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之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豆瓣)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9421/
- 作者: 董典波,黄晓林 著
- 出版年: 2009-3
- 页数: 252
- 定价: 29.80元
- ISBN: 9787510401329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经济学的100个关键词》以通俗易懂为宗旨,选取100个关键词,分别从经济学的不同侧面讲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概念。这100个关键词涵盖了经济学的方方面面,如消费、金融、宏观经济、经济指标、经济现象等。可以说,了解了这100个关键词,差不多就了解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以复杂的图表及公式阐释经济学不为《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经济学的100个关键词》所推崇,《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经济学的100个关键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讲述枯燥的经济学。经济学知识的大众化普及是值得期待的。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经济学的100个关键词》每小节都分为三个板块,“趣闻杂谈”以经济学故事或趣闻引领读者熟悉经济学概念,“经济学释义”以通俗化语言解释经济学的专有名词,“知识链接”则链接相关的经济学知识,进一步开拓你的经济学视野。
入门篇 开启你的经济学之旅
人是利己且具有理性的吗——理性经济人
拨开伊拉克战争的迷雾——稀缺性
还有什么物品不能用于买卖——商品
郑州理发店收费1.2万元的背后——价值与价格
我们购买的究竟是什么——使用价值
经济学的永恒话题——需求与供给
用石头也可以买东西——货币
皮洛士的胜利——成本
进行交换的场所——市场
思维篇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商业活动中的传世趣闻——信用
第一个和第七个的不同——边际
免费的午餐一公共物品
到底选择哪一个好呢——机会成本
和其他人比,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比较优势
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经济
私人不愿意提供的服务——搭便车
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马太效应
真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效率和公平
少数人掌握多数财富——二八法则
三个和尚没水喝——外部性效应
消费篇 做一个懂消费的消费者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物品感受不同——消费效用
买东西需要犹豫与斟酌——消费心理
生活的目的在于消费——消费品
钻石与木碗的故事——价值悖论
粮店打折不能促销的原因——需求弹性
享受有差别的生活——奢侈品
猪肉涨价了就多吃牛羊肉——替代效应
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互补品
节省出来的19元——消费者剩余
市场篇 市场先生是最诚实的朋友
亚当·斯密的法宝——看不见的手
洋布在中国卖不出去——供求机制
买卖双方思想的碰撞——均衡价格
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市场经济
高房价的隐忧——房地产
不同的人不同的价格——价格歧视
不受任何干扰的市场机制——完全竞争
洗澡也要交这么多钱——完全垄断
就我们几个说了算——寡头
自由交换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
跳不出的旋涡——蛛网理论
“路边苦李”暗藏的玄机——产权
博弈篇 创造一个多赢的结局
市场中的高手对决——博弈
“黔驴技穷”的故事——不完全信息博弈
信息太少,获得太差——逆向选择
经济学家的发现——道德风险
占有越多或许得到越少——公共地悲剧
有没有办法只赢不输——纳什均衡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和博弈
“一毛不拔”的完美结局——帕累托*优
沉默还是背叛——囚徒困境
就业篇 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
个人的价值有多高——人力资本
人多力量大——人口红利
每小时能做多少工作——生产效率
工作的报酬是多少——劳动工资
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在工作——充分就业
有多少人还在找工作——失业率
你的个人收入有多少——个人所得税
物价上涨与失业——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篇 推开宏观经济之窗
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
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凯恩斯主义
准备要花多少钱——预算
入不敷出的窘境——财政赤字
一份报纸从0.3马克到7000万马克——通货膨胀
阻碍复兴的幽灵——通货紧缩
成倍增长的现象——乘数效应
为什么要交税——税收与税率
你乐意交的税——拉弗曲线
你的钱在其他国家能买到什么——购买力平价
金融篇 财富的泡沫之殇
摸不着但看得见——虚拟经济
把钱存入银行——储蓄
今天做明天的交易——期货
比存款划算的投资方式——债券
专业的理财顾问——基金
在机会与风险中“淘金”——股票
从容面对“飞来之祸”——保险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泡沫经济
贸易篇 生意越来越大,地球越来越小
两国货币兑换的比率——汇率
中国人更愿意出国旅游的背后——升值与贬值
贸易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外贸易
出口与进口的关系——贸易顺差与逆差
进出口贸易的津贴——贸易补贴
以低价格占领市场一商品倾销
世界贸易的协调者——wto
投机性短期资本——热钱
经济指标篇 做经济生活中的明白人
衡量大国的尺子—gdp
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gnp
“吃了吗”——恩格尔系数
物价是涨了还是跌了——cpi
富人的天堂和穷人的地狱——基尼系数
真正的个人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诠释自己的幸福——幸福指数
我们究竟走向何处——人类发展指数
生活经济篇 身边的经济学现象
美丽也是生产力——“美女经济”
奥运为何如此火热——体育经济
喧嚣的“十一黄金周”背后——假日经济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试经济
女性撑起半边天——“她经济”
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会展经济
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网络经济
灰暗角落里的发现——地下经济
思维篇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个和第七个的不同——边际
- “边际”是经济学上的关键术语,常常是指新增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 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边际概念,是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经济学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应用于任何经济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为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称之为“边际革命”。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譬如:你是火车站附近一家小百货店的经理,是什么使你决定要营业24小时,而不是早8点到晚9点营业呢?你可能会这样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边际)花费一些成本(如水电费、营业员的工资等),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就是多营业11个小时的营业收入),只要额外收益比额外成本要高便是可行的。其实你是在拿额外增加的成本与额外增加的利润作比较,而不是以建百货店的费用、购柜台、售货架等的成本来作为决策的依据的。
- 在经济学上,这“额外”的部分便称之为“边际”,而把由某项业务活动引起的边际收入去和它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较的方法,就叫边际分析法。
