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园 首页 私信博主 显示目录 隐藏目录 管理 凤⭐尘

吴恩达《深度学习》-第一门课 (Neural Networks and Deep Learning)-第三周:浅层神经网络(Shallow neural networks) -课程笔记

第三周:浅层神经网络(Shallow neural networks)

3.1 神经网络概述(Neural Network Overview)

使用符号$ ^{[𝑚]}$表示第𝑚层网络中 节点相关的数,这些节点的集合被称为第𝑚层网络。

【1】初始:前向:

\[\left.\begin{aligned}𝑥\\𝑊^{[1]}\\𝑏^{[1]}\end{aligned}\right\} \Longrightarrow 𝑧^{[1]} = 𝑊^{[1]}𝑥 + 𝑏^{[1]} \Longrightarrow 𝛼^{[1]} = 𝜎(𝑧^{[1]}) \]

计算梯度

\[\left.\begin{aligned}𝑥\\𝑑𝑊^{[1]}\\𝑑𝑏^{[1]}\end{aligned}\right\} ⟸ 𝑑𝑧^{[1]} = 𝑑(𝑊^{[1]}𝑥 + 𝑏^{[1]}) ⟸ 𝑑𝛼^{[1]} = 𝑑𝜎(𝑧^{[1]}) \]

【2】第二层:类似只不过x=\(a^{[1]}\)

\[\left.\begin{aligned}da^{[1]}=d\sigma(z^{[1]})\\𝑑𝑊^{[2]}\\𝑑𝑏^{[2]}\end{aligned}\right\} ⟸ 𝑑𝑧^{[2]} = 𝑑(𝑊^{[2]}\alpha^{[1]} + 𝑏^{[2]}) ⟸ 𝑑𝛼^{[2]} = 𝑑𝜎(𝑧^{[2]})\Longleftarrow dL(a^{[2]},y) \]

在逻辑回归中,通过直接计算𝑧得 到结果𝑎。而这个神经网络中,我们反复的计算𝑧和𝑎,计算𝑎和𝑧,最后得到了最终的输出 loss function。

3.2 神经网络的表示(Neural Network Representation)

输入层:\(x_1,x_2,x_3\)

隐藏层 hidden layer 有两个参数\(W,b\)\(^{[1]}(W^{[1]},b^{[1]})\)表示这些参数是和第一层隐藏层有关。𝑊是一个 4x3 的矩阵,而𝑏是一个 4x1 的向量

输出层 output layer 负责产生预测值

因为不将输入层看作一个标准的层,故而称为一个两层的神经网络。

3.3 计算一个神经网络的输出(Computing a Neural Network's output)

神经元的计算与逻辑回归一样分为两步:

第一步,计算\(𝑧_1^{[1]} , 𝑧_1{[1]} = 𝑤_1^{[1]𝑇}𝑥+𝑏_1^{[1]}\)

第二步,通过激活函数计算\(𝑎_1^{[1]} , 𝑎_1^{[1]} = 𝜎(𝑧_1^{[1]})\)

隐藏层的第二个以及后面两个神经元的计算过程一样,只是注意符号表示不同

向量化计算:

\[𝑎^{[1]} = \left[\begin{aligned} 𝑎_1^{[1]}\\ 𝑎_2^{[1]}\\ 𝑎_3^{[1]}\\ 𝑎_4^{[1]}\end{aligned}\right] = 𝜎(𝑧^{[1]} ) \]

\[\left[ \begin{aligned}𝑧_1^{[1]}\\𝑧_2^{[1]}\\𝑧_3^{[1]}\\𝑧_4^{[1]}\end{aligned}\right]=\overbrace{\left[ \begin{aligned}\cdots 𝑊_1^{[1]𝑇} \cdots\\\cdots 𝑊_2^{[2]𝑇} \cdots\\\cdots 𝑊_3^{[3]𝑇} \cdots\\\cdots 𝑊_4^{[4]𝑇} \cdots\\\end{aligned}\right]}^{W^{[1]}}*\overbrace{\left[\begin{aligned}x_1\\x_2\\x_3\end{aligned}\right]}^{input}+\overbrace{\left[ \begin{aligned}b_1^{[1]}\\b_2^{[2]}\\b_3^{[3]}\\b_4^{[4]}\\\end{aligned}\right]}^{b^{[1]}} \]

3.4 多样本向量化(Vectorizing across multiple examples)

如何向量化多个训练样本,并计算出结果:

逻辑回归是将各个训练样本组合成矩阵,对矩阵的各列进行计算。神经网络是通过对逻辑回归中的等式简单的变形,让神经网络计算出输出值。这种计算是所有的训练样本同时进行的

想计算𝑚个训练样本上的所有输出,就应该向量化整个计算

3.5 向 量 化 实 现 的 解 释 ( Justification for vectorized implementation)

为什么上一节中写下的公式就是将多个样本向量 化的正确实现。

\[𝑧^{[1](1)} = 𝑊^{[1]}𝑥^{(1)} + 𝑏^{[1]}\\𝑧^{[1](2)} = 𝑊^{[1]}𝑥^{(2)} + 𝑏^{[1]}\\𝑧^{[1](3)} = 𝑊^{[1]}𝑥^{(3)} + 𝑏^{[1]} \]

