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学 大学何为?
[摘录]一位父亲写给上大学女儿的信——《殿堂》(代前言)
国内有一种说法:研究生遍地走,本科生多如狗。显然,是大学扩招造成了现如今如此尴尬的局面,上世纪那种本科毕业就可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工作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扩招也确实使更多的公民能够接受大学的高等教育。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并不与我们相干。与我们有直接关系的就是那所大学,那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学几年。不管是初上大学还是大学已经毕业,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学什么?总结起来就是标题。我也不例外,这个问题困扰许久,好在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长辈家里读到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不仅仅含有父亲对女儿的爱,还有大多数学子曾经困惑的一些解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此文章,希望能于诸位看官有所启迪。
茹娟: 吾女可好!
冬至悄然而到,寒冷就真的来了。你在半山腰上,三面来风,当注意保暖。须知,你的无恙是家人的至盼。切记!
不觉间,你跨入大学的校门,已近半年了。当初的兴奋也好,惆怅也罢;或说是憧憬也好,失落也罢,都应该尘埃落定,归于一种新的状态,并逐渐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其核心是由完全的应试心理转变到全面的素质培养上。
你在上封信中,曾为应该在大学中获得什么而困惑。我想,这不仅是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或者说是无数国人的困惑。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大学是做什么的?按照一般的理解,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说得更彻底一点,是获得智慧的殿堂。那么, 什么是智慧呢?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智慧是向善的美德。那么,什么是善呢?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善是在正义感基础上的科学精神。因此,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大学教育不但要传播知识,更要处理好知识和人文的关系。如果把大学变成一个“纯粹的知识混合体”,那么,就只有真,而没有善和美了。托尔斯泰曾讲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
实际上,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还是孔夫子都认为,大学教育的基本方面是培养人,培养人的个性,培养做人的原则。牛津、剑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深受英国文化传统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始终认为“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问更重要。”无论是中世纪,还是在近现代,他们始终坚信大学的根本目标是造就有教养的人而不是有学问的人。在他们看来,大学使人产生责任感,大学精神使人严谨、求实,大学的人文关怀使人看到人的价值和对他人、对生命的尊重。也就是说,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更应该造就真人。这,才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
怎样才能经过大学的生活成为一个真人,或者是有“教养”的人呢?按照中国一位教育家的说法,主要在于两条,一是独立之人格,二是自由之思想。
所谓独立之人格,就是要有追求正义的勇气,坚持公理的诉求,不为权贵折腰,不为金钱所累,保持做人的清醒和尊严。这是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根本。人不怕贫困和低贱,贫困和低贱可以因人的奋斗而不再。人所可怕的是自尊的缺失和精神的沉沦,如此,再富裕的生活也无异于行尸走肉。
所谓自由的思想,就是对一切既有的观念、风尚和定律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不崇尚权威,不相信至上,不为成规所锢,勇于去置疑“绝对真理”,敢于去证伪“既定规律”,而且对自己已形成的思维方式也不墨守成规。
作为西方启蒙运动产物的欧美大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竞争、创造的特性,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就如席勒的那句名言:能“用敏捷的思想之光探求遥远的星辰……”,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还应当具有两个基本的品质。
一是要有执着的追求。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他的一切活动, 都有目的性,不管这种目的性是显意识的,潜意识的,无意识的,都是有所指向的。这种目的性换句话说,就是所谓追求。有了追求,行为才有所依循,精神才得到彰显,人生才放出光彩。人来到世上,只有一次,一次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不为此追求点什么,生命就了无生趣,活着也就索然无味。当然,这种追求还应当是崇高的、宏大的、有益的,更多的表现为精神的张扬和意志的迸发。
二是要有超然的性情。人活在世上,面对纷繁的世事、险恶的环境、不测的未来,会有许多烦恼、挫折和苦痛。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具有超然的性情,不为一时的挫折而走进死胡同,也不为暂时的成功而觉得世界尽在手中。对功名淡然处之,对恶运从容度之。注重现在,着眼未来,以超脱一切的姿态去迎接一切到来的、要来的挑战。
最后,作为一个女孩,你还得有羞耻心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能够特立独行,就得保持一份矜持和一种内敛。尤其是女孩,更应做细致的体察、入微的判断,不为外表所迷惑,具有心静如水的定力。说了这么多,作为父亲,无非是为了使你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不辜负自己的人。
父字
2005年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