- 如一家民航公司开辟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新航线,每运载一位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那么,当每次飞机有空位时,它能不能以每张130元的票价卖给学生呢?有人可能会说:“不行! ”理由是每个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低于这个数目的票价将会给航空公司造成亏损。但是,如果我们用边际分析法去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行!因为我们此时做决策不能依据全部成本(它包括飞机维修费用以及机场设施和地勤人员的费用等),而是要依据边际成本。飞机维修费以及机场设施费等的开销,不论是否搭载学生,均是要发生的,而学生在机上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负载而增加的燃料支出,才是因学生乘坐飞机而额外增加的成本。若该边际成本只有30元,则边际收入130元大于它的边际成本,说明学生乘坐飞机能为公司增加利润,所以,按低价让学生乘坐飞机对航空公司是有利的。
-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打开经济王国的钥匙。
- 边际效用递减
- 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欲望强度就会递减到零。
- 中午你肚子饿了,去麦当劳吃汉堡包,吃第一个的时候你会觉得汉堡包太好吃了,于是你又买了一个;吃第二个的时候,你可能感觉没第一个好吃了,但也还行,于是再买了一个;吃完第三个,你真的觉得饱了。碰巧的是,一个要好的朋友来了,硬拉着你又吃了一个汉堡包,吃这个的时候你就觉得有些腻了。如果再要你吃一个,你可能以后看到汉堡包就想吐。
- 每一个汉堡包带给你的满意度是递减的,从好吃到想吐,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 边际成本
- 是指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
- 例如:生产某种产品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50元。若生产101个时,其总成本为5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
和其他人比,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的意思是说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主要是用来衡量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 只要两个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低于自己生产时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一种物品,而从贸易中获益。这些利益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集中于他机会成本低的活动。
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经济
-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马太效应
黑洞效应
- 在宇宙中,一些大质量的物体在发生坍塌之后,会形成一个致密的点,由于它的质量非常大,所以产生的引力也非常大,大到光线进去藝无法逃出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黑洞。而且不断被吞噬进去的物质和能養反过来成为黑洞的一部分,使得黑洞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经济学中,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也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产生非常强的吞噬和自我复制能力,把它势力所及的大量资源吸引过去,而这些资源使得企业更加强大,形成一个正向加速循环的旋涡。黑洞效应使得资源和资本聚集,是产生社会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真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效率和公平
-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題: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 方法一:由一个人负贵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但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
-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一些。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剂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无疑将吃那份最少的。
X效率
- 由哈维・莱宾斯坦1966年最早提出。它实质指一种组织或动机的(低)效率。其中X代表造成非配置(低)效率的一切因素。X(低)效率是客观存在的,如在厂商要素投入量给定的情况下,如果要素投入变化可以使得某些产品的产出增加,但并没有使其他产品产出减少,这就说明该厂商存在X低效率;反之,则说明它有X效率。X效率理论强调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公平理论
-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65年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作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作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少数人掌握多数财富——二八法则
- 二八法则也叫帕累托定律。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了二八法则,这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法则,全称叫“80/20效率法则”。
- 二八法则可引申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如在某个单位中,20%的人通常代表80%的人的发言权;在销售公司里,80%的销售额是20%的商品带来的;在经营上,总是20%的企业控制80%的市场。
- 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
- 遵循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加强服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的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始终坚持会员制,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奖励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奖励制度使员工们工作效率更高,也更出色,但只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后面25名差一些,应该做好两头人的工作。对于后25人,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激情。
- 二八法则反映了一种不平衡性,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 ——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为企业赚得约80%的销售额。
- ——20%的罪犯的罪行占所有犯罪行为的80%。
- ——20%的“汽车狂人”制造80%的交通事故。
- ——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只有20%可以应用到车辆中,而这20%的投入,却回报以100%的产出。
- ——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三个和尚没水喝——外部性效应
- 外部性效应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对旁观者造成了损失或者福利的情况。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可称之为“负外部性”;反之,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则可称之为“正外部性”。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偿享受的公共物品,可以说是正外部性的特例。个体经济活动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可谓个体(私人)成本和个体(私人)收益,而这一活动带给旁观者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就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 经济生活中的外部性是广泛存在的。生产中养蜂人放蜂使果农收入增加,企业的技术发明被其他企业无偿使用等,都会产生正外部性:而化工厂向江河排放污水就会有负外部性。私人消费也会产生外部性,如吸烟、开车都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半夜放音乐给邻居带来的噪声等,都产生负外部性。
