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NET俱乐部运营经验分享——成都、山西、桂林

2010-01-15 13:55  banban  阅读(744)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

      最近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好几个人给我反馈说希望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俱乐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运作的模式和方法,看看是不是可以将一些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其他的城市或地区。于是就开始和几个俱乐部的负责人约了稿,首先得到了成都、山西和桂林的三位负责人的支持。

      我把这些加入了最近一期的俱乐部Newsletter里面,同时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多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借鉴一些好的经验,把自己的俱乐部建设好~ :)

刘传君 (成都俱乐部)

      打造长效的机制,一直是我们做俱乐部运营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成都的俱乐部沙龙,虽然长期会员不多(目前会员门槛比较高),但是每个月都会有1-2次活动,大家的参与度非常高。传君进行了内部沟通的分类,并实行了邀请制、注重双向交流、建立商务关联的运作方式。期待2010年,成都的俱乐部有更突出的表现 点击查看

桂素伟 (山西俱乐部)

      给俱乐部一个准确的定位、做适合的活动、做俱乐部靠人气,是老桂总结出来的三大法宝。山西.NET俱乐部不仅做好线下活动,还大力发展线上活动,录制视频放到俱乐部FTP网站上供大家下载学习。点击查看

马锦波 (桂林俱乐部)

      从建立俱乐部QQ群和网站,到组织线下活动,再发展到和当地人才网的合作、联系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纸,甚至是建立国际交流,马锦波总结出发扬“恰(吃)得苦,霸得蛮,耐的烦”的精神,才能把俱乐部的运营做好。点击查看

--------------------------------------------------------------------------

[注:以下为方便大家查看而拷贝过来的原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似乎一念之间,成都软件技术沙龙已经一年了。

2008年11月,和微软公司接上了沙龙的头。微软DPE部门和我公司做了两年的合作,我们和DPE的员工一直有接触,彼此也比较信任。他们希望我来牵头做成都dotnet俱乐部——这个工作既符合我对找到讲师和主题的愿望,也是一个开放眼界,开拓思路,结交朋友的机会,就欣然答应了下来。

尽管如此,多多少少是有些不安的成分。首先,大家的聚会时采用讲课为主,还是聚会为主?其次是比较开放的方式获得人气,还是在一个相对高端的方式聚集高级人才?大家会不会到了一起,却缺乏主题?还有费用如何筹集?

通过大家的碰撞和多次的交流,这一点来的做法和最初的选择比较接近,就是以聚会为主,以讲课为辅;以邀请的方式来建立高端人才的沟通。至于主题,基本上是不必要的担心了。既然都是比较高端的人才,大家到一起总是有很多的主题的。记得第一次,我们找到通过一个会员找到了天府软件园的一个办公室,担心事前的部分会员的主题落空,我自己准备了3个主题,就是说,即便大家的主题落空了,我一个人也可以支持下去。但是,第一次的效果就很不错,大家的主题都基本上落实了。我还记得那次,我讲了一个UML主题,一个会员讲了subersion和版本管理工具的主题,还有一个是关于如何创建软件工厂的主题。大家尽欢而散。

为了打造一个长效的机制,让大家明确知道我们的目标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从组织结构角度看,我草拟了章程,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在组织俱乐部方面,我对美国开国元勋的富兰克林的方法非常推崇,他在美国建国之前创建的讲读会,非常强调章程和人数的控制。人员不过12人。确实有很多的优秀人士怎么办?组织分会,保证每个分会人数不过12人,全部采用邀请制,并不接受个人申请。通过这样方式,保证会员的质量,也因为人数不多,大家可以做更加透彻的沟通,不但在学识上彼此促进,也能够有机会成为朋友。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非常赞赏的。因此,在这个沙龙里面,我几乎照搬了富兰克林的做法。首先创建了章程,宗旨——我们服务于谁,我们如何扩大影响,大家都被期望做什么?章程回答了这些问题。然后通过种种接触渠道,反复强调了这些想法。赢得期初创建人共5 人的一致支持。其次关于具体的人数,考虑到IT行业加班比较多,大家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我们把总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每次能够来一半,就差不多 12人的样子,这样讨论的效果更好,人数也容易保证。逐步的通过邀请制把会员扩大到30人的规模。

