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www.shanbay.com/footprints/article/10/

 

因为工作需要,我在学一些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一碰到“借”,“贷”这样的概念就晕了,这两个字不是一个意思么,而且在微博上发现不仅是我这样的会计小白有这个困惑,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有回复说

“太同感了。遥想当年也有基础会计一门,跑上来就碰到借和贷的概念,瞬间迷失。后只好忽视这俩中文字。”

通过仔细阅读wikipedia上的Debits and Credits词条和其他相关资料,我终于弄清了这两个词的来龙去脉。

首先在英文中Debit 的词源是拉丁语的debitum,表示债务,而Credit的本意是信任,这两者如何联系呢? 我们来看最基本的会计恒等式:

Asset(资产) = Liability(负债) + Equity(股东权益)

从公司本身的角度(注意,不是从其股东角度)来看,等式左边的资产,表示当前在公司手上的东西,右边表示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是属于股东的还是第三方的。

另外,公司所有的资产,归根到底都是这个机构的债务(清算的时候会全部归还),首先是欠股东的(股东权益),然后还可能欠银行的,或者供货商的,那凭啥股东和银行会愿意借债给你呢?因为信任阿!

所以Asset就是债务,而Liabitity + Equity 反映债权

说到底这个公式表示这家公司有些啥东西,都归谁谁谁所有。

回过头来再说中文中的借/贷为什么看上去没有反映了债务/债权的含义呢? 因为这两个字实际最早是日本人福泽谕吉(日本近代大思想家,鼓吹日本脱亚入欧)的翻译,他将Debit译为“借りる”,缩写为“借”;Credit译作“貸す”,缩写为“貸”;在日文里前者表示“借来的”,即债务,后者“借给我的”,即债权,因此对日本人而言这两个汉字的意义明确,没啥歧义。但是被原封不动搬到中国来就出问题了,不知道让多少人摸不着头脑。

再进一步来说,因为公司是会赚钱也会亏本的,所以上述公式还可以扩展成这样的形式

Asset(资产)+ Expense(费用) = Liability(负债) + Equity(所有者权益)+ Income (收入)

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公式,会发现等式左边表示钱/东西到哪里去了(要么还在公司手上,要么被公司花了);而右边表示钱/东西从哪里来的。

当左侧增加,则记为Debit,减少的话记为Credit;

右侧正相反,增加的话记为Credit增加,减少则记为Debit。

公司的任何一笔涉及钱物的交易,分解到最基本的单元,都会记录为对两个Entry(会计科目)的影响(注意,譬如现金和固定资产虽然都是Asset类型,但是是两个不同的科目),其中一个必定是Debit ,另一个是 Credit,因此这样的记账方法叫做Double Entry Bookkeeping,也就是复式记账法。

我用扇贝网的经营活动来举几个例子(当然,以下数字都是虚构的):

1. 创始人共同投资了100万人民币,创建扇贝网

影响了Asset 和 Equity,

公司现金资产增加100万,Debit

所有者权益增加100万,Credit

2. 扇贝网购买了5万元的服务器

Asset中的现金减少,Credit

Asset中的固定资产增加, Debit

3. 扇贝网给员工发了1万元工资

Asset中的现金减少,Credit

Expense 增加,Debit

4. 用户给扇贝网充值1000元

Asset中现金增加, Debit

Income 增加, Credit

顺便提一下,大家知道有两种银行卡,借记卡(Debit Card)和信用卡(Credit Card),这里的Debit,Credit ,按照wikipedia里的说法,可以从银行看待自身Liability的角度来:

首先你的钱存在银行里,这钱就是银行的Asset,而同时银行欠你的钱,这就是银行的Liability

你用借记卡购物或者取款时,用的是你在银行的存款,银行Liability减少,因此这是一个Debit。

而如果你用信用卡购物,按照信用卡的工作流程,银行并非立刻支付商户,而是会先欠商户的钱,也就是银行的Liability 增加了,这就是Credit。

可能大家还听说过“贷记卡”,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纯粹的信用卡,只是因为早期国内银行出过一种不论不类即可以储蓄也可以一定程度透支的卡并将其称为“信用卡”,结果要出真的信用卡时为了区别就叫做“贷记卡”了,从中国的会计术语来,Credit就是“贷”方,逻辑和上面是一致的。

(编注,本文作者是扇贝网的开发人员之一cheka,原文于去年发表在扇贝博客上,他希望借本文告诉大家,多掌握一门语言,就是多一扇学习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