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tangtao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摘要] 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农历,是一种天文学性质的阴阳历。本文采用VSOP87星历算法并结合运动学方法以及牛顿求根法得到24节气的精确时间,揭开农历计算的神秘面纱。
[关键字] 农历算法、星历、节气
 
[正文] 计算中国农历,首先要计算出二十四节气时刻。在计算机问世之前,二十四节气的许算是非常复杂的。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美国航空航天局、法国巴黎天文台各自在网络上发布了精密星历表的计算方法,这使得民间计算农历成为可能。本文以法国巴黎天文台的VSOP87算法为基础,给出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算法。
在农历中,太阳黄经为0度时,对应春分节气。相邻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相差15度。一周年内,太阳黄经从0度变化到360度,共有24个节气。
一、时间标尺——儒略日数计算
计算星历之前首先要解决时间尺问题。公历规定平年365日,闰年366日。1582年10月4日以前,公历规定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平均年长度365.25天,这期间的公历称为儒略历。在1582年10月15日之后实行格里高利历,规定每400年97闰,平均年长度为365.2425天。
由于儒略历存在严重的“多闰”问题,到了1582年,公历跑快了10天左右,当时就人为调整了10天,并从此实行格里历。因此务必注意1582年10月4日(儒略历)的下一日为1582年10月15日(格里历)。就是说1582年10月份少了10天。
在儒略历中,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这一年有366天,其它年份为平年(365天)。如900年和1236年为闰年,而750年和1429年为平年。
格里高利历法也采用这一规则,但下列年份除外: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为平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和2100年。其余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则为闰年,如1600年,2000年和2400年。
儒略日数(简称儒略日):
儒略日数是指从公元 -4712 年开始连续计算日数得出的天数及不满一日的小数,通常记为 JD (**)。传统上儒略日的计数是从格林尼治平午,即世界时12点开始的。若以力学时(或历书时)为标尺,这种计数通常表达为“儒略历书日”,即JDE (**),其中E只是一种表征,即按每天86400个标准秒长严格地计日。例如:
1977年4月26.4日 UT = JD 2443259.9
1977年4月26.4日 TD = JDE 2443259.9
儒略日的计算:
设Y为给定年份,M为月份,D为该月日期(可以带小数)。
若M  > 2,Y和M不变,若 M =1或2,以Y–1代Y,以M+12代M,换句话说,如果日期在1月或2月,则被看作是在前一年的13月或14月。
对格里高利历有 :A = INT(Y/100) B = 2 - A + INT(A/4)
对儒略历,取 B = 0
儒略日即为:
JD = INT(365.25(Y+4716))+INT(30.6001(M+1))+D+B-1524.5
使用数值30.6取代30.6001才是正确的,但我们仍使用30.6001,以确保总能取得恰当的整数。事实上可用30.601甚至30.61来取代30.6001。例如,5乘30.6精确等于153,然而大多数计算机不能精确表示出30.6,这导致得出一个152.999 9998的结果,它的整数部分为152,如此算出的JD就不正确了。
由儒略日推算历日:
将JD加上0.5,令 Z 为其整数部分,F 为尾数(小数)部分。
若 Z <  2299161,取A = Z
若 Z 大于等于2299 161,计算
α=INT((Z-1867216.25)/36524.25)
A=Z+1+α-INT(α/4)
然后计算
B = A+1524
C = INT((B-122.1)/365.25)
D = INT(365.25C)
E = INT((B-D)/30.6001)
该月日期(带小数部分)则为:
d = B - D - INT(30.6001E) + F
月份m为:
IF E <  14 THEN m = E – 1
IF E=14 or E=15 THEN m = E – 13
年份为y:
IF m >2 THEN y = C – 4716
IF m =1 or m=2 THEN y = C – 4715
这个公式里求E时用的数30.6001不能代之以30.6,哪怕计算机没有先前所说的问题。否则,你得到的结果会是2月0日而不是1月31日,或者4月0日而不是3月31日。
值得记住的一个常数是:2000年1月1日12:00:00的儒略日数是J2000 = 2451545


