不稳定是个大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浏览体验,这可能和忽然的爆火有关,巨大流量的涌入导致服务器难以承载,这个问题在经过技术升级和软件优化后可能会改善;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规则的制定,抖音之后需要更加明确判断刷粉的机制,如果机制不合理,将会对抱有很大热情进行创作的用户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想分析的另外一款软件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那就是超级课程表,超级课程表是一款以课程表为基础而展开的校园社交软件,面向高校大学生。其功能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查阅各个大学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时间、授课地点、任课老师),还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安排发布到应用中,与好友分享。除此之外,课程相同或者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应用中讨论课程内容,分享上课的笔记,共享文件资源。甚至可以认识到同一节课任意课室范围内的同学,扩展交际圈,并可以向同班同学发送私信,方便同学间即时、便捷的联系。与其它课程表应用不同的是,“超级课程表”不需要用户手动添加课程,用户输入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后,系统自动添加,方便,快捷。

  这款软件的成功就是因为它看到了传统纸质课程表死板、易丢失的特点以及学校教务系统中课程表只能登陆网站查看,而且没有提醒等一系列大学生有需求的功能,创始人余文乐明白这种软件课程表的优越性,所以他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表的限制,创新性地开发出超级课程表这款产品,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用户,并且在后来,不断地加入新功能,让超级课程表满足学生更多的需求,在学习方面,既可以查询课表和成绩,还可以记笔记,蹭课...在生活方面,有二手市场、下课聊、兼职...包括了社交、学习、购物等很多当红的软件功能,这种软件功能的不断升级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与市场共进的创新性体现。

  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其中一个就是界面美观度不够,有待优化,网上大部分用户觉得在美观度上不够,可能与其他软件相比不是那么的好看或者可以调试到自己喜欢的风格。这一点我想还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来进行后续的研发。另外就是它的推广问题,想要获得更多的用户,它必须有比较好的高校关系维持团队,这个可能费心费力,需要一些人员去跟进高校课程的变化。还有就是超表的课表功能在被弱化,取而代之是提供校内交友,诚然这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但是本来的功能被弱化,未免有些本末倒置。这还是需要超表的团队去摆正方向。

  上面两个例子其实也给我们团结的项目一些创新方面的启发,我们团队要做的是足球场地预约网站,从某种角度上都说跟超级课程表类似,想要做大的话,也需要跟高校打交道,我们面向的用户一开始可能只是一校的同学,而且如果真的发展起来,总用户也是那些各校喜欢足球的人,所以我们面向的对象实际比超级课程表更少,但我们可以吸取超级课程表的不足之处的教训,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在美观方面做的好一点,对用户体验高度重视,分析用户的心理,推陈出新,推出一些能满足痛点的功能,比如:赛事留言、预约队友等。

   关于创新的定义其实很多很多,在众多学者的眼里,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而用我自己的话说,创新是可以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也可以是更优的改进,抑或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组合,但他们都一种共同之处,那就是它必须蕴含有某种原创性的思维。

   在我看来,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有一颗坚强的心,与他人交流,开阔视野都是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空白”,去填补“空白”;也可以针对问题架构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整合不同的元素去建立一个新的东西。有勇气去推翻、有想法去实现、有能力去重建,这是创新者应具有的素质。

 

 

附加题1:

    看完这个魔方的创新,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们学生现在接触的主要是技术,大家都看到谁谁会写什么高级语言,某某Java写得六,觉得这样就很了不起。但是这篇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做技术工程,难道要闷头做吗?我们到底是要做技术研究的论文?还是面向市场的产品?如果是面向市场的产品,那我们绝不能只着眼于技术发展,还要看到用户的需求,看到市场的需求,把我们的方向摆正,面向用户去做产品。另外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追女生要对症下药,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度量女生的想法,不然大牛的遭遇就是下场。

附加题2:

1.VCD的创新

  姜万勐认为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收取专利费是不可能的而放弃,却给了竞争对手发展壮大的机会,为自己企业的死亡埋下了诱因,令人叹息。我认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去申请专利保护,国内的不行还有国外的,就这样把自己的成果拱手让人 ,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取得一定的专利保护后,自己的企业在技术制定和推新方面是有极大的话语权的,而且可以利用持续的利润去更新技术产品,从而领先市场。

