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权威指南》第二章:IEEE 以太网标准

本文直接转载自图灵社区:第 2 章 IEEE 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标准由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制定。IEEE 总部设在纽约,在全球 160 多个国家拥有 425 000 多名会员。作为全球最大的专业组织之一,IEEE 每年组织多场学术会议,出版 150 多种学报、期刊和杂志。IEEE 也为多个行业制定标准,其中包括通信行业、信息技术行业、纳米技术行业以及电力产品和服务业。

IEEE 标准协会(IEEE-SA)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只是其开发的 1400 多种标准和项目的一部分。IEEE-SA 成员均为来自 IEEE 工程师社区的志愿者,不隶属任何政府。不过,各国的标准组织(如美国的 ANSI、德国的 DIN)和国际标准组织(如 ISO、IEC)都认可 IEEE 标准。

工业界、政府和其他领域的工程师参与 IEEE 标准的制定,他们自愿贡献时间,在 IEEE-SA 的框架下合作推动标准的产生。为了开发一组参与者愿意公开、供应商都可以使用和交互操作的规范,工程师需要对技术问题达成共识。IEEE 标准确保供应商可以构建相互协作的设备,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市场,制造商和消费者也可以从中受益。

2.1 以太网标准的进化史

1980 年,DEC-Intel-Xerox 联盟发布了首个 10 Mbit/s 以太网标准。这个标准以三家公司名称的首字母命名,叫作 DIX 以太网标准。这个定名为“以太网,一个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的标准,包含了以太网操作的规范和基于粗同轴电缆的单个介质系统的规范。和大部分标准一样,DIX 标准也经历了多次修订,包括技术改革、改进和纠错。最后一版 DIX 标准是 DIX V2.0,于 1982 年 11 月发布。

差不多在 DIX 标准发布的同时,IEEE 已经开始致力于制定开放的网络标准。因此,最初的以太网技术——基于粗同轴电缆的共享通信信道——最终经历了两次标准化:一次是 DIX 联盟对其标准化,另一次是 IEEE 对其标准化。

目前,IEEE 802 LAN/MAN 标准委员会(LMSC)负责维护 IEEE 标准。2012 IEEE 802 LMSC 总览和指南如下所述。

1980 年 2 月,IEEE 召开第一次会议,即“局域网标准会议”,项目代号 802。(IEEE 按数字递增的方式为各标准化项目编号。)最初,这只是一个速率范围在 1~20 Mbit/s 的 LAN 标准。随后,这个标准被分为三部分:介质或物理层(PHY)标准、介质访问控制(MAC)标准,以及高层接口(HILI)标准。最早的访问方法和以太网的访问方法类似,使用了一个被动的总线拓扑。

IEEE 802.3 委员会采用了 DIX 标准描述的网络系统作为 IEEE 标准的基础。IEEE 的以太网技术标准“IEEE 802.3 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于 1985 年首次发表。尽管施乐公司已经放弃了对以太网的商标所有权,IEEE 委员会仍没有一开始就将“以太网”一词写入标准名称中。这是因为开放标准委员会对商业名称很敏感,采用商业名称可能暗示着对某个公司的支持。于是,IEEE 将这项技术称为 802.3 CSMA/CD,或者简称为 802.3。然而,现在的标准名称已不再采用 CDMA/CD,而是称作“IEEE 以太网标准”。

IEEE 802.3 标准如今已是官方以太网标准。你可能听说过不同组织、供应商联盟定义的其他以太网“标准”,也可能听到有人将其他技术(如 802.11 无线 LAN 技术)列为“以太网”技术,不过如果这些标准、技术不是 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那么它们就不是官方认可的以太网。但这并非意味着这些技术无法使用,只是它们是面向指定供应商的,不能被多个供应商使用。也许它们是一种小众技术,缺乏广泛意义上的价值,没有必要加入到标准中。

写作本书时,最新版本的 IEEE 标准名称是:“IEEE 以太网标准”,IEEE Std 802.3-2012(IEEE Std 802.3-2008 修订版)。2012 年的标准一共有 3747 页,IEEE 提供免费下载

