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现状收集

化学​:我国化学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wanfangdata.com.cn)中国化学科学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TZ23 (qq.com)

近年来,我国化学领域 SCI 论文数量和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但高质量论文的“繁荣”与高价值专利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以化学药产业为例,2019—2020 年,公开的全球化学药产业发明专利排 行榜前 50 名中,中国只占了 6 席,且其中只有 2 家为企业,而美国却有 18 家企业上榜。2020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

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在化学成果产业化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一些新兴的细分领域,如高性能复合材料、专用化学品、高端膜材料等,我国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有的甚至严重依赖进口。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量子计算:

  • 强敌环伺、中美竞争:“量子计算不是开玩笑!” (qq.com) :米磊说,中国在诸如量子计算等硬科技细分领域,所拥有的专利数量、质量都远不如美国。“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技术上已足以令人不安,更让人忧心的是生态上的落后。”郭国平说,目前国外已开始重视量子计算市场生态的培育,例如,IBM牵头组织了140多家公司成立产业联盟,其研发的量子计算机,这些企业都会应用。
  • 量子计算在工业化学中的应用:由霍尼韦尔成立的量子公司将量子化学带入工业界 (qq.com)
    "反观国内,在量子工业化学的发展过程中,据量子客了解,国内公司仅本源量子和华为公司发布了相关软件。2019年9月,本源量子公司推出了量子化学应用软件ChemiQ,2021年9月,华为发布了业界首个一站式量子化学应用云服务及对应的软件包 HiQ Fermion。除此之外,本源量子还于2021年6月与德美化工 (股票代码002054) 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量子计算生物化学行业应用生态联盟(详阅:本源量子与德美牵头成立产业联盟,生物化学正式进入量子计算“赛道”|现场专访)。相较于国外,无论是业界的参与度还是技术的发展方面,国内都相对滞后,但是,量子计算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谁又能保证不会后来者居上呢。"
  • 中科大教授郭国平:3-5年内,量子计算有望发挥实际作用 (qq.com): 现在在量子计算机时代还没有那么惨,但是未来会不会变得那么惨,也不能够排除。我们在观念思想上,仍存在产学两张皮的现象。量子计算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只有几个科学家就能干成的事情。如果龙芯的计算机给你去用,没有Windows的好用,你是用龙芯还是用Windows?大家都希望选择性能更好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选择,那凭什么我们能够超过人家?IBM、谷歌量子计算机在全球部署了30多台,有100多家企业、几十万人在用,我们中国有几个人在用?有多少企业在用?有多少人知道量子计算机不能停留在实验室?
    ​搜狐科技:国内有多少个人、多少企业在用?​郭国平:基本是处于空白,少数的一两台没有讨论的必要。大家都等着蒸汽机跑过马车,但并不愿意参与到把蒸汽机装到马车上去、装到帆船上去的过程。我们搭便车搭习惯了,等美国人把蒸汽机发明出来了,我们用性价比、低成本抢市场,让他没饭吃不就可以了?​搜狐科技:这也算是商业上的一个思路?​郭国平:但人家现在不让你搭便车了。“从全球来看,我认为在3-5年内,量子计算一定会在某些具有实际生产生活意义的问题上面发挥切实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跟传统计算机、AI配合。”郭国平:我们实现了从零到一的步骤,把量子计算机整机交给客户去用,而且他们觉得还可以。和IBM、谷歌相比,本源在硬件上面差距大概2-3年,软件上面目前没有差距,但未来可能差距会扩大。很简单一个例子,如果你去学量子计算机的语言和操作系统,你愿意学国内的还是愿意学IBM、谷歌的?我们同样的软件放在国际开源网站上,国内用户下载本源的,比下载谷歌和IBM的数量少很多,甚至还不如美国用户下载本源的多。
    “20世纪40年代进入核子时代的时候,很多人预测公元2000年会成为核子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和阿波罗11号发射,大家都开始认为到了20世纪结束的时候,人类就可以移民到火星和冥王星。但这些预测全都没有成真,而另一方面,当时谁都没想过互联网能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第四次科学革命究竟会在哪个领域爆发,量子力学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许绝大多数人只有站在高处回望历史长河时,才会“恍然大悟”。