为当有不同的训练样本时,将它们堆到矩阵𝑋的各列中,那么 它们的输出也就会相应的堆叠到矩阵 \(𝑍 ^{[1]}\) 的各列中

类似的分析可以发现,前向传播的其它步也可以使用非常相似的逻辑,即如果将输入 按列向量横向堆叠进矩阵,那么通过公式计算之后,也能得到成列堆叠的输出。

3.6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s)

sigmoid 函数:

\(a=\sigma(z)=\frac{1}{1+e^{-z}}\)

更通常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函数\(𝑔(𝑧^{[1]} )\),𝑔可以是除了 sigmoid 函数意外的非线性函 数。

tanh 函数或者双曲正切函数是总体上都优于 sigmoid 函数的激活函数:

\(a=tanh(z)=\frac{e^z-e^{-z}}{e^z+e^{-z}}\)

tanh 函数是 sigmoid 的向下平移和伸缩后的结果。对它进行了变形后,穿过了 (0,0)点,并且值域介于+1 和-1 之间。

结果表明,如果在隐藏层上使用函数$𝑡𝑎𝑛ℎ(𝑧^{1} ) $效果总是优于 sigmoid 函数。因为函数值域在-1 和+1 的激活函数,其均值是更接近零均值的。在训练一个算法模型时,如果使用 tanh 函数代替 sigmoid 函数中心化数据,使得数据的平均值更接近 0 而不是 0.5. 这会使下一层学习简单一点

tanh 函数在 所有场合都优于 sigmoid 函数。 但有一个例外:在二分类的问题中,对于输出层,因为𝑦的值是 0 或 1,所以想让𝑦^的数 值介于 0 和 1 之间,而不是在-1 和+1 之间。所以需要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

\(g(𝑧^{[2]} ) = 𝜎(𝑧^{[2]} )\)

在这个例子里,对隐藏层使用 tanh 激活函数,输出层使用 sigmoid 函数。

sigmoid 函数和 tanh 函数两者共同的缺点是,在𝑧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情况下,导数的 梯度或者函数的斜率会变得特别小,最后就会接近于 0,导致降低梯度下降的速度。

另一个很流行的函数是:修正线性单元的函数(ReLu)

𝑎 = 𝑚𝑎𝑥(0, 𝑧)

只要𝑧是正值的情况下,导数恒等于 1,当𝑧是负 值的时候,导数恒等于 0。从实际上来说,当使用𝑧的导数时,𝑧=0 的导数是没有定义的。但 是当编程实现的时候,𝑧的取值刚好等于 0.00000001,这个值相当小,所以,在实践中,不 需要担心这个值,𝑧是等于 0 的时候,假设一个导数是 1 或者 0 效果都可以。

一些选择激活函数的经验法则:

如果输出是 0、1 值(二分类问题),则输出层选择 sigmoid 函数,然后其它的所有单 元都选择 Relu 函数。

另一个版本的 Relu 被称为 Leaky Relu:

当𝑧是负值时,这个函数的值不是等于 0,而是轻微的倾斜:

这个函数通常比 Relu 激活函数效果要好,尽管在实际中 Leaky ReLu 使用的并不多。

两者的优点是:

第一,在𝑧的区间变动很大的情况下,激活函数的导数或者激活函数的斜率都会远大于 0,在程序实现就是一个 if-else 语句,而 sigmoid 函数需要进行浮点四则运算,在实践中, 使用 ReLu 激活函数神经网络通常会比使用 sigmoid 或者 tanh 激活函数学习的更快。

第二,sigmoid 和 tanh 函数的导数在正负饱和区的梯度都会接近于 0,这会造成梯度弥散,而 Relu 和 Leaky ReLu 函数大于 0 部分都为常数,不会产生梯度弥散现象。(同时应该注 意到的是,Relu 进入负半区的时候,梯度为 0,神经元此时不会训练,产生所谓的稀疏性, 而 Leaky ReLu 不会有这问题)

𝑧在 ReLu 的梯度一半都是 0,但是,有足够的隐藏层使得 z 值大于 0,所以对大多数的 训练数据来说学习过程仍然可以很快。

概括一下:

sigmoid 激活函数:除了输出层是一个二分类问题基本不会用它。 tanh 激活函数:tanh 是非常优秀的,几乎适合所有场合。 ReLu 激活函数:最常用的默认函数,,如果不确定用哪个激活函数,就使用 ReLu 或者 Leaky ReLu-- 𝑎 = 𝑚𝑎𝑥(0.01𝑧, 𝑧)

3.7 为什么需要非线性激活函数?(why need a nonlinear activation function?)

