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封装、继承、多态,真的懂了吗?
平时只要一提起来面向对象编程OOP的好处,随口就能说出来,不就是封装、继承、多态么,可他们的含义是什么呢,怎么体现,又有什么非用不可的好处啊。可能平时工作中天天在用OOP,仅仅是在用OOP语言,就是一时半会说不出来有什么非用不可的好处,通常是茶壶里煮饺子 —— 倒不出。
其实回忆一下编程历史,就能知道一些非用不可的理由来了,在面向对象编程出来之前,人们是用面向过程编程来实现软件的各种功能,典型的如VB(非VB.NET),面向过程编程就是一步一步来,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按照顺序来做,并且不能互换顺序。比如说做饭,面向过程就是一道蛋炒饭,先炒米饭,然后鸡蛋放在一起炒,面向过程呢,就类似盖浇饭,米饭和各类菜都是分开制作,吃的时候,想吃香菇肉片,直接浇上去就行了,不用等上个工序做完。这样一来就各司其职,一方面是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是分离开来,比方说蛋炒饭做好了,客人突然不想吃了,想吃火腿炒饭,那就只能把蛋炒饭倒了,重新开火炒。而盖浇饭呢,直接换想要的菜浇到米饭上就行了,米和菜相互分离,不会说是一次性的买卖,这就是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易用性、可扩展、易于维护。由于米饭和菜分开了,相当于各司其职,封装起来他们各自的实现,细节不耦合,就体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更加灵活多变了,自然就更好开展工作了。面向对象编程说白了就是代码的“管理艺术”,同样的功能,面向过程也能实现,只不过代价更大,改动更不方便,人们当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懒”、怎么省事怎么来(以后更省事)。
封装就是打包,把相同功能,相似实现的都打包在一起,成为一个类,封装也就是“面向对象”里的“对象”(其实是类,但总不能说面向类编程吧),把一类东西形象化,放在一起,产生关联。和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对应起来,比如说人就是一类,共同点就是有眼耳口鼻手等,会跑说话等。当然,你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都是人的每一个个体(即实例),如张三、李四等,你肯定说是没有见过人这个东西(非张三李四等任何一个有名有姓的人,而是所有的人),这就是抽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都是实例化的每个个体,是继承自抽象的类,类只存在于概念中,看不见摸不着,因为类本身就是人们为了方便而分类出来的概念化,属于认知范围,人是抽象化,是一个类,那么张三就是具象化,是一个实体、实例。
面向对象的抽象,指的是abstract等抽象类,比如人作为一个抽象类,然后有中国人、日本人两个类继承自人这个抽象类。这样一来,人类有眼耳口鼻手等,会跑说话等,那么中国人、日本人两个类只要继承自人类,就有这些属性,如果将来人类发生变异,或者说进化,会飞了,那么只需要在人类这个抽象类加入属性、方法等,中国人、日本人两个类不需要单独去声明、各自增加飞行这个功能了,因为这两个类继承自人类,就有了飞行这个功能、这个方法了,方便快捷,马上就会飞了。
继承,就是先有abstract等抽象类,然后其他类继承自抽象类,父类的字段、属性、方法等,子类不需要单独去声明添加就有这些。记忆比较深的是类似 张三 is 人类 这样的操作,既体现了面向对象,又体现了继承。
多态,不同的类,都有继承自父类的字段、属性、方法等,但是在细节上,可以实现不同的表现。比如同样都是继承自人类,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会说话,但是具体的说话语言,却不一样,中国人说汉语,日本人说日语,这样一来就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一个中国的公司,平时都是面向中国人做生意,有一天需要扩展业务到日本了,要在当地设立分公司,那么不需要让公司的原有的中国人都去学日语再派过去工作,只需要找一些日本人就行了,这就是可扩展性,不修改已有,而是增加。不用修改已有的类,只需要拓展一下,平行添加子类,让子类实现不同的功能,对外展示多态属性。
多说下两个SOLID的原则。
里氏替换原则(LSP),子类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父类,这一条属于正确的废话,为什么呢,子类继承自父类,必然要实现父类的所有属性、方法(可继承的、对外的“接口”),自然能够替换掉父类。
依赖倒置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两个都应该依赖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还是要解耦,依赖“接口”。里氏替换原则和依赖倒置原则,使OCP成为可能,一个是因为子类可替换父类,子类在外观上,有父类的所有外观,所以可以替换父类,二个是因为高、低层模块不互相依赖,而都依赖于抽象,这样一来有功能变动、增加,就可以平行拓展,而不是修改已有代码。典型的如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模式等。
《大话设计模式》中,面向对象的例子,画的类图,动物到狗到猫牛养猴猪,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