实际的组织情况是这样——我们并且举行了13次活动,费用AA。一个月多则2次,少则一次。每次都会来10人左右,少的7人,最多的一次15人。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很多的想法,彼此为其他人带来机会,比如招聘,培训,培训场地支持,信息支持,交换看法等。


我也把内部沟通做了一个分类:
1. 新闻类,广度方面,知道就行,不要求马上能用。比如scrum项目管理。对于这样的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广,不在于马上就用。作为听课的人,也不必想到这个我用不上,就不必听了;那个搞不起来,也不必参加了;适当的做行业的知识普及是必要的。IT行业术语多,变化快,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去了解,很快就会发现和同道中人说不到一块去了,这也是一个麻烦事。从管理组织上看,要控制时间,毕竟这是普及的东西,如果40分钟讲解不明白,那么给他1个半小时同样将不清楚。对讲师而言,从5W1H分析(What,Why,When,Where,Who,How ),重点在于讲清楚5W,而1H可以放一放。确实大家有兴趣,在深入讲1H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类培训,也是发现培训需求的好方法。
2. 讲师问题驱动型。讲师不给方案,但是提问题。这样做听起来不太受控,但是效果很不错的。比如我们沙龙的一次沟通,有一个会员做了一个的管理培训,其实是管理问题的大暴露——他给出一堆的问题和一些不是解决方案的方案;但是这个培训的好处在于用于自我分析,提出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激发了大家的大量的讨论;这样的培训,其实效果非常好——程序员善于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时候不善于发现和明确的提出问题,有人说,明确的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这是个好说法。这个类型的培训,要点在于摆出问题,激发讨论,这样有讨论,参与讨论的人自然会受益。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通过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
3. 听众问题驱动型
    就这么一些问题,就讲这些问题,就这么多的时间。比如给一个项目组做的IIS7的培训,确定就讲清楚web garden,app pool就好,其他的不要讲。通过这个方式,让听课的人更好的准备,对培训后的结果有明确的期望。并如同testcase那样,知道输入什么,应该得到什么,不要弄一笔糊涂账。其他的类型还有,比如商业培
训通常是教材驱动型培训,不是说系统思维不好,而是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照常一言堂,不如专一的讲专题来的更好;IT行业是基于问题发展的,非常讲究实践,并且因人而异,因此系统视图,我看还是自己建立的好。当然继续干吧,现在还是在路上,还需要继续的努力耕耘,寻求阶段的收获。

回头来看,很多问题显得更加清楚一些。我们做的比较好的是:

1. 邀请制,保证人员的层次都是比较高的。很多具体的技术在各个公司内不一定都通用,但是通过这些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的抽象,更加容易在会员内形成共识,形同可以有驱动力的决定,并在自己的公司内推行。比如我讲的“任我行企业重构的实践”,简单的推出了几个例子,以及如何把这些内容推广到公司之内的管理决策,大家就觉得非常有价值,而一个会员提到的“scrum在本企业的实践”,我们公司也表达了希望更多合作的意愿,并且在公司内做了一次培训,大家也把思想用到自己的项目组内。

2. 聚会为主,双向交流。因为聚会这样的场合,大家都可以有机会去发表意见,建立交流,这样的沟通形式更加容易得到双向的交流。比起单向的灌输,双方更加容易受益。但是这一条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这一帮人都是比较有思想的。而这一点有第一条来保证。不管做什么,人才都是第一位的。

3. 建立商务关联。这个时代,商务交流时最有就有牢固性的一种交流方法。就是说,交流时为了商务服务。通过沙龙这个平台,有出版社的会员在这个过程中挖掘机会,2009年签订了3份约稿合同。有培训公司的会员,通过这个方式来获得培训机会,有招人的,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介绍。通过这样的合作,会员之间实际的得到利益,并且彼此加深了了解,达到互通有无的目标。

