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与精神需求--cuiz

论信仰与精神需求--cuiz
    因为昨天交了哲学论文,感觉抄了不少,心有不安,想写点东西。于是下面就来了,预备--走起 。
    我们一直在抱怨为啥中国人很多没有信仰,自己也找不到信仰,然而今天发现原来我们不缺乏信仰,小时候我们信仰上学读书,认真学习会过上好日子,见识整个世界,游遍世界。 长大了,上学的日子也过去了,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应该有所改变,于是我们把原来的这个信仰丢掉,寻找新的信仰。因为长大了嘛,看到西方国家,都是以宗教为信仰,以我的话来说,就是以一种非科学的,纯鸡汤型的,逻辑几乎严密的精神理论为信仰,信仰其中的因果。既然这种信仰在西方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鉴于我们这十几年所接受的理念,对这种宗教的东西是从潜意识里就是不相信的。所以宗教几乎不能成为我们长大后的信仰。
    那么为什么我在本文首说:我们不缺乏信仰呢。好的,我们应该记得一些中华自古传承下来的名言警句(不要和现在的鸡汤文混为一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什么说这8个字呢?
因为我认为这8个字对我的胃口,不自觉地想探索其中的奥秘、美妙。
    对于自强不息:
以我个人的仅有的常识,认为:宇宙是在一直运动的,这是客观事实;人也如此,生命在于运动,不只是有身体的运动,也要有精神的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自强不息,强调的是自身的生命状态一直在运动、扩散、传播、强化,不停止,这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在人的意愿上进行强化,比如有了你的自强不息的意愿,自身的生命状态的运动、强化将得到加速。生命的时间不变,速度加快,时间乘以速度,等于距离,即可以让你在有限的100年的生命里,体验到更多的东西,发现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厚德载物:
    直接看百度百科就行了,我觉得,这里要写的话,就可能有复制粘贴的现象的,这违背我写此文的初始意愿。
    
    或许长大后的我们,就需要这样一些自古传承下来的名言警句,加以辩证思考,作为现阶段的信仰。------本文最开始下笔前的构思框架到此处结束。以下是对上面这一段的进一步思考。

写到这里,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的校训,不过我想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8个字的实用性效果是因,清华将其定为校训是果。 我认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8个字是因,我在这里提及这8个字是果。

a、题内话-胡言乱语:
不过,跳出信仰这个思想圈,我们从哲学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信仰。那么先思考一个问题,没有信仰我们能不能生活,答案是能,不过人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会想一些事情,面对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以满足精神需求。1、会想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而矣了吗,会想为什么我们在生活压力之下才会努力,等等2、会面对各种事件、由事件产生的情绪,面对名利和人格底线的取舍; 凭空的想无疑效率很低,不过我们再想,即然这些人性本质的东西的思考,我们会遇到,中国5000年没有人思考吗?答案是肯定有人思考,并且在这么大的时间跨度内,存在

b、题外话:
有人说,哲学不可以成为信仰吗,我认为不能,哲学只是解释人性,解释人性的需求,解释大自然,然而人的需求,特别是人的精神需求,本来就是人类所抽象出来的东西,由人所抽象出来的哲学能够解释由人所抽象出来的精神需求,但其填补不了这种需求,站在程序员的面向对象角度上,一种是 哲学class, 一种是需求class,无法匹配。

c、题外外话:
因为没有习惯打草稿,所以想到哪,就写到哪,再想到哪,再写到哪,在逻辑上或许有漏洞,不过这本身就是随笔,随性而笔,随心就好,高兴就好。毕竟这只是一家之言,有不同观点的,欢迎以任何方式回复。
-------------写完之后,说实话,有精神的满足感,或许我在某文中看到的“写作是一种不错的兴趣,兴趣可以满足精神需求” 可能是对的,对此,我不论证,也不否定。因为看到废话写的有点多了。。把自己绕晕了,你们晕了吗。。。over

 刚刚看到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无本文无关:
奖赏会伤人--http://www.douban.com/note/276182067/






posted @ 2015-12-31 12:27  cuiz_book  阅读(79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