二、力学时与世界时的差值(deltat T)计算
一般的,可以把手表时(UTC)近似看作世界时(UT),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时区。如北京手表时8点对应世界时0点。世界时与地球自转严格同步,但有趣的是,我们的手表时实际上称为协调世界时,它的秒长是原子钟的秒长,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时快时慢,这就注定手表时与地球自转不完全同步。现在,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我们不得不在某些年份的年末把手表拨慢1秒,使得手表时更好的与地球自转同步,并美言为“跳秒”。力学时是根据太阳系的动力学原理导出的,是一种均匀的时间系统,其秒长与原子钟的秒长相同。因此,协调世界时(UTC)与世界时(记为UT)其本同步,但力学时(记作TD)与世界时不太同步,二者的差值记作deltat T或记作△T。利用直接的天文观测可以得知每年的△T,利用古代的日月食观测资料可以反推古代的△T。所有年份的△T计算出来后,可以拟合出以下多项式表达,使得△T的计算更快捷,计算结果的单位是秒。
我们利用下表可以严格计算△T(即△T =TD - UT)
年份     a        b      c      d
-4000,108371.7,-13036.80,392.000, 0.0000
 -500, 17201.0,  -627.82, 16.170,-0.3413
 -150, 12200.6,  -346.41,  5.403,-0.1593
  150,  9113.8,  -328.13, -1.647, 0.0377
  500,  5707.5,  -391.41,  0.915, 0.3145
  900,  2203.4,  -283.45, 13.034,-0.1778
 1300,   490.1,   -57.35,  2.085,-0.0072
 1600,   120.0,    -9.81, -1.532, 0.1403
 1700,    10.2,    -0.91,  0.510,-0.0370
 1800,    13.4,    -0.72,  0.202,-0.0193
 1830,     7.8,    -1.81,  0.416,-0.0247
 1860,     8.3,    -0.13, -0.406, 0.0292
 1880,    -5.4,     0.32, -0.183, 0.0173
 1900,    -2.3,     2.06,  0.169,-0.0135
 1920,    21.2,     1.69, -0.304, 0.0167
 1940,    24.2,     1.22, -0.064, 0.0031
 1960,    33.2,     0.51,  0.231,-0.0109
 1980,    51.0,     1.29, -0.026, 0.0032
 2000,    63.87,    0.1,   0,     0,
 2005
表中每一行适用一定的年代范围,如第1行适用于公元-4000年到-500年,第2行适用于公元-500到-1500年,其它类推。每行的起始年份记作Y1,终止年份记作Y2,如果年份y在Y1到Y2之间,那么该年的deltat T表达为:
△T = a + b*t1 + c*t2 + d*t3,单位是秒
其中t1 = (y-Y1)/(Y2-Y1)*10, t2 = t1*t1, t3 = t1*t1*t1
对于2005年以后的deltat T是未知的,要做外推计算:
2005至2014年建议使用1995到2005年期间△T的平均增速计算,即:
△T = F(y) = 64.7 + (y-2005) * b, 其中速度 b = 0.4
2114年以后可以使用二次曲线外推
△T = f(y) = -20+ a * [(y-1820)/100]^2 ,其中加速度a = 31
2114年到2014年之间的外推,可以在上面两个外推算式的基础上做一次的曲线连接,使之连续即可。比如可以这么计算:
△T  = f(y) + (y-2114) * [f(2014) – F(2014)] /100
以下数值可供程序验证参考
2008年△T = 66.0秒
1950年△T = 29秒
500年 △T = 5710秒
三、太阳视黄经(真分点视坐标)
算法基于VSOP87半解析法。
力学时t为J2000起算的儒略世纪数,t2 = t*t,t3 = t2*t,t4 = t3*t
A、低精度算法
L0(t) = 48950621.66 + 6283319653.318*t 弧度
B、中精度算法
  L1(t) =  [ 48950621.66 + 6283319653.318*t + 53*t*t
 + 334116*cos( 4.67+628.307585*t)
 + 2061*cos( 2.678+628.3076*t)*t ] / 10000000 弧度
C、高精度算法
L2(t) = [ 48950621.66 + 6283319653.318*t
+ 52.9674*t2 + 0.00432*t3 - 0.001124*t4
 +334166 * cos( 4.669257+  628.307585*t)
   +3489 * cos( 4.6261  + 1256.61517*t )
   + 350 * cos( 2.744   +  575.3385*t)
   + 342 * cos( 2.829   +    0.3523*t)
   + 314 * cos( 3.628   + 7771.3771*t)
   + 268 * cos( 4.418   +  786.0419*t)
   + 234 * cos( 6.135   +  393.021*t )
   + 132 * cos( 0.742   + 1150.677*t )
   + 127 * cos( 2.037   +   52.9691*t)
   + 120 * cos( 1.11    +  157.7344*t)
   +  99 * cos( 5.23    +  588.493*t )
   +  90 * cos( 2.05    +    2.63*t  )
   +  86 * cos( 3.51    +   39.815*t )
   +  78 * cos( 1.18    +  522.369*t )
   +  75 * cos( 2.53    +  550.755*t )
   +  51 * cos( 4.58    + 1884.923*t )
   +  49 * cos( 4.21    +   77.552*t )
   +  36 * cos( 2.92    +    0.07*t  )
   +  32 * cos( 5.85    + 1179.063*t )
   +  28 * cos( 1.9     +   79.63*t  )
   +  27 * cos( 0.31    + 1097.71*t  )
 +2060.6 * cos( 2.67823 +  628.307585*t ) * t
   +43.0 * cos( 2.635   + 1256.6152*t   ) * t
   +8.72 * cos( 1.072   +  628.3076*t   ) * t2
   -994 – 834 * sin(2.1824-33.75705*t)
- 64 * sin(3.5069+1256.66393*t) ] / 10000000 弧度
  最后两行分别为光行差和章动
四、太阳黄经速度
平速度:  v0 = 628.3319653318
即时速度:v1 = 628.332 +21 * sin(1.527+628.307585*t)
速度的单位是“弧度/儒略世纪”即“弧度/36525天”
注意,平速度比即时速度的精度要高得多,务必保留足够的有效数字,否则将带来严重的计算误差。
五、节气时刻计算
以上天体黄经时间的函数,即L = f(t),所谓的求节气时刻就是已知L求t,显然这是在求解一个关于t的方程。伟大的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牛顿给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迭代算法:牛顿求根法。用这种方法,求t所花费的时间仅是求f(t)花费时间的1.2——1.3倍。设某个节气对应的黄经为W,那么算法如下。
牛顿迭代算法设计:
第1步迭代:t = 0
第2步迭代:t = t + ( W – L0(t) ) / v0
第3步迭代:t = t + ( W – L1(t) ) / v1(t)
第4步迭代:t = t + ( W – L2(t) ) / v1(t)
误差:算法误差2分钟以内,实际找到的误差一般在30秒以内,平均15秒
注意:W指的是太阳黄经。1999年春分对应W=0,以后每W每增加15度对应下一个节气。迭代的的结果是力学时,单位是儒略世纪数。最后结果还应转换为北京时间,即:JD = J2000 + t*36525 - △T/86400 + 8/24
最后使用“儒略日数转公历”所述方法得到节气的日期和时间。
六、计算结果比较
为了进行误差比较,下文列出2007年的24节气,并与《寿星天文历》比对。《寿星天文历》是笔者制作的一款精度优于1秒的农历工具,已发布于互联网上,其算法与本文类似。