以太网标准摘要如下所述。

以太网局域网操作定义了如何通过介质访问控制(MAC)规范和管理信息库(MIB)选择速度在 1 Mbit/s~100 Gbit/s 的操作。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MAC 协议定义了共享介质(半双工)操作和全双工操作。特定速度介质无关接口(MII)通过高速物理层元件(PHY)实现在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上的操作。多段的共享访问网络系统注意事项描述了可加速到 1000 Mbit/s 的中继器的使用。所有的速度都支持局域网(LAN)。规定的其他功能还包括接入网络的各种 PHY 类型,适用于城域网应用程序的 PHY 和对指定双绞线 PHY 类型供应能源。

2.2 以太网介质标准

最早的 IEEE 802.3 标准面向粗同轴电缆以太网,之后,受到 3Com 公司所推广的技术的启发,新一代的以太网介质采用细同轴电缆。随后 IEEE 802.3 委员会对“细以太网”技术(也称为“廉价网”)进行了标准化,并为其定义了速记标识符 10BASE2,本章随后将对此进行说明。

随后的多年,各种新介质的以太网源源不断地出现:首先是 10 Mbit/s 系统采用的非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系统,随后是 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系统采用的几种双绞线和光纤介质系统,再之后是 1 Gbit/s 、10 Gbit/s 以及最近刚刚出现的 40 Gbit/s 、100 Gbit/s 以太网介质系统。最初,介质系统被认为是对 IEEE 以太网标准的补充。

2.2.1 IEEE补充标准

当 IEEE 需要对以太网标准进行调整,为其增加新介质系统和其他特性时,IEEE 会制定新标准作为补充标准。补充标准可能是在 IEEE-speak 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新章节或条款,也可能是对现有标准的部分条款进行修订。补充标准首先要在各种 IEEE 会议上接受工程专家的评估,之后还要经过一个投票程序,投票通过后才能正式写入标准。

IEEE 在创建补充标准时会为它们分配字母代号。补充标准完成标准化流程后会成为基本标准的一部分,而不再作为单个补充文件发布。但是,我们有时仍会看到用补充文件首次被标准化时分配的字母代号描述的以太网设备,如 IEEE 802.3u 用来指代快速以太网。表 2-1 列举了一些补充内容。

表2-1:IEEE 802.3补充标准示例

补充 描述
802.3a-1988 10BASE2 细以太网
802.3c-1985 10 Mbit/s 中继器规范
802.3d-1987 FOIRL 10 Mbit/s 光纤链路
802.3i-1990 10BASE-T 双绞线
802.3j-1993 10BASE-F 光纤电缆
802.3u-1995 100BASE-T 快速以太网和自动协商
802.3x-1997 全双工标准
802.3z-1998 1000BASE-X 千兆以太网
802.3ab-1999 1000BASE-T 双绞线千兆以太网
802.3ac-1998 支持 VLAN 标识,扩展到 1522 字节的千兆以太网
802.3ad-2000 平行链路的链路聚合
802.3ae-2002 10 Gbit/s 以太网
802.3af-2003 以太网供电 (“通过 MDI 的 DTE 供电”)
802.3ak-2004 10GBASE-CX4 基于短程同轴电缆的 10 千兆以太网
802.3an-2006 10GBASE-T 基于双绞线的 10 千兆以太网
802.3as-2006 支持所有标识,尺寸扩展位 2000 字节的帧
802.3aq-2007 10GBASE-LRM 基于远程光纤电缆的 10 千兆以太网
802.3az-2010 节能以太网
802.3ba-2010 40 Gbit/s 以太网和 100 Gbit/s 以太网

表中标出了各个补充标准正式写入标准的年份。表格按字母顺序进行排序,但年份并非顺序递增。这是因为标准化过程的速度各不相同,例如 802.3ac 补充内容完成标准化的时间早于 802.3ab。802.3 补充内容的有关信息和工作组可以在以太网工作组网站上找到(http://www.ieee802.org/3/)。

2.2.2 草案标准

如果你用过以太网,那么可能会发现有时在标准还处于草案阶段以及补充标准还没有完成标准化的时候,市面上就已经出现了相关的以太网设备了。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计算机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创新,通常快于步调缓慢、谨慎的标准制定和发布过程。