2010年会做什么?我们现在有了初步的思考,并逐步在实践中去检验之。
1. 继续邀请制,但是会适当的放宽要求。核心团队建立后,我们就有资格做深度和广度的兼顾。不过聚会为主。从而获得更加Open的话题。现有的会员从讲课到建立话题库为主。
2. 继续加强商务关联。
3. 加强网络沟通。2009我们更多的通过邮件和邮件群组来做会议通知和总结,为了逐步的提升广度,网络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方法。通过自建论坛或者网站,让我们的沙龙更加开放,更有沉淀。去年做的“主题转发”会继续做下去——它也是为第一条服务,建立更多的话题。
    这些还是我个人的想法,会逐步的通过会议,邮件的方式和大家沟通,正如最初通过种种方式来形成章程,统一大家的基本共识一样,让这些工作成为每一个会员思考的问题,并逐步形成决策。
2010年,看起来是很有想象力的。

 

      山西.net俱乐部成立于2006年5月,于2006年10月加入微软中国.net俱乐部,同时和微软合作做过多场线下活动,同时也参与了多次微软的线上活动。做俱乐部也有三个多年头了,有很多感概,因为俱乐部的定位从开始的不成熟到后来的成熟化,走过一些弯路。为了做俱乐部朋友少走弯路,所以分享一下山西.net俱乐部的经验。
      我觉得做俱乐部先得给俱乐部一个定位,我们山西.net俱乐部是这样定位的:俱乐部是一个技术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就是把爱好.net技术的人聚在一起。微软与.net俱乐部的关系是松散的,微软对俱乐部没有约束力,也没有任务承担什么,更确切的说微软与俱乐部是合作关系,微软生产的.net技术,是.net俱乐部共同学习的知识。在这里就是把俱乐部是独立的,需要俱乐部自己来组织自己的成员,组织自己的团队,组织自己的活动,而不应该过多依赖微软。刚开始我们也想依赖微软来组织大家,发现这是不现实的,因为.net俱乐部是个民间组织,微软不会有授权什么的,微软.net俱乐部,只能说明我们在学习微软的产品.net平台,而自发组成的一个构散团体,仅此而以,所以不要把俱乐部定位非常高,关键一点是“松散”这个词,不管是微软与俱乐部,还是俱乐部内部之间。
      再看看俱乐部活动。山西.net俱乐部主要有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两部分组成。线下活动一年一般两三次,形式依据需要而定,有时是和微软合作搞活动,有时是俱乐部自发组织的节日的聚会,有时是微软新产品的Preview。当然活动就有开销,通常用这几种方式解决,如果是微软主推的活动,微软可以在活动物品上有所支持,如果是会员自己的聚会活动,当然是我们自己AA制。如果是技术性比较强的活动,我们会把会员单位一起组织,他们提供场地,俱乐部组织活动,包括讲师,时间安排,会务安排等。基本上不直接与费用打交道,只与物品和场地接触,这样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会员单位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我们授牌的那种,一种就是我们俱乐部会员所在的单位)

      做俱乐部关键是做人气,把一些爱好技术与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聚到一起,找出那些愿意为俱乐部服务,愿意贡献的人,组成俱乐部的管理团队(也可以说是服务团队),这样就能开展一些活动。所以在处人上一定谦逊,要站在技术之外来想这个事,因为技术人员都或多或少有一个共性,愿意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还有每个地方IT发展不太一样,所以组织方式不一样,山西是个IT相对落后的地方,大家对线下活动参与的人数和参与的热诚度不够,所以线上活动较多。另外太原的周末休息有的公司只有一天,所以也给聚会带来不便,所以俱乐部更多的是做线上活动,然后录下来,发布到俱乐部的FTP上,供大家下载看。

所以可以总结为:
1、给俱乐部一个准确的定位
2、做适合的活动
3、做俱乐部靠人气

 

大家好,我是桂林程序员俱乐部负责人马锦波,受Belinda的约稿邀请,让我写一些俱乐部的经验感受。首先,我简单介绍俱乐部的情况。

    在微软的帮助下,俱乐部于07年12月9日成立,俱乐部网站为www.glpro.cn,有两个QQ群:42825935和23544333,现在有注册会员500人,俱乐部管理团队目前有5人,有1个是MVP,1个微软最有影响力开发者。和微软公司一起举办过3次大型活动,其它线下活动10多次。两年的时间,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微软新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以前我很想找个机会跟其它俱乐部的负责人分享一下我的故事,希望能对刚刚起步的俱乐部有一些作用。