集成电路:

  • 加强半导体基础能力建设 点亮半导体自立自强发展的“灯塔” :https://mp.weixin.qq.com/s/m-WzjLux4HQDtYyYKra22w :"然而,当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设备上已经形成代差,我国企业无法为基础研究“出题”;基础研究在追赶世界科技前沿过程中只能脱离国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入WTO后,“科学无国界”和“全球化”理念深入人心;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如今的“双一流”建设不断强化论文为纲、以刊评文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差异,科研资源向易发表高端论文的新兴热点方向加速集聚,越是靠近产业应用的基础研究越没人做。缺乏协同创新机制:
    日本在1976年通过“VLSI研究联盟”组织集成电路攻关,帮助日本在1986年半导体市场份额超过美国。美国在1987年成立的SEMATECH(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帮助美国重新夺回半导体产业领导地位。如今,比利时IMEC成为世界级的半导体创新机构,与美国的Intel公司和IBM公司并称为全球微电子领域“3I”。美国大学的大量教授正在承担Intel、三星和台积电等公司委托的基础研究课题,甚至包括半导体理论的研究课题。而我国至今没有成立类似的机构来组织半导体基础研究的协同创新;国内的半导体企业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两代以上,主要在别人提供的PDK基础上进行工艺优化提高良品率,无暇围绕下一代晶体管开展前沿基础研究,难以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出题”;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只能从文献和会议中了解半导体前沿技术的科学问题,难以找到真问题和真解决问题。4. 基础研究资助体系设立退出机制。新兴研究方向连续资助10年后进行评估,取消没有产生重大应用的资助方向,迫使基础研究人员转向新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所以我该转方向就是要转变方向呀,TCAD也是类似第一性原理计算,也是物理。我要补课,就像国家需要补半导体物理一样,我需要补半导体物理、器件的课。以后在博客更新自己自学半导体物理、器件的东西。

传感器​:
华为的传感布局 (qq.com) :当前,在5G技术的加持下,传感器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2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增至3150亿元。虽有庞大的市场前景,但我国目前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低端传感器,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不得不说,华为的入局势必会带来市场新局面。

量子传感:

量子传感 探索未来_极客网 (fromgeek.com)

回顾一路以来的创业历程,蔡宾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敢想敢干。最初的阶段只有几页PPT,却在计划一个“国内唯一,世界第二”的梦想;团队规模虽小,却敢着眼于像心、脑磁图仪这样的大型医疗装备的研发……蔡宾敢于去面对“不可能”,也勇于去挑战高难度。“第二就是要努力拼搏。”蔡宾表示,未磁科技团队非常认同马斯克的“每周工作100小时才能实现质变”的理念,任何成功都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做出了美国竞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达到的成绩。搭配合理、技术能力极强的团队加上夜以继日的努力,未磁科技在挑战自己的路上不断前行,奔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材料:

光子芯片​:量子计算虽好,成熟商用仍需10年? -IT时报 官方网站 (it-times.com.cn)

张龙表示,目前世界各国均未在光子芯片领域形成绝对优势,“中国需要在尚未完全成熟的光子芯片领域占据先机”。目前光子芯片行业仍有加工流片平台少、检测设备仍依靠进口、高端光子器件仍匮乏、缺乏重大落地场景等四个痛点。

纳米科技:

  • 不愿谈及“功劳簿”,转身开拓“无人区”!他只想做国家最需要的事…… (qq.com):“到​2020年​,中国纳米科技累计申请专利已超过30万件,​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排在全球第一。“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很少有人去转化和落地的,这太可惜了!​”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外部科技环境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把科研成果真正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9年,赵宇亮产生了建立一个纳米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平台的想法。在几十年的基础研究生涯中,他深深意识到,我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科技创新链不完整的问题。他介绍道,科技创新链分为9级,其中1~3级是基础科学研究,4~6级是成果转移转化,7~9级是企业研发的产品与商品。“1~3级是科研人员的事情,7~9级是企业界的事情,那么4~6级谁来做?”赵宇亮发问。为了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他再一次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切换科研定位,跳出深耕20年的纳米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再一次从零开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研发的工作。从零开始开辟纳米毒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时,他38岁,还算年轻。如今,在从零开始成果转化的领域,他已经不年轻了,或许可以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是,面对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他又义无反顾,迎难而上。为了把基础科研发现的现象、规律和原理通过工艺、标准和技术研发应用到产品,他决定自己化身工程师,在论文和产品之间架起4~6级创新链连接的桥梁。“企业的产品研发工程师与基础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在我们国家,这两拨人沟通交流的机会都极为欠缺,​许多前沿研究成果都是一发完论文就没人管了,这太浪费了!​””
  • 我非常奇怪,2020年了,才有人想起来把纳米科技研究成果去转化和落地?难怪有"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

医用仪器:

【大先生 大团队】吕毅团队:开辟消化内镜消融技术“新赛道”-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xjtu.edu.cn):2022年,"吕毅说,“​我国90%以上的创新药物、高端诊疗设备、高值医疗耗材等依赖进口​,这就意味着卫生健康事业的关键环节被人卡着脖子呢,有了自主研发的设备,才能把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光是消融电极的递送装置和导管的设计,过程就很曲折”,任冯刚说,“作为临床医生,我们缺乏机械设计基础,最初的图纸都是手画草图,由概念提出到形成原理样品,必须寻求电气、机械设计、材料科学等工科力量的支持帮助。”"

医工学(计算物理医学)方向导师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xjtu.edu.cn)

成果转化
https://mp.weixin.qq.com/s/OdrzLSkL8lraWk30cjYJcA
“我觉得在中国是一些常见的现象,(不像)在欧美发达国家做科技成果转化,他们做了几十年,已经有比较好的土壤了。首先,我想说的是人才的储备。在欧美国家,学术圈里面的教授产出一个好的科技成果的突破是很容易被工业界、产业界的人才和资金的结合接到手里面去培育孵化成公司的,就像你刚才讲的 Flagship 培育的 Moderna 这种公司一样。其实大学教授的重心还是聚焦在源头创新的技术上的,欧美国家不同阶段的人才的丰富度让他们的转化效率和成功率都明显地高于其他的地方。我可以简单地将成果转化的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前端是源头创新,中端是应用转化,后端是真正的产业化。那么在美国,可能前端、中端、后端都比较成熟,所以它的效率、成功率都会比较有优势,有足够的人才供给和资源。而在中国,经过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努力奋斗,经济发展也很好,我们更多的是在后端(有积累)。这几年,随着海归人才的回归,顶尖的人才回到了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前端源头创新的人才储备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是我们国内中端技术转化的这些人员其实是略显不足的。所以在这个方面,源头创新的这些技术可能就很难有产业界的人比较顺利地接过去,这种断裂就逼得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我们这些高校或者源头创新的人才不得不去下探,他们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转化项目。”
工科理科化问题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3/373564.shtm:
所谓“工科理科化”,是指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

“工科理科化”倾向正在对有关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严重影响:在高教领域,教师宁愿或不得已在黑板上教修机器、教盖房子,也不愿或无法下车间、下工地去解决工程中的真问题;学生解决了生产线上的关键工艺问题,却经常因为没有发表顶刊论文,而不得不面对毕业评优时的窘境;在产业领域,大量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面对一些要害环节的“卡脖子”现象,企业往往无计可施。
“工科理科化”的根源,在于科研评价重理论轻实践的“唯论文”导向。工科不似理科,它重在有限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彻底探究问题背后的原理。这一特征注定了工科教师往往不是顶刊论文的作者,他们甚至并不擅长论文的写作;体现他们价值的是,破解工程实践和产业发展难题。过度倚重论文,以考核理科教师的方式考核工科教师,是造成我国工程教育中师资队伍理科化、科研项目理科化、学生培养理科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和举措,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弥补工程教育短板,从源头破解“工科理科化”,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方案、措施。为此,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合署名,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posted @ 2022-11-20 14:25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阅读(4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