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总论

爱是一门艺术。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如同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我们需要理论,需要实践,需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整个身心。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爱是一种需要被学会的能力。第一,大多数人认为爱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他们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第二,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这里面有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人们没有自由选择爱的对象的权利,而以购买力和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当代文化使得爱的对象成为了一种商品。第三,人们分不清“坠入情网”与“持久的爱”的区别,前者凭借着热情是容易实现的,而实现后者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习得的艺术。

爱的理论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孤独是一切恐惧的根源。孤独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把握事物和人,只能听之任之。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孤独。

然而,如何克服孤独是每个时代、所有不同文化的人永远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宗教、艺术、哲学的历史。

克服孤独感即如何达成人与世界的统一。第一种手段是纵欲——饮酒,吸毒,性爱……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孤独感也随之消失。但这样达成的统一是暂时的。况且当代文化里这些纵欲都以非集体的方式进行,会使人良心受到谴责。与此相反,第二种手段是使同一组人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这是一个刻板、平静的过程,人的个性逐渐消失,遗忘了自身存在的独特性、自身感受的真实性,达成的是一种虚假的统一。第三种手段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劳动者和对象合二为一,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但这一点只适用于自己计划、进行并看到成果的劳动,达到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每个人内心最强烈的渴望、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仅仅从生物性出发把爱当作共生有机体的结合,就忽略了爱很重要的一部分。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积极形式是控制,消极形式是服从。控制和服从分别是通过使他人和使自己失去完整性而摆脱孤独感,人失去了作为生命的独立性,这不是成熟的爱。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前提下实现的合二为一。

爱是一项积极的活动。积极就是通过努力改变现状,这种积极必须是根源上的积极。受狂热或义务而意图达到某种外部目的的积极本质上是消极的,因为这时人被异化为了实现这种外部目的的工具(奴隶)。相反,爱是自由地运用人的力量来实现生命本身。爱是“给”而不是“得”,这里的给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不是某种需要付出痛苦的义务。“给”不是失去,而是力量的最高表现。“给”的人不把对方看作某种需要帮助的对象,而是与对方建立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紧密关系。“给”让我们加强了对自己的生命感的意识,同时不可避免地唤醒了对方身上的生命感,双方都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获得快乐。

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爱意味着尊重,了解,关心,责任: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并认识到对方独有的个性,能够接受对方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自己脑海中的面目;爱是以了解为基础的,要能深入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能够理性地透过对方的情绪看到情绪背后的动因;爱是对我们所爱的之物的积极关心,缺乏关心的爱只是一种情绪;爱的责任心不是外部强加的义务,而是完全自觉的行动,是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生理的,精神的)的答复。

人渴望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秘密。生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是一个秘密。人们要求发现自己和他人秘密的愿望,是所有心理学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暴力发现秘密,也可以通过爱发现秘密。人们如果不在爱中结合,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秘密。

母爱与父爱

母爱和父爱有根本上的差别。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每个人都牢牢保留对母爱这种无条件的爱的渴求,而对需要努力换来的爱有某种怀疑与恐惧。后者让人感觉自己不是被爱而是被需要,这种爱是可能消失的。

母爱这样无条件的爱给我们的生活一种安全感,而父爱这样有条件的爱则指引着我们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与母亲与父亲的形象脱离而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前者是爱的能力,后者是理智和判断力。成熟的人在这二者上达成平衡。

posted @ 2022-12-05 22:00  DennyQi  阅读(1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