供应商非常热衷于生产和销售新产品,但是消费者需要确保新产品与自己的网络系统兼容。针对这个问题,消费者可以向供应商索取关于产品兼容性的全部信息,以防产品不兼容。

供应商提前将草案的内容做成产品未必是坏事。有时补充标准的草案实质上是完整的,只是需要经过多个标准委员会的投票,而这将耗时数月。当消费者购买该类产品时,需要查询产品对应的草案是否完整,评审过程是否顺畅,是否还会有大改动。否则,消费者可能会买到一个和标准设备不兼容的产品。

一个解决办法是向供应商索取一份保证升级产品到最终标准的保证书。注意,IEEE 禁止供应商声称或宣传其产品符合未经批准的草案。

2.2.3 DIX标准和IEEE标准的区别

在基于最初的 DIX 标准制定 802.3 标准时,IEEE 对 DIX 标准作了一些规范上的调整。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两个组织的目标不同。DIX 以太网的标准规范由三家公司共同制定,用来描述以太网系统,而且只用来描述以太网系统。当 DIX 联盟制定首个以太网标准时,世界上还没有开放的 LAN 市场,也没有其他适用于多供应商的 LAN 标准。创建基于开放标准的全球系统的征程刚刚起步。

与 DIX 不同,IEEE 希望制定一个整合现有各种国际 LAN 标准的标准。因此,IEEE 对 DIX 标准作了技术修订,希望通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合作实现网络技术全球标准化。此外,IEEE 的规范向后兼容,且早期的以太网系统是基于最初的 DIX 规范而搭建的。这只是一些历史趣谈,1985 年之后生产的以太网设备都采用 IEEE 802.3 标准。

2.3 IEEE标准组织

IEEE 标准按照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进行组织。1978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这个模型。ISO 的总部在瑞士日内瓦,职责是为重要技术项目制定开放的、独立于供应商的标准和规范。

为了给网络标准化工作提供通用的组织框架(同时用一些缩写词把大家搞晕),ISO 制定了 OSI 参考模型。下面是对网络模型主题和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简介。

2.3.1 OSI 7层结构

OSI 参考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中的网络软硬件组织结构的工具。OSI 模型提供了一种将指定网络行为的任务任意分离成多个单独块的方法。分离后,这些块将分别被标准化。务必明确,OSI 是描述网络功能的模型,不是网络设计架构,也不是网络设计蓝图。

OSI 参考模型描述了网络功能的 7 层结构,见图 2-1。底层标准描述 LAN 系统如何进行比特流传输。高层标准面向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数据是如何呈现给用户的。和以太网相关的是最底下的两层,即第 1 层和第 2 层。

图 2-1:OSI 7 层模型

简言之,OSI 参考模型包括以下 7 层模型(由下至上)。

  • 物理层(第 1 层)

含连接到物理层介质的数据传输电路的电气、机械和功能控制标准。

  • 数据链路层(第 2 层)

构建同一网络系统中基站间的通信。本层收发帧,识别链路地址。描述帧格式和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以太网标准也在这一层。

  • 网络层(第 3 层)

互联网由若干个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组成,本层用于构建互联网内基站间的通信。本层为不同网络中的计算机交换数据构建高级的函数和程序,并且独立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络层标准描述了以太网帧数据字段携带的部分高层网络协议。OSI 模型中的网络层和更高层的协议都独立于以太网标准。

  • 传输层(第 4 层)

位于高层网络软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错误恢复机制和流控制。

  • 会话层(第 5 层)

为运行在不同计算机上的协作软件构建可靠的通信机制。

  • 表示层(第 6 层)

为应用程序提供数据表示机制。

  • 应用层(第 7 层)

为终端用户的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网络浏览器等)提供机制。

2.3.2 OSI模型中的IEEE子层

以太网标准与 OSI 模型的第 1 层(物理层)和第 2 层(数据链路层)相关,所以有人将以太网标准称为链路层标准。为了更好地组织以太网开发规范的细节,IEEE 定义了匹配 OSI 模型第 1 层和第 2 层的额外子层,这意味着 IEEE 标准包含一些比 OSI 模型更详细的分层。