记得俱乐部成立初期的几次活动,我利用空闲时间,骑着电驴,去高新区信息产业园里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地发宣传单,一栋大楼楼上楼下的跑,那个激情,现在都在回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更多人了解俱乐部,来参加活动。因为当时知道你的人不多,只能是主动出击了。

 我认为建立一个俱乐部的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QQ群和俱乐部网站;

2.当QQ群能达到100-200人的时候,我觉得就可以进行一些线下活动了,邀请几个在群里经常说话的,出来吃吃饭,先认识下,那么以后的活动,请这些朋友过来帮忙就方便点。

3.办活动要想更多的人来,需要主动去打电话询问。因为QQ群的公告,群邮件,群论坛,还是有很多人因为不在线的原因看不到,几次大型活动我是找了合作公司专人帮我联系;
4.找些公司合作,第一次成立大会就同桂林西川软件公司合作,帮忙联系场地,找学生来撑场面。

     后面的活动就和桂聘人才网(www.vvjob.com)合作,桂聘人才网是桂林市人气最旺的人才网。比如我们和微软公司办的活动,他们网站就帮着把活动公告发布在他们网站上,这样就有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办活动,活动后总结报告也会发布在他们网站上,起到了对俱乐部的宣传作用。各软件公司的头头都还是希望把本地的软件产业搞上去的,只要你的想法对头,更热心,他们还是愿意同你合作,帮助你的。俱乐部负责人必须要敢于去和这些一把手打交道,和他们交上朋友。

       总之,只有双方都有利益的情况,才会促进合作的成功。找别人合作前,要先要想清楚,怎么和对方谈判,别人为什么要同你合作,他们会获得哪 些好处。

       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纸的记者,最好也能有所接触,只有全方位的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俱乐部的存在。

5.关于国际交流,建会当初我就想将来能和国际上的组织做一些交流就好。这个想法不久就实现了,08年10月,经俱乐部群里的一朋友介绍,美国技术传播专业代表团(www.stc.org)来桂林访问几天,想和当地的技术团体做一些交流,于是在朋友撮合下,成功地举办了这次活动。通过和STC交流,至少让我们知道了美国有这样的一个组织,他们已经建立了几十年,应该有蛮多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个通过他们的网站就可以看得出来,俱乐部的运营不妨参考他们的做法。

6.有机会俱乐部应深入到企业,学校,社区,义务地去做一些讲座,也是扩大俱乐部影响力的方法之一。比如我们给电脑城的销售人员讲解Windows 7新特性,销售人员对windows7 比xp 具体有哪些新改进并不太清楚,这样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销售能力。

7.俱乐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的,讲座、K歌、打球、爬山和吃饭等,其作用就是增加会员之间的感情,这个我想大家都会意识到。
       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因地制宜,关键自己要多动脑子,多创新。俱乐部做好做强,贵在坚持,看到也有些俱乐部,弄个一两年,就消失了,希望这种现象少发生。以后做好了,不妨也开个公司,来支持俱乐部的发展。只有赢利,才能让俱乐部更好的发展,聘请专门的人去运营俱乐部。我们大多是在职人员,有很多的想法,都没有精力去实现。如果全职去做俱乐部的事情,我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俱乐部的负责人应该是技术和管理兼备的领导者,多给自己创造机会,多办活动,会对自己有极大的提高,几年之后,只要坚持,你会发现你获得了很多,这是一些无形的资产。培养俱乐部管理团队成员,多给他们上台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是你得力的助手。

     零零碎碎说了一通,如果以后想到什么经验,再补充吧,大家只要发扬“恰(吃)得苦,霸得蛮,耐的烦”的精神,就能把任何事情做好,包括俱乐部的运营。我就说这些了,希望上面的这些话,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谢谢!

-------------------

      相信做过.NET俱乐部或者类似的兴趣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的各位,多多少少都有关于“俱乐部的那些事儿”的苦与乐。他们三位的分享,有些经验是可以复制到其他的俱乐部当中的,也有些可能并不适合于一些城市的特殊情况。你对于他们的总结有什么看法呢?自己是否也有一些要说的呢?欢迎评论。或者联系我,说说你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