 

节气           本文算法  寿星天年历
春分 2007-03-21 08:06:59  08:07:26
清明 2007-04-05 12:04:21  12:04:39
谷雨 2007-04-20 19:06:40  19:07:04
立夏 2007-05-06 05:20:10  05:20:23
小满 2007-05-21 18:11:45  18:11:56
芒种 2007-06-06 09:27:02  09:27:04
夏至 2007-06-22 02:06:22  02:06:25
小暑 2007-07-07 19:41:48  19:41:42
大暑 2007-07-23 13:00:13  13:00:10
立秋 2007-08-08 05:31:31  05:31:14
处暑 2007-08-23 20:08:07  20:07:58
白露 2007-09-08 08:29:56  08:29:29
节气           本文算法  寿星天年历
秋分 2007-09-23 17:51:31  17:51:14
寒露 2007-10-09 00:12:00  00:11:31
霜降 2007-10-24 03:15:43  03:15:24
立冬 2007-11-08 03:24:24  03:24:00
小雪 2007-11-23 00:50:03  00:49:52
大雪 2007-12-07 20:14:11  20:14:04
冬至 2007-12-22 14:07:48  14:07:47
小寒 2008-01-06 07:24:43  07:24:49
大寒 2008-01-21 00:43:28  00:43:30
立春 2008-02-04 19:00:09  19:00:22
雨水 2008-02-19 14:49:27  14:49:32
惊蛰 2008-03-05 12:58:26  12:58:47

 
[参考文献]
1、Pierre Bretagnon与Gerard Francou 《VSOP87行星运动理论》
2、Jean Meeus《Astronomical.Algorithms》
3、NASA下属JPL实验室的《DE405/406星历表》

posted on 2013-03-04 09:04  qintangtao  阅读(19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