乍一看,这些子层并不属于 OSI 参考模型,但其实 OSI 模型没有定义网络标准的结构,也没有定义网络产品的设计。实际上,OSI 模型只是一个组织和说明工具,子层可以用来解释标准中复杂的部分。

图 2-2 描述了 OSI 参考模型的第 1 层和第 2 层,并展示了 IEEE 特定的子层是如何组织的。除了增加主要子层外,IEEE 还定义了 MAC 功能子层、新物理信号标准等。OSI 数据链路层(第 2 层)包括 IEEE 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这些子层适用于各种样式、各种速度的以太网。LLC 层是 IEEE 定义的机制,其作用是识别以太网帧携带的数据。MAC 层定义了用来随机访问以太网系统的协议。第 3 章将介绍 LLC 子层和 MAC 子层。

图 2-2:主要的 IEEE 子层

OSI 物理层(第 1 层)包括标准化以太网介质速度的 IEEE 子层。这些子层用来协助组织以太网规范,这些以太网规范针对使具体的以太网介质行之有效所必须实现的功能。

理解这些子层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标准的应用范围。例如,IEEE 标准的 MAC 部分在底层介质规范之“上”。也就是说,MAC 标准与各种物理层介质规范在功能上是独立的,即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物理介质,MAC 子层都不会变化。

IEEE LLC 标准独立于 802.3 以太网 LAN 标准,且不会因所采用的 LAN 系统而变化。LLC 控制领域不止面向以太网,还面向各种 LAN 系统,这也是 LLC 子层不属于 IEEE 802.3 系统规范的原因。

在 LLC 子层之下的各个 IEEE 子层都是面向特定 LAN 技术的,本书所讨论的情况是面向以太网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图 2-2 中将特定于以太网的部分加了阴影,而 LLC 子层没有阴影。

在 MAC 子层之下是 OSI 参考模型的物理层标准。物理层标准与使用的以太网介质有关,也与我们描述的是 10 Mbit/s 以太网、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1000 Mbit/s 以太网、10 Gbit/s 以太网、40 Gbit/s 以太网,还是 100 Gbit/s 以太网有关。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详细描述这些子层。

2.4 合规级别

在制定技术标准时,IEEE 仅规定了系统正常工作所必需的条目。因此,所有的以太网接口都必须完全符合 MAC 协议规范,否则,整个网络将不能正常工作。

同时,为了不限制市场,IEEE 对以太网接口的样式、连接器数目进行了标准化。IEEE 力图在不限制市场竞争性、创新性的前提下,充分制定工程规范,确保系统可靠地工作,并能实现交互操作。IEEE 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有时,供应商会研发出 IEEE 标准中没有定义的设备,这些设备也不符合标准中的介质规范。有些设备可能会正常工作,但是因为这些设备没有遵循统一标准,因此在与其他供应商的设备协作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标准合规的意义
你对合规的关注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和你周围的环境。换一种说法——因地制宜。你应当结合自己的环境,判断设备和介质系统互操作的重要程度。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不好。毕竟,双绞线以太网介质系统诞生自供应商的创新,后来才被写入 IEEE 标准。不过,如果你的目标是在多供应商设备和网络负荷的情况下使系统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最大化,那么你需要使用合规的设备。

以上问题到底有多重要,一个评判方法是评估网络系统的范围和类型。如果仅仅是连接几台家用电脑的以太网,那么任何可以保证连接顺畅的设备都可以,而且越便宜越好。即使个别设备不符合官方标准,你也不会太在意。在这个例子中,你搭建的是一个小型网络系统,而且可能并不打算把它改造得很大。网络范围较小时,你就不必在意多供应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不过,如果你是一个校园网络系统的管理者,其他用户需要使用你提供的网络完成工作,这时网络范围大了,情况就不一样了。校园和企业的网络用户总是在增长,因此你的首要任务是扩大网络以满足需求。此外,各种网络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多供应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和设备是否合规变得非常重要。

