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不录取全能的平庸之才
当年在麦肯锡工作时,为了招才纳贤,我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一流商学院。当时的麦肯锡公司每年都能收到约800多份来自哈佛或斯坦福商学院的应聘简历。最终被录取的是约200名,其录取方式也很独特。
首先,针对每一名应聘人员,由五名人事专员分不同时间和不同场所进行一对一面试。
麦肯锡公司招聘员工时主要看以下三点。第一点就是有无组织领导能力。主要了解是否在班级有过突出表现(特别是典型事例)、小时候是否当过童子军领袖、是否曾组建过NGO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等能证明确实发挥过领导作用的经历。目的就是看你能否掌握主动权,能否克服眼前困难,持之以恒。
第二点就是归纳总结能力。是否能归纳总结班级讨论会的不同意见并达成共识。
第三点就是针对问题的态度。无论到哪儿,我们都能经常碰到爱炫耀自己学问的人。他们动不动以“根据某某的理论……”作为开场白,滔滔不绝地跟你讲一大堆理论。但这类人往往在商务领域会到处碰壁,没有太多用武之地。相反,先是问考官“对于您刚才的提问,我可以这么理解吗”,并在确认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问题的基础上再回答“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这种类型的人头脑灵活,应变能力较强。
针对上述三个要点,每一名面试考官用“◎-×”记号进行评价。五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给“◎”并认为绝对应该被录取,那么他就面试合格。即便其余四个人都给了“×”,他也会照样被录取。但如果五人都给了“◎”,那这人肯定不会被录用。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人虽然有出色完成既定工作的能力,但并不具备积极开拓新事业新领域的创新能力。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其他公司也有很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胜过竞争对手,就必须具备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顺便说一下,当时我进麦肯锡公司的时候一共面试了8次。后来,当我成了公司董事之后调阅资料才发现,当时只有一个面试考官给了我“◎”,其余的要么是“×”,要么表示“无法判断”。即便这样,在这个全球拥有6000多名员工的庞大组织机构里,我最终成为由16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委员之一。可见,麦肯锡特有的招聘制度虽然有些苛刻,但却非常有效。
另外,我在麦肯锡时曾录用过的日本人当中,光是女士就有一桥大学的石仓洋子教授、运营手机拍卖网mobaoku和手机游戏网MBGA的株式会社DeNA南场智子社长、将意大利著名奢华品牌PRADA成功引进到日本国内并大力发展的青木千荣子女士等。她们都是哈佛大学商学院MBA或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获得者,从麦肯锡“毕业”后,仍活跃在各自的领域。那么和其他MBA学位获得者相比,她们具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积极进取、勇于冒险”
就株式会社DeNA的南场智子社长来说,她是我当年在麦肯锡担任面试考官时唯一一个给“◎”的才女。后来,她曾一度高升到麦肯锡公司的董事合伙人职位,年收入是其他一流企业同龄上班族的8倍,但她最终还是舍弃了这一切并选择了自主创业。
同样,给“◎”评价的还有一名叫约翰·朴(John J·Park)的韩国人。他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就读的时候,曾以亚洲俱乐部会长的身份邀请我去给他们演讲。第一次见面时就发现他不仅说话条理清晰,而且充满自信。后来,当我劝他毕业后直接到麦肯锡公司工作时,他婉言谢绝并回到了韩国。现在他既是首尔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风险投资公司ASIA evolution的首席执行官。
从麦肯锡公司跳槽并获得成功的典型代表有IBM前首席执行官路易斯·郭士纳(Louis V.Gerstner)、摩根士丹利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裴熙亮(Philip Purcell)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IBM公司因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潮流而濒临破产。当时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克斯(John Akers)被解雇,公司还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寻找最佳继任人选。猎头公司先后推荐了7名候选人,但其中6人拒绝接手这个烫手山芋。当时的IBM就好比是一艘“下沉的巨轮”。
但正是最后一位候选人郭士纳先生,最终答应接手IBM,并声称“这个可能比做饼干还有意思”。当时的郭士纳先生正担任纳贝斯克食品集团(RJR Nabisco)总裁,而我在麦肯锡担任IBM全球战略总监。在郭士纳就任首席执行官后不久,我就前往IBM并向他详细说明了公司现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当时,郭士纳先生对计算机行业可以说是一个门外汉。尽管如此,他仍有胆量接手IBM首席执行官一职,显然不是轻率之举,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挽救了IBM,也因此获得了“铁血宰相”称号。
裴熙亮是被美国零售业巨头Sears Roebuck公司从麦肯锡挖走的。当时虽然位居副总裁,实际收入却不如麦肯锡。但没几年,Sears Roebuck收购了DEAN WITTER证券公司并由裴熙亮担任首席执行官。之后,他又把公司成功推销给摩根士丹利并自己担任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执行官,这也是被收购方反过来管理收购企业的罕见的特殊案例。
这些成功人士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第一,他们深知人生就是不断挑战,不断冒险的过程;第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管别人是怎么看的,也不计较收入的多少;第三,具有强烈的欲望,不断进取。一句话,他们是典型的“冒险家”。他们并不追求“安居乐业”,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即使失败了,也会笑着面对人生。
选自《再启动:获取职场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