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到创造:为何创造那么难?
2016-11-14 21:52 追忆似水流年 阅读(328) 评论(0) 编辑 收藏 举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获取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地方便和简单,每天都有无数人在网站上分享他们的知识,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免费发布它们的课程资源。只要你愿意学习并且善用工具,足不出户便几乎可以自学所有的东西。
但是,为什么拥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创造者和好的作品却依然那么少呢?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要找出提高创造力的办法。我发现把知识转化成创造力至少需要三个阶段:
- 学习知识;
- 消化知识,把转化为技能或者思想;
- 利用消化的东西去创造。
每个阶段都困难重重,而且越往后阻碍就越多,大部分人出于懒惰都会在半路停下来,只有少数人会一直前行并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学习
想要打造家具,必须先学习切割木料;想要创造一个移动应用,必须先学习编程。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创造的最基本前提。学习的途径各种各样,我们去学校听老师讲课,在网上看视频教程,碰到问题就去图书馆或网上搜索资料。一开始的时候,学习往往显得很枯燥,你必须要搞懂许多之前没有听说过的概念和术语,试着用该领域的方式去思考。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复习,然后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本书可能很厚,但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少得可怜。我们要看十本书甚至更多才可以学习到相当于一本书的知识,其它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从未看到过一样。可能是因为人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学习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相比总是少得可怜,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研究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有各种教育方法的尝试。现在这个问题好像仍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想要学习更多知识还是要尽可能地延长学习时间。
很多人会在这一个阶段苦苦挣扎,有的没有学习动力,有的学习能力不够强,这和教育方式以及每个人的资质都有很大关系。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会熬过这个阶段,学会想要学会的知识。
转化
以前去参加讲座,在提问环节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者:他不会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是先引经据典表达一通,标准句式为「XX(某名人) 说过……」 或者 「《XXX》(某经典图书)里面提到过……」,让在场的观众和嘉宾都很头痛。这样的人一直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们的知识储备确实让人佩服,但那些知识又并不属于他,拥有那么多知识非但没有让他们变得更好,还比普通人更加迂腐和无趣。正是这样的人让我意识到读书多不总是一件好事。
如果一个人的肠胃不太好,食物的营养就难以充分吸收,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增强肠胃的消化能力,而不是吃更多营养丰富的食物。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你读了很多书都没有能把书中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当中,那么就应该在思考和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而不是读更多的书。很多人就是一味往自己的大脑里塞各种知识而不愿意停下来消化,结果就变成一个精神上的「消化不良症」患者。
可惜的是,肠胃的消化不良很容易察觉,精神上的消化不良却难以自知,因为自己可以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其他人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坏事。在这个可以接触到无限信息的时代,这样的人可能会永远只满足于用知识填满自己,变成一个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知道分子」除了爱卖弄知识外,大体上也是个很有用的人,是周围朋友的「生活小助手」,只可惜没办法成为创造者。
真正聪明的人都不会甘于做一个「知道分子」,他们在学习到知识以后更注重如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技能,而不只是肤浅地去理解或者拿去卖弄。他们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可能并不是那么丰富,但他们会尽量榨干他们读过的每一本书中的营养。他们和「知道分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更乐于享受闲暇,而不总是马不停蹄地给自己塞各种知识。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闲暇的时候才可以思考,才有可能把别人的观点和知识融入到自己心中。
如果把思想比作河流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思想就是主干河流,其他人的思想再伟大也只是一条支流。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其它支流到主干,使主干在保持自己方向的同时越来越强大,而不是让支流把主干河流冲断或者拐到其它方向。把知识转化成思想和技能的效率也很低,可能比学习知识的效率还要低,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值得庆幸的是,一旦转化成功你获得的就不只是知识,还有它们升华而成的思想和品味。
创造
有了知识、思想、品味和技能之后好像理所当然就可以创造出好的作品,而事实上它们只是前提条件,和好的作品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就是「创造」本身。很多东西并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地传达,所以你不可能从书本、视频和别人的经验那里习得关于创造的一切,你必须亲自去创造才能真正了解创造的本质。那些你的眼睛和大脑没有学习到的东西,你的身体会在创造过程中习得,并且了解得更深刻。
吊诡的是,那些努力学习知识并成功转化成自身思想和技能的人,反而不再愿意去创造。他们更乐意去判断和批评。这些人都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有思想和品味,分析事物观点独到且往往一针见血。光凭这些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赞赏,过上不错的生活。这种生活很有吸引力,因为创造总是要比空谈辛苦。这种聪明还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有一种超常的洞察力,可以在一开始就看到事情的结果,进而失去了创造的动力:既然已经知道结果如何,再去做有什么意思呢?他们不知道真正完成一件作品和空想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很多时候这些聪明人反而不如比他们笨拙的人有创造力。那些笨拙的人品味和能力都没有那么优秀,但是他们更愿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创造,最后的作品虽然不够好,却比那些空想强太多了。
就比如当下非常火的科技自媒体,对各种科技界评头论足,说阿里你为何不这样,腾讯你那样是不对的,云云,觉得自己有超人的洞察力,但是除了写几篇文章还能创造什么对人民比较有价值的东西么?
创造的另外一个强大的敌人是「完美主义」,聪明人更容易被它打败。聪明人一般品味都不错,而且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已经看到过很多前人创造的伟大作品,在还不知道创造的艰辛之前,他很容易就会下意识地把那些伟大作品当做自己的努力标准:以后要做出比那些更好的东西,至少要差不多。当他真正开始着手创造,就会发现原来创造是那么困难,自己是那么笨拙,可能拼命努力也无法做出以前认为自己应该做出的作品。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非常巨大,他可能会非常沮丧,甚至会就此放弃创造的念头,转去做一个评论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发自内心真正体会到那些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
所以,无论你多么聪明和有天赋,也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你的品味越好,创造出的东西和你理想中的完美之间的鸿沟就越巨大。在认清这个事实之后,你要做的并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从心里接受这一切,然后踏踏实实地去下之前嗤之以鼻的笨功夫。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能不断变得更好,向你理想中的样子不断迈进。尽管可能永远都不会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但你清楚知道每一次的创造都比上一次更趋于完美,这样的你才有资格被称作创造者。
总结
把书本、视频等上面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很难,转化率很低;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和技能也很难,转化率更低;有了思想和技能之后还要可以持之以恒、容忍不完美并且耐得住寂寞,聪明人往往不愿意为难自己。经过这样的层层筛选,最后能成为创造者的人很少。更为残酷的是,在这些创造者当中也未必可以诞生出真正好的作品,天分和运气都是无法强求的东西(人类还真是可怜)。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e Few of us Still Willing to get Our Hands Dirty. 未来属于我们当中那些仍然愿意弄脏自己双手的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