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与意志力

动力与意志力

如果想持久改变,动力并不是可靠的策略。

动力和意志力的关系

意志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
意志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
说明:X 轴是动力,Y 轴是意志力消耗量。当动力处于峰值时(右下角),意志力消耗量为 0 或可忽略不计。这是因为你无须强迫自己做你本来就愿意做的事。可是当动力降为 0 时,强烈的内心抵触意味着意志力消耗量会变得很高(左上角,意志力消耗量为 100,动力为 0)。

所以,当你做事缺乏动力时,意志力的消耗量就会猛涨。意志力消耗量较高时,你会难以长期维持一个行为并将其培养成习惯。

“激发动力”策略的诸多问题

(“激发动力”作为策略是养成习惯或者做事的伪命题)

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重复,但以“激发动力”为策略的行为,其次数是有限的,比如你能偶尔能激发出动力来锻炼身体或写 2000 字,可是下一次就未必了。

所以,动力是一种能带来诸多好处的重要感觉,但是当它出现时,请把它看作一个额外的奖励,一件美好的事物。(但不要将其作主要策略

动力并不可靠

动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类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

很多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抑郁、化学物质紊乱、荷尔蒙、健康、外界刺激、信仰甚至猫的呕吐物。

如果选择“激发动力”策略,你不仅要有动力做一件事,还必须动力十足才行。因此,想要激发出锻炼的动力,你想锻炼的意愿必须比想吃薯条和看电视的意愿更强烈才行(但往往真诚的真实想法是刚好与之相违背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尝试很多次才可能成功一次。

但对于我们有益的事情(尽管理性上知道),选择其并付出行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不会每次都愿意激发动力

动力是很难(有时几乎不可能)按需培养的。只要看看你自己的经历就能证实这一点。当你累了,生病了,头疼,感觉“不在状态”或只想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时,激发动力容易吗?
如果你认为人类能仅仅根据利益改变内心的欲望,那么你就太不了解人类的感受有多强大、影响有多大了。我们很难靠想法来改变感受。 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我们才能依靠动力成功。可到该行动的时候,局面似乎远没有那么有利,我们就会决定“明天再做吧”。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次,你不愿为了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意思是(别嫌我唠叨)你根本不想让自己想让自己想锻炼。(没错,连续用了三个“想”!)这是为了帮你体会到如果选择以动力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你会有多难采取实施行动。你必须让自己想做一件事而不是直接做这件事 ,可有的时候,你积聚动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有动力激发动力而已。
这个过程和这句话一样怪异。如果你不愿意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又是你做事的策略,那么战斗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输了,你的习惯也会早早流产。

有人习惯性地认为动力是行动的唯一基础

有些心理自助书籍的作者把“激发动力”塑造成促进行动、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而很少会有人提出质疑,因为这是标准程序。
然而,坚信必须有动力才能行动是一种毁灭性的习惯。如果只是“我想激发动力”,那它就不成问题;可是如果不激发动力就什么都做不了,那它就是个问题。
它是坠入“懒惰旋涡”的完美路线。懒惰会让你感到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总是在什么都不想干的同时奉行动力法则,那你就会一直懒下去,没有出路。
“动力高于行动”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可没有谁规定你的感受和行为必须永远匹配。它创造了一种让你处处受限、时刻受挫的生活方式。

“热情递减法则”是动力让我们失败的原因

“热情递减法则”不是一条真正的法则,因为它比对应的经济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更好理解。这条经济法则认为,吃第五块比萨时的愉悦感会略低于吃第四块时的,吃第四块时的又略低于吃第三块时的。我们在进行重复行为时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习惯养成与动力激励的矛盾,假设我们依靠动力坚持了一定量的时间,这将会使习惯逐渐养成,但当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后(人进行习惯行为时,不会参杂情绪,越是惯性行为,越会对其缺乏情绪变化),你将变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热情,这将导致最开始可以很兴奋的做事的劲头逐渐消失,你开始怀疑有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它又会成为强大的敌人。

有热情是好事,但我们应该把这种思维模式看作一种额外奖励,而不是实施行动的信号。最好因为选择做一件事而做一件事,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成效不会在之后出现剧烈波动。说句似乎有违常理的话:在一段时间过后出现热情不足的情况其实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更稳定和自动的基底神经节正在慢慢夺取控制权。

为什么意志力能打败动力?

微习惯的意志力策略能帮助人们提升动力。再重申一遍,动力是好东西,只是不可靠而已。(但是如果这个好东西已经被塑造成了真理的敌人,在到处招摇撞骗。那...)

借助意志力,动力会变得更加可靠;而且如果先采取行动,动力就会被迅速地激发。

意志力很可靠

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极其可靠。如果你能强迫自己做到某件事,无论是什么事,这种成功都会体现意志力的可靠性,当然,前提是你能强迫自己成功做到。恰好,意志力还有两个让它更可靠的优点。

意志力可以被强化

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

动力偶尔才会产生效果,所以很难评估,对动力策略的长远结果做一番审视,你可能会发现它并不是每次都会奏效。动力也不会轻易改善,因为如果你的狗病死了,你会情绪崩溃,或者你累了或者情绪很差时也会不想锻炼。
与此相反的是,你却能提高克服可能来自感情创伤、缺乏自信、情绪糟糕或者精力不足的抵触情绪,进而采取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意志力。

意志力策略可以通过计划执行

如果你依赖动力,严格执行时间计划是很困难的。谁知道你到该写作时究竟有没有动力呢?动力无法预测,所以不适合制订计划。

相反,如果运用意志力,你可以给某项活动安排一个时间表。不管到时候有没有足够动力,你都可以顺利完成,这样就容易坚持下去,既有利于习惯养成,也有利于时间安排。一个在能写作的时候才写作、非要等到出现奇迹时才起身锻炼的笼统计划是无法帮你养成习惯的,你必须给任务制定时间表,然后实施行动。这就要求你拥有意志力。

还是那个核心问题——我们该怎样运用意志力来保证长久的成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总结一些关于意志力的科学知识,再从中找到答案。

意志力的工作原理

意志力具有“自我损耗”的性质。(参考《意志力》)

做决定也会消耗意志力

一项自控力研究发现:在同一天里做过艰难决定的人在后来面对诱惑时屈服的可能性更高,这体现了自控力的下降。重大决定和意志力似乎需要消耗同样的能量。
我们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把自控力的储备量最大化,这样才能在改变自己时起作用。

一项重要的意志力元分析

2010 年,研究人员针对 87 项自我损耗研究进行了一次元分析(自我损耗本质上和意志力损耗或自控力损耗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我会交替使用这些术语)。这项元分析发现了引起自我损耗的 5 个最重要的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总结

● 我们是用动力或意志力开启新的(非习惯性)行为的。

● 动力不可靠,所以不能充当建立习惯的策略。

● 意志力可靠,但前提是你没有把它耗尽。

● 引起意志力损耗的 5 大主要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posted @ 2022-09-19 11:07  Leeyoa  阅读(19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