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2016-12-13 14:16  追忆似水流年  阅读(45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最开始,一看到这么功利的书名时,我是拒绝的。回想市面上现在颇多的成功学、励志学、鸡汤书籍,且不说其质量如何,千篇一律的功利性的书名就让人连一个字也不想看。但这次不一样,作者采铜是知乎里的一位知识广博的大V。怀着敬仰和好奇的心态,我第一时间购买了这本书。

这本书通过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方面,给大家提供了成为很厉害人物的方法。仔细品读的过程中,有种不忍心读完的心态。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结合书中所说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读这本书,收获颇丰。但是任何方法如果不去实践都是空谈。

1. 少做马上让自己爽的事。

现代生活的特点是: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我们接触的互联网每日都会推送成千上万的信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刷微博微信上,充斥的信息多是“性”、“矛盾事件”、“娱乐事件”等内容,我们关注的是“娱乐八卦”、“新奇好玩的段子或视频”。真正需要去静下心学些什么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变得浮躁,耐不住性子。可能让你看200字的短评很容易,可是深入的去学习一门知识的时候,总是浅尝辄止。

当然不仅仅是社交网络,我们还追求享乐,追求即刻的满足感,追求肤浅的赞许。自满和浮躁永远都不可能使人沉下心去做自己的事业。

这里作者提到的多做 “长半衰期的事”是指这件事对你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且可以不断累积,如学习技能、深刻的讲座及对话、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等; 而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是指某件事短时间内让你爽,过不了几天就完全遗忘,例如漫无目的的刷社交软件,玩游戏,经常看视觉震撼的商业电影等。

有人会说我忙碌了一天休息下看看无脑电影怎么了?当然时间是自己安排的,休息和工作适当结合,一切都不是绝对的。

2. 不做“差不多先生”

过去我总喜欢说的一句话“差不多就行了”,我不得不先深深谴责下自己蜻蜓点水的工作态度。如我一般的人应该很多,我们在工作中只求大体完成任务,得过且过。此外,很多人在受到他人“肤浅的赞许”后就沾沾自喜。醒醒好吗?人家只是说说客套话。自满和“差不多”的心态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呢。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追求极致,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停步不前。我的导师曾教导我“做科研写论文,做读书报告岂能随便糊弄,你要把自己当做雕塑家,把他们当做你的作品,细心雕琢打磨”。

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凡事都要完美,我们的目标是找一件真正重要的值得的事做到极致,从而使它成为自己事业上的闪光点。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各有自己独门武功,潜心修炼最终成为真正的武林高手,倘若如慕容复、赵敏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那也做不成一个很厉害的人。如果你又想学吉他(耍帅),又想学心理学(很帅很有意思的样子),又想塑造形体,还想在自己专业上有所突破,那么将一事无成。

如何做呢?设立高目标,逐步挑战自己。首先离开舒适圈,舒舒服服的躺床上看一天教材,不可能学的进任何东西。然后想想自己同专业的清华北大,甚至国外名校的同专业学生在干什么。或许你拿着卫生部编的落后的第七版《内科学》的时候,名校的学生可能正在研读《西式内科学》了。你觉得自己内科学考得年级第一非常牛逼的话,真的牛人可能已经在接触科研工作了。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点,所以我自己觉得平台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更高的平台,哪怕自己平平淡淡,但是还是会接触到更多的机会。

其次给自己的学习不断增加难度。主动寻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测试。就本专业,可以尝试在丁香园参与病例讨论,尝试写一篇综述,尝试回答自测题之类。

3. 现在就做,不要拖延

说我本人曾经的心理变化吧:

“要上临床了,好!我要制定计划,把心脏病学好好看一遍,做笔记,适时复习,然后就可以上临床了。”

“4000多页!!好吧第一章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好像和临床没什么关系嘛。。先硬着头皮看吧”

“好难。。第一章不看了。。直接看第二章吧。。”

“算了直接跳心力衰竭章节开始看吧”

“记不住。。好烦。。。”

再次体现我浮躁的心态=。= 

记得以前看过关于强迫症的书,提到强迫症多数是完美主义者。我在学习时,心里的心态也如此,按部就班的从第一章开始,完全都要学下来。然而这样做的缺点是:①前几章相关性较差的章节消磨了我深入学习的意志;②即便完全看完学完,需要使用时候,难以及时调出需要的知识。而这本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

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快”,形势总是在改变,完美的计划,完美的实施极难实现(当然不乏一些学神。。)。就我个人的收获时,在临床的实践中去学习。今天接触一个心衰的病人,发现很多疑问,那么带着疑问去学更加有效(下一节讲)。

本节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关于“多线工作的可行性”。你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但你绝对做不到一边做数学题一边听英语。我归纳为“因为一边吃饭、一边洗脚、一边吃薯片属于无脑操作。。。”有人企图多线工作,一般是低效率的。但是作者给出一些类似多线工作,提高效率的方法:

①先完成任务的骨架,这部分需要思考。例如我做心力衰竭的PPT的第一步不是找漂亮模板,而是快速设计PPT的框架结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至于选模板,选美丽的图片这类无脑操作,你啥时候心累啥时候没效率时候不能做吗?

②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③对不同认知类型工作分层处理。

4. 学会提问

非主动性学习模式就是我上面学心脏病学干的事。这样的学习模式,当你需要调用知识的时候,往往是困难的(你真当自己大脑是硬盘么。。)传统学习方式学到的只不过是死知识。研究发现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测试练习、分散练习、交错练习等(自行谷歌);效率较低的学习方法有:概况、重复阅读、标记重点等。运用书中的知识,把他当做技能去操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作者提出三种操练方法:

①写作式操练:比如我现在在干的这个事——写读后感。。。并且得到反馈,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再例如本专业,读了多篇综述和最新的研究后,尝试写一篇临床综述,并尝试投稿。

②游戏式操练:如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就是构建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假想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境中的变化。

好吧,例如本人YY有个心衰病人,我该怎么办?

③设计式操练: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套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知识往往可以相互关联。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在所学知识之间创造关联。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布罗迪把纺织学的染料知识和医学相结合,设想给某些化合物染色,通过颜色深浅明确该化合物在血液的含量。这种联想创造的例子在医学界真是不胜枚举,比如心电图、X光等等。这里提到在有深度的基础上要有知识的广度。在日常时间的分配中,8分予以主业的工作学习,2分予以兴趣爱好等扩展学习。

这本书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根据自己的需要,先选择性的看了2/3的内容。然而这本书高度密集的方法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的。1/3本九阳神功,张三丰和郭襄平地建起了武当派和峨眉派。书中的方法论哪怕贯彻实施一部分,或者循序渐进的学习及运用,那~~



文/胃之制裁(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ade554f358d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