2.5 IEEE介质系统标识符

IEEE 使用缩写标识符识别多种以太网介质系统。标识符分为三部分,分别表示速度、信号类型和物理介质信息。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介质系统和对应的标识符。这些系统都是网络开发者或网络用户常遇到的。除这些系统外,还有一些像背板以太网系统这样的为特定环境设计的系统,此处没有列出。

2.5.1 10 Mbit/s介质系统

早期的以太网介质系统中,标识符中的物理介质信息部分依据电缆距离长度命名(以米为单位),按照 100 米取近似值。在近期的介质系统中,IEEE 工程师弃用了这种距离约定,标识符的第三部分(连字符“-”后的部分)仅代表所用的介质类型(如双绞线、光纤等)。按照时间顺序,标识符大致有以下几种。

  • 10BASE5

这个标识符表示最早基于粗同轴电缆的以太网系统。其中,10BASE 表示 10 Mbit/s 的传输速度,采用的是基带传输;5 表示电缆段最长约 500 米。其中,基带表示传输介质粗同轴电缆致力于传输一个服务:以太网信号

  • 10BASE2

这个标识符代表的系统也叫细以太网系统,系统速度是 10 Mbit/s,采用基带传输模式,电缆段最长约 185 米。既然线段最长 185 米,为什么标识符用的是“2”呢?是不是代表最长线段 200 米呢?其实不是,因为标识符只起标识作用,并不代表官方规范。IEEE 委员会发现,采用约数的方法很方便,可以使标识符保持简洁,发音简单。这个早期的低成本同轴以太网还有一个别名——“廉价网”。

  • FOIRL

这个标识符代表光纤中继器间链路 。DIX 以太网标准描述了一个中继器间可以使用的点到点的链路段,但是并没有定义介质规范。随后,IEEE 委员会制定了 FOIRL 标准,并在 1987 年发布。最初,FOIRL 段的设计目的是连接远程以太网同轴电缆段。光纤介质不受闪电和电子干扰,并具备远程传递信号的优点,这使得 FOIRL 系统成为建筑物间传递信号的理想系统。最初,FOIRL 段规范只是将两个以太网中继器连接起来,每个中继器连接在链路的一端。在新的光纤规范出现前,供应商扩充了一系列可以通过光纤相连的设备,这使得 FOIRL 段也可以连接到基站上。这些变化都被添加到了 10BASE-F 标准的光纤链路规范中(本节后面将介绍)。

  • 10BROAD36

这个标识符代表的系统在宽带电缆系统上以 10 Mbit/s 的速度传递信号。通过将电缆的带宽划分为多个频段并分别分配服务,宽带电缆系统可以通过一条电缆进行多项服务。有线电视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通过一条电缆传输多个电视频道。10BROAD36 系统可以覆盖一大片区域,36 代表系统中任意两个基站间的最大距离是 3600 米。

  • 1BASE5

这个标识符代表的标准描述了基于双绞线的 1 Mbit/s 的系统,但这个系统并不流行。1BASE5 最终被 10BASE-T 取代,后者在提供 10 Mbit/s 的速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双绞线的所有优势。

  • 10BASE-T

这个标识符中的“T”代表双绞线中的“绞”。这种以太网系统的速度为 10 Mbit/s,基带模式,采用两对 3 类(或者更好的)双绞线。和其他较新的标识符一样,这个标识符也使用了连字符,用以区分旧版的“长度”标识和新版的“介质类型”标识。

  • 10BASE-F

这个标识符中的“F”代表光纤介质中的“光纤”。这是一个 10 Mbit/s 的光纤以太网标准。1993 年 11 月的 IEEE 802.3 标准采用了这个标准。

2.5.2 100 Mbit/s介质系统

这类介质系统包括以下标识符。

  • 100BASE-T

这是 IEEE 对所有 100 Mbit/s 系统的标识符。因为这个标识符既包括光纤系统也包括双绞线系统,所以此处的“-T”有些模棱两可。

  • 100BASE-X

这个标识符代表 100BASE-TX 介质系统和 100BASE-FX 介质系统。这两个系统基于相同的 4B/5B 块信号编码系统,采用名叫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的 100 Mbit/s 网络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最早对这两个标准进行了标准化。

