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一)

前言

最近在考研复习,回顾自己的学习数学的过程,有一些感悟,在此记录一下。

正文

大学的时候,学习到了高数,但是接触不久就丧失了兴趣。明明中学时代还很喜欢学习数学,为什么到了大学,一点兴趣都没了。

本着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我向自己提出了以下问题。

一、为什么到了大学对数学就不感兴趣了?

我认为,除去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1. 没有明白学习某知识学了到底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是我在学校的教育方式下学习,产生的最大的疑问。

到了大学,本以为会学习到一些切切实实以后工作赚钱的能力,可是现实却是学一些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这个落差,会导致学生抗拒学习。

老师在上课时,会把知识有条理的陈列在学生面前。课本编写的严谨规整,井井有条,倾注了编者的心血。老师上课过程中,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教育,而应该是启发式教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知识是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课本上的知识,可以看做是先辈的伟人们,把一个又一个复杂问题解决得出来的系统理论。但是在几百年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时候,知识原本的上下文已所剩无几。甚至,根本没有上下文,只有灌输知识。所以才有了这个疑问: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

书本上的知识确实是有用的,你以前学习的知识,是为了以后学习的知识做的铺垫。如果你不知道教学体系的“用心良苦”,那么你就会很迷茫。

就像是线性代数,在计算机中应用很广。但是教你线性代数的老师,他可能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就算他懂,但是教学任务繁重,也不太可能会花太多时间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告诉你。好的学习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要联系实际,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综上,客观的因素主要还是在于教学方式违背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就算有的学生学的好,也并不能代表什么。学得差,也不能代表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什么问题,可能仅仅是不感兴趣而已。

问题的客观原因,大概如此。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里提出一个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学

学校教学方式有问题不是某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经常被人们所诟病。因为问题不是某些人的,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改革、完善。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请自学吧。一方面可以摆脱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再者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求人不如求己。

要学会自己上网搜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减少教育资源不公平导致的学习差距。例如

  • 找优质的课程、教材学习。例如国外教材、国内一些优秀书籍。
  • 找通俗的博客文章学习。

同时,了解一些知识产生时的时代背景、上下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某门学科,知识本身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数学,数学是描述规律的语言,对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2. 尝试去理解某些不需要理解的东西

对数学而言,某些新的模型、概念,只是为了解决以后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中间变量、过程。对于这些,你只需要去了解它的概念。性质、运算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去理解它。

我在学习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想要理解所有所学的知识。大部分知识确实需要理解,但是一小部分人类创造的概念、模型,可能并不需要去理解它。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在这类知识点上卡住,浪费很多时间,甚至不能理解时就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如果真的想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可以查找相关网络资料,看看万能的网友是怎么学的。

二、数学应该怎么学

有的人说,应该多做题。确实做题对考试很有用。做题等于是一种实践。但是做得题越多越好吗?不做题就学不好吗?这种看不到尽头的感觉,就是数学带给人的无力感。

我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世界是公平的,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就意味着你在其他事物上花更少的时间,有得必有失。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不要做搞学术的怪人,各个方面要综合发展。

数学水平的目标要定在一张卷子得分的80%就可以了。实际上你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是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个工程和项目的,大家的力量肯定是大于满分150分的一个人的力量的,而且考试分数高并不能反映太多东西。当情况、环境改变时,同样的结论是不能拷贝复制过去的,正如马克思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结语

数学学习确实是考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希望大家都能顺利掌握它。

posted @ 2022-05-22 11:21  撬动未来的支点  阅读(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