事实证明:要让你的神经网络能够计算出有趣的函数,你必须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

如果只用线性激活函数或者叫恒等激励函数,那么神经网络只是把输入线性组合再输出。

事实证明,如果使用线性激活函数或者没有使用一个激活函数,那么无论神经网络有多少层一直在做的只是计算线性函数,所以不如直接去掉全部隐藏层。事实证明如果在隐藏层用线性激活函数,在输出层用 sigmoid 函数,那么这个模型的复杂度和没有任何隐藏层的标准 Logistic 回归是一样的

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使用线性激活函数------𝑔(𝑧) = 𝑧,就是在做机器学习中的回归问题:

𝑦 是一个实 数,举个例子,比如你想预测房地产价格,𝑦 就不是二分类任务 0 或 1,而是一个实数,从 0 到正无穷。如果𝑦 是个实数,那么在输出层用线性激活函数也许可行,你的输出也是一个 实数,从负无穷到正无穷。

唯一可以用线性激活函数的通常就是输出层;除了这种情况,会在隐层用线性函数的,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与压缩有关的,在这里不深入讨论。总之在隐层使用线性激活函数非常少见。

3.8 激活函数的导数(Derivatives of activation functions)

1、sigmoid activation function:

2、Tanh activation function:

3、Rectified Linear Unit (ReLU):

4、Leaky linear unit (Leaky ReLU)

3.9 神 经 网 络 的 梯 度 下 降 ( Gradient descent for neural networks)

以二分类任务为例:

Cost function: 公式:$ 𝐽(𝑊^{1} , 𝑏^{1} , 𝑊^{[2]} , 𝑏^{[2]}) = \frac{1}{𝑚}\sum_{i=1}^mL(\hat{y} , 𝑦)$

loss function 和之前做 logistic 回归完全一样:\(L(a,y)=-( ylog(a)+(1-y)log(1-a) )\)

训练参数需要做梯度下降,在训练神经网络的时候,随机初始化参数很重要,而不是初 始化成全零。当你参数初始化成某些值后,每次梯度下降都会循环计算以下预测值:

正向传播:

反向传播:

𝑌是1 × 𝑚的矩阵; 这里 np.sum 是 python 的 numpy 命令,axis=1 表示水平相加求和,keepdims 是防止 python 输出那些古怪的秩数(𝑛, ),加上这个确保阵矩阵𝑑𝑏 [2]这个向量输出的维度为(𝑛, 1)这 样标准的形式。

对求导有迷惑的可以参照logistic回归的求导

3.10(选修)直观理解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intuition)

逻辑回归的推导:

神经网络的计算中,与逻辑回归十分类似,但中间会有多层的计算:

前向传播: 计算\(𝑧^{[1]}\)\(𝑎^{ [1]}\),再计算\(𝑧^{ [2]}\)\(𝑎^{ [2]}\),最后得到 loss function。 反向传播: 向后推算出\(𝑑𝑎^{[2]}\),然后推算出\(𝑑𝑧^{[2]}\),接着推算出\(𝑑𝑎^{[1]}\),然后推算出\(𝑑𝑧^{[1]}\)

向后推算出\(𝑑𝑎^{[2]}\),然后推算出\(𝑑𝑧^{[2]}\)的步骤 可以合为一步:

3.11 随机初始化(Random+Initialization)

对于一个神经网络,如果把权重或者参数都初始化为 0,那么梯度下降将不会起作用:

如果这样初始化这个神经网络,那么这两个隐含单元就会完全一样, 因此他们完全对称,也就意味着计算同样的函数,并且肯定的是最终经过每次训练的迭代, 这两个隐含单元仍然是同一个函数。

如果把权重都初始化为 0,那么由于隐含单元开始计算同一个函数, 所有的隐含单元就会对输出单元有同样的影响。一次迭代后同样的表达式结果仍然是相同 的,即隐含单元仍是对称的。通过推导,两次、三次、无论多少次迭代,不管训练网络多 长时间,隐含单元仍然计算的是同样的函数。

要想两个不同的隐含单元计算不同的函数, 解决方法就是随机初始化参数:

\(𝑊^{[1]}\) 设 为 np.random.randn(2,2)(生成高斯分布),通常再乘上一个小的数,比如 0.01,这样把它初始化为很小的随机数。然后𝑏没有这个对称的问题(叫做 symmetry breaking problem),所 以可以把 𝑏 初始化为 0,因为只要随机初始化𝑊你就有不同的隐含单元计算不同的东西, 因此不会有 symmetry breaking 问题了:

0.01:

通常倾向于初始化为很小的随机数。因为如果用 tanh 或者 sigmoid 激活函数,或者说只在输出层有一个 Sigmoid,如果(数值)波动太大,当计算激活值时\(𝑧^{[1]} = 𝑊^{[1]}𝑥 + 𝑏^{[1]}, 𝑎^{[1]} = 𝜎(𝑧^{[1]} ) = 𝑔^{[1]} (𝑧^{[1]})\)如果𝑊很大,𝑧就会很大。𝑧的一些值𝑎就会很大或者很小,因此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停在 tanh/sigmoid 函数的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梯度很小也就意味着梯度下降会很慢,因此学习也就很慢。

事实上有时有比 0.01 更好的常数,当训练一个只有一层隐藏层的网络时(这是相对浅的神经网络,没有太多的隐藏层),设为 0.01 可能也可以。但当训练一个非常非常深的神经网络,可能会选择一个不同于的常数而不是 0.01。

posted @ 2019-12-10 11:38  凤☆尘  阅读(64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