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

关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疑问,在国内的绝大部分媒体上都会出现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上世纪1946年由美国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发明的ENIAC文字记载,但另一种说法却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约翰· 文森特·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Berry)先生在1937年至1941年间开发的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简称ABC

影响较大的是 ENIAC (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它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弹道设计的需要而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而成的。这台计算机的字长只有12位。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它使用了18800只电子管,占地达170平方米,重量30吨,每小时耗电达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ENIAC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以后的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

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一般根据构成它的主要逻辑元件的不同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下面简单概括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其发展年代大致为1946-1958年。主要特点是:硬件方面,采用电子管为基本逻辑电路元件,主存储器采用延线或磁鼓(后期采用了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存储器,此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功耗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软件方面,最初只能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修改程序都很不方便,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了汇编语言,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编制程序的困难,因而当时计算机的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其发展年代大致为1958-1964年。其主要特点是:硬件方面,采用晶体管为基本逻辑电路元件,主存储器全部采用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采用磁盘。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体积减小、功耗减低、可靠性增强;软件方面已开始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编译程序,并且提出了多道程序设计、并行处理和可变的微程序设计思想,开始出现操作系统。此时,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一的科学计算发展到了数据、事务管理和过程控制等。

        第三代是集成电路计算机,其发展年代大致为1964-1971年。其主要特点是:硬件方面,逻辑元件已开始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SSIMSI,主存储器从磁芯存储器逐步过渡到了半导体存储器,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运算精度、存储容量以及可靠性等主要性能指标大为改善;软件方面,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并提出了计算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软件中的操作系统开始普及。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迅速发展,包括商业、科技、工程等领域。

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自1971年开始。其主要特点是:硬件方面,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提供虚拟能力,计算机外围设备多样化、系列化;软件方面,实现了软件固化技术,出现了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思想,并广泛采用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并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表现在微处理器 Micro-processor)技术上。微处理器是一种超小型化的电子器件,它把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集成在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微处理器的出现为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还朝着超小型机和微型机方向飞越前进。
posted on 2010-08-18 15:18  phoenix365  阅读(307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