  如果我是一个竞争者,由于技术产品的周期,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后总有一段开发期和试销期,在这个时候如果我已经决定要做这个VCD,我就会加大力度研发VCD科技,争取领先一步进入市场,并且一炮打响知名度;如果VCD已经有人做出来了,而且申请了专利保护,我可能会暂时跟在老大后面赚点小利润,但是我也会尝试绕过技术壁垒,或者用新的技术,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对手的决策失误就是己方的机会。

2.BBS的创新

   我使用了一下那个网站,觉得不一般的地方在于它的界面很漂亮(最起码比很多大学的BBS要好看),而且它有一个top question的一个列表,比较能吸引人,还有就是它的search功能,用起来比较方便。

4.在自己的项目中创新,我觉得前期要进行一些调查,了解现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的技术是什么,有什么可以用的工具,然后结合我们自己的理解,写一些适应于具体环境而与他人有不同之处的东西。

5.我心目中理想的科研与创新应该是第一点,做科研不需要担心经费,然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向做科研,最好能给社会带来比较大的益处,多做些跟实际生活相关的创新。

6.我认为创业是为了一个理想,是把一个事情给做成功,给社会带来便利,而不是去验证一些比较cool的想法,如果这些比较cool的想法和创新有利于我目标的实现,我可以采用他,而不是创业被这些cool的创新牵着鼻子走,否则这在商业模式上来说是不成功的。

7.

   PARC在离斯坦福大学不远的地方成立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确是毋庸置疑的,整个1970年代都成了PARC的黄金时期,为当今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奠定了基础。但尴尬的是,PARC创造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的却是苹果和IBM;图形用户界面在PARC诞生,有所成就的却是苹果和微软;在复印机市场上,如今抢尽风头的是佳能和惠普。这个拥有过诸多技术成就的实验室总在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宿命:已经依靠复印机赚取了惊人利润的施乐公司,并没有动机与PARC产生紧密的商业联系,它们太没有远见了。此外PARC的科学家并不关心怎么把自己的主意变成“摇钱树”,甚至不太在意如何保护自己的发明。正是在“参观”PARC之后,乔布斯率先将图形用户界面推向了市场。由于决策失误,自己开发出的最初始的电脑竟然没有投放市场。由于PARC屡屡丧失机遇,最后走向没落。我只能说,作为一个实验室,它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作为一个企业,它显然不够成熟。

《他们创造了美国》读后感

哈罗德•埃文斯写的这本书,有生动的叙述和五百多幅令人难忘的照片和插图,这些创新者栩栩如生。我主要看的是爱迪生,爱迪生对实验和发明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开办自己的公司,又因为一桩一桩的诉讼而疲惫不已。当爱迪生面对这社会资本以及其它专家人士对自己成果的蔑视时,他会非常生气,爱迪生对自己的成果是如此爱护,也对自己从不放松,努力追求科学高峰。爱迪生曾嘱咐下属说:“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这说明爱迪生认为创新应该具有实用性。另外爱迪生对自己认定的东西不放松,面对重重责难,不肯放弃,这也说明创新者的毅力有时候跟创造力一样重要。

 

《创新者》读后感

这是一本群星璀璨的IT发展史,是创新者的人物群像,从现代计算机的先驱埃达,图灵和冯•诺依曼开始说起,提出了这样一个重点观点:创新通常都是一项团队工作,它需要有远见的科学家、领导者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成果。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都是无数个微创新加上少量突破性飞跃获得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以前人的积累作为基础。 读完此书我认识到创新的一些要素:首先,创造力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不仅是成功的团队合作去创新,而且也包括一代一代不断迭代创新。其次是必须要有对产品深刻的洞察力,深入理解产品的功能与设计。最后是社交对于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也是区分人与机器的重要之处,能够使人们沟通更加顺畅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当拜伦之女埃达勾画未来计算机的蓝图时,绝无可能想到今天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鼓励创新者,为他们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让未来更加美好。

posted @ 2018-03-31 23:47  go_for_the_sunlight  阅读(379)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