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探测的系统模型

雷达探测的系统模型,包括发射接收机,天线,信道,目标几部分,是较为整体的看待雷达-目标这个探测系统。

雷达的基本功能是测量天线到目标的距离,最基本的测距模型如下

其中,l是雷达天线到目标的距离,c是介质光速,t0是信号发射时刻,t1是信号接收时刻。

上面只是原理性的一个说明,没有考虑散射,信道衰减,接收机噪声等因素。

下面这是一个基本的雷达探测系统示意图

其距离方程可用如下表达式描述,Pr是雷达接收机到的功率

第一项  【1】:无方向性发射在距离R处的功率密度,是以球体为参考模型进行计算的,Pt是发射功率

第二项 【1x2】:增加定向天线后在距离R处的功率密度,G是发射天线增益,

第三项 【1x2x3】:电波照射目标后,接收到的功率,σ为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

这是一些目标的典型RCS

 

第四项 【1x2x3x4】:目标散射到雷达的功率密度,称为后向散射功率,R是目标到雷达的距离,单位是m

第五项 【1x2x3x4x5】:雷达天线接收到的功率,有效孔径面积Ae=λ2G/(4π),λ为电磁波波长,G为天线增益

第六项 【1x2x3x4x5x6】:修正因子,Ls是硬件系统损耗,La为大气衰减。

波长与大气衰减的关系

 降雨对衰减的影响

上面这些分立项属于同一链路,属于相乘的关系,合并一下就是

这就是完整的接收功率表达式。

再考虑接收机,假设其带宽为βn,工作温度为Tn,噪声系数为Fn,功率增益为Gs。则接收机噪声功率N等于

k是玻尔兹曼常数。

此时接收机的回波信号功率也同样放大了Gs,为了比较两者大小,引入信噪比概念

此式反映了完整的雷达系统探测能力。

 

举例来说

考虑一部工作在900MHz,峰值功率为5W的雷达,使用水平波瓣66°,垂直波瓣50°的八木天线,目标为500m之外的一个小汽车,RCS为100m2

在忽略系统损耗和大气损耗的情况下,雷达接收到的信号回波功率为27.8pW,这是看起来相当小的一个值,但是与此同时噪声功率只有0.154pW。

算下来信噪比有22.57dB,对于常见的信号处理系统来讲,这已经是可以接受的一个值。

如果将天线换成水平波瓣16°,垂直波瓣16°的抛物面天线,则信噪比可以提高到44.78dB。此时,即使小汽车开到2KM外,仍旧可以获得20.7dB的信噪比。

若以0dB为界限,那么极限距离会在6.55KM处,及小汽车开到6.55KM,理论上依旧是可以从回波噪声中恢复信号的。

 

上面的模型只讨论的点目标的散射,没有考虑面目标和体目标的情况。如果目标的形状比较复杂,则有可能存在多个RCS散射体,这时就要在时间上进行信号累积,以确定其统计特性,估计出目标距离。

二者雨雪雾冰雹等气象条件也会引发散射,形成杂波,同时引起信道衰减。杂波抑制也是雷达探测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资料:《雷达信号处理基础  Fundamentals of Radar Signal Processing》[美] Mark A .Richards

 

posted @ 2017-09-24 19:46  夏天雨后的吉他有点风  阅读(19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