  • 100BASE-TX

这个标准描述了一个在两对 5 类双绞线上运行的快速以太网系统,采用基带模式,速度为 100 Mbit/s。TX 标识符表明这是一个双绞线版本的 100BASE-X 介质系统。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快速以太网系统。

  • 100BASE-FX

这种快速以太网系统采用多模光纤电缆,基带模式,速度为 100 Mbit/s。

  • 100BASE-T4

这种快速以太网采用 4 对 3 类(或更好的)双绞线,采用基带模式,速度为 100 Mbit/s。这种以太网使用并不广泛,已经从市面上消失了。

  • 100BASE-T2

这个标准描述了采用两对 3 类(或更好的)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系统,采用基带模式,速度为 100 Mbit/s。这种标准并没有被供应商采用,所以市面上没有基于 T2 标准的设备。

2.5.3 1000 Mbit/s介质系统

1000 Mbit/s 介质系统通常包括以下标识符。

  • 1000BASE-X

这个标识符描述了一个基于改自光纤通道的 8B/10B 块编码方案的千兆以太网介质系统。光纤通道是一个由 ANSI 标准化的高速网络系统。1000BASE-X 介质系统包括 1000BASE-SX、1000BASE-LX 和 1000BASE-CX。其中,X 表示这些系统基于相同的块编码方案。

  • 1000BASE-SX

这个标识符中的 S 代表短波长中的“短”。这种千兆以太网系统采用短波长光纤介质段。

  • 1000BASE-LX

这种千兆以太网采用长波长光纤介质段。

  • 1000BASE-CX

这种千兆以太网系统基于最初的光纤通道标准,采用短铜轴电缆介质段。

  • 1000BASE-T

这是 IEEE 对采用 5 类(或更好的)双绞线的 1000 Mbit/s 千兆以太网的标识符。这个系统通过不同的信号编码方案在双绞线上传递信号。

2.5.4 10 Gbit/s介质系统

现今有多种 10 Gbit/s 介质系统,最常用的系统如下所列。

  • 10GBASE-CX4

基于短程铜轴电缆(最长 15 米)的 10 Gbit/s 以太网。

  • 10GBASE-T

基于无屏蔽和屏蔽双绞线电缆的 10 Gbit/s 以太网。为了达到指定的最大距离,系统采用 6A 类或更好的双绞线。

  • 10GBASE-SR

基于短程多模光纤的 10 Gbit/s 以太网。

  • 10GBASE-LR

基于远程单模光纤电缆的 10 Gbit/s 以太网。

2.5.5 40 Gbit/s介质系统
常用的 40 Gbit/s 以太网介质系统如下所列。

  • 40GBASE-CR4

4 个短程双轴铜电缆捆绑为一个单一电缆的 40 Gbit/s 以太网。

  • 40GBASE-SR4

基于 4 个短程多模光纤电缆的 40 Gbit/s 以太网。

  • 40GBASE-LR4

基于一个长距离单模光纤电缆携带的 4 个波长的 40 Gbit/s 以太网。

2.5.6 100 Gbit/s介质系统

当今常用的 100 Gbit/s 介质系统如下所列。

  • 100GBASE-SR10

基于 10 个短程多模光纤电缆的 100 Gbit/s 以太网。

  • 100GBASE-LR4

基于一个长距离单模光纤电缆携带的 4 个波长的 100 Gbit/s 以太网。

①:音为“eight oh two dot three”。

②:ISO 网站上写道:“因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不同语言中的缩写不同(如其英文缩写是 ISO,法文缩写是 OIN),所以我们的创始人决定用 ISO 代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来自希腊语中的 isos,代表平等。不管在哪个国家、哪种语言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写形式都是 ISO。”

④:M. A. Padlipsky 在 The Elements of Networking Style(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5)中对工程选择作了简练的陈述。

⑤:IEEE 802.3 定义了一个基带同轴系统 :“系统将信息直接编码并在传输介质上传输。任何时候介质上的任意一点都只有一个信号。”出自 IEEE Std 802.3-2012, paragraph1.4.98, p. 22。

⑥:第 15 章介绍了电缆质量的类别系统。

posted @ 2023-03-06 23:09  GPL-技术沉思录  阅读(81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