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https://www.cnblogs.com/tongkey/p/7170826.html
https://www.w3cschool.cn/javadesignpattern/e1w91ihr.html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1.定义、概念
有时又称为模型---视图模式、源收听者模式或从属者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的一种,再此 模式中,一个目标物件管理所有想已于他的观察者;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完美的将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分离开。
定义对象之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使得每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则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2.实现方式
观察者模式有很多实现方式,从根本上说,该模式必须包含两个角色:观察者和观察对象。
实现观察者模式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者个被观察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能体现成类之间的直接调用,否则就将
使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紧密的偶合起来,从根本上违反面向对象的设计的苑子文。无论是
观察者模式“”观察“观察对象,还是被观察者将自己的改变“”通知”观察者,都不应该直接调用
3.观察者模式结构
(1)被观察者:
从类图中可以看到,类中有一个用来存放观察者对象的Vector容器(之所以使用Vector而不使用List,是因为多线程操作时,Vector在是安全的,而List则是不安全的),这个Vector容器是被观察者类的核心,另外还有三个方法:attach方法是向这个容器中添加观察者对象;detach方法是从容器中移除观察者对象;notify方法是依次调用观察者对象的对应方法。这个角色可以是接口,也可以是抽象类或者具体的类,因为很多情况下会与其他的模式混用,所以使用抽象类的情况比较多。
观察者:观察者角色一般是一个接口,它只有一个update方法,在被观察者状态发生变化时,这个方法就会被触发调用。
(2)具体的被观察者:
使用这个角色是为了便于扩展,可以在此角色中定义具体的业务逻辑。
(3)具体的观察者:
观察者接口的具体实现,在这个角色中,将定义被观察者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所要处理的逻辑。
4、代码实现
(2)被观察者通用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Subject {
//定义一个观察者数组
private Vector<Observer> obsVector = new Vector<Observer>();
//增加一个观察者
public void addObserver(Observer o){
this.obsVector.add(o);
}
//删除一个观察者
public void delObserver(Observer o){
this.obsVector.remove(o);
}
//通知所有观察者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
for(Observer o:this.obsVector){
o.update();
}
}
}
###5、使用场景
(1)关联行为场景。需要注意的是,关联行为是可拆分的,而不是“组合”关系。
(2)事件多级出发场景。
(3)跨系统的消息交换场景,如消息队列的处理机制。
(4)广播链问题
在一个观察者模式中最多出现一个对象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也就是说消息最多转发一次(传递两次)
(5)异步处理问题
观察者比较多,而且处理时间比较长,采用异步处理来考虑线程安全和队列问题。
###6、优缺点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是属于轻度的关联关系,并且是抽象耦合的,这样,对于两者来说都比较容易进行扩展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触发机制,它形成一条触发链,依次对各个观察者的方法进行处理,但同时,这也算
是观察者一个缺点,由于是链式触发,当观察者比较多的时候,性能问题是比较令人担忧,并且在链式结构中,
比较容易出现循环引用的错误,造成系统假死。
###7.总结
Java语言中,有一个接口Observer,以及他的实现类Observable,对观察者角色常进行了实现;如果要设计一个事件触发处理机制的功能,使用观察者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AWT中的事件处理DEM(委派事件模型Delegation Event Model)就是使用观察者模式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