-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此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此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科斯定理
- 这个定理是以提出这个定理的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名字命名的。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 假定甲有一条自己很喜爱的狗,但是狗的吠叫打扰了邻居乙。很显然,甲从所拥有的狗中得到利益,但是这条竞争给乙带来了负外部性。两人通过对价格的协商,总可以达到有效率的结果。假定甲从养狗中得到的收益是500元,乙由于狗的吠叫承受700元的成本,于是,乙向甲支付600元,让甲放弃养狗,甲很乐意接受。这样,双方的境况都比以前好了,从而达到了有效率的结果。
消费篇 做一个懂消费的消费者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物品感受不同——消费效用
- 消费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所有满足,例如人们在饥饿的时候会产生食欲,消费食品就可以使食欲得到满足。
-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
- 虽然效用是心理满足程度,无法衡量,但我们可以从每个人的行为中“看”出效用来。比如一个消费者在买一本书之前,先要看一看它的内容,至少是目录、介绍、前言、后记之类,还要看一下它的定价,衡量一下是否值得买。若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即这本书对他的效用)小于定价,他是不会掏腰包的,只有等于或大于时才会买。每个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效用)不同,最终会有人买,有人不买。
- 经济学依赖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正如俗话所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抽烟,那么香烟对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对于一位不愿意闻烟味的女士来说,香烟就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负效用。很显然,在做决定的时候,烟民自然会把香烟视为至宝,而女士们可能更钟情于化妆品或者衣服之类的东西。
偏好
- 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列。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总效用
-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效用量的总和。当消费的商品量增至某一数量时,总效用会达到最大限度,继续增加商品消费量,效用就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少。
负效用
- 负效用和效用一样,它的衡量标准因人而异,指某种商品或劳务给人们带来的不舒服或痛苦的感受。
钻石与木碗的故事——价值悖论
- 价值悖论,指某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大,但是廉价,而另一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不大,但很昂贵的现象。
-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水更有用了,可一吨水才几块钱。而成千上万吨的水才换得的一颗钻石,除了能让人炫耀他的财富外,几乎没有什么用途。但为什么水的用途大而价格低,而钻石的用途小却价值大呢?这就是著名的“钻石与水悖论”,也就是价值悖论。
- 约翰劳认为水之所以用途大、价值小,是因为世上水的数量远远超过对它的需求,而用途小的钻石之所以价值大,是因为世上钻石的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对它的需求。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物以稀为贵。他的观点是以数量与需求的关系来决定物品价值的。
- 西方边际学派试图用“边际效用”来说明问题。由于水的数量一般来说总是取之不竭的,而人对水的需要总是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休止。就拿喝水来说,随着人的肚子逐渐鼓胀起来,水对他来说就变成可喝可不喝的了,即水对人增加的“效用”很小。西方边际学派认为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边际效用小,其价值也小。而钻石的数量相对人的需求来说却少得可怜,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很大,价值也大。
- 马歇尔则用供求均衡来解释这一 “谜团”。他认为,人们对水所愿支付的价格,由于水的供应量极其充足,而仅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是,钻石的供应量却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要得到它的人,就必须付出超出众人的价格。
- 而上文讲述的故事表明,一般情况下,钻石极其稀少,而木碗却比比皆是,故钻石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木碗。而这个海岛上的情况却完全相反:钻石数量极多,木碗却从未见过。因此,海岛上木碗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钻石。
悖论
- 悖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节俭悖论
- 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因此国民经济是件坏事。
粮店打折不能促销的原因——需求弹性
- 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低时,当买者收入高时,当该物品替代品的价格高,或该物品互补品的价格低时,买者对该物品的需求通常更多。为了衡量需求对其决定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经济学家用了弹性的概念。
- 需求规律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 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 当弹性大于1,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小于1,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等于1,需求是单位弹性;等于0,需求完全没有弹性。
-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一种物品的需求富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呢?由于任何一种物品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需求的价格弹性取决于许多形成个人欲望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
- 一般来说,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例如:当看病的价格上升时,尽管人们会比平常看病的次数少一些,但不会大幅度地改变他们看病的次数。同理,小麦、大米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并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有太大的改变。与此相反,当游艇价格上升时,游艇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看病作为生活的必需,而把游艇作为奢侈品。同样,一些珠宝或者名牌服饰则很容易因为价格的下调而导致抢购风潮,这也是因为珠宝以及精品服饰是奢侈品的缘故。另外,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较富有需求弹性,因为消费者从这种物品转向其他物品较为容易。例如:CD机和MP3播放器就很容易互相替代。当前者的价位上升时,就很容易导致后者需求量的增加。此外,物品需求往往随着时间变长而需求更富有弹性。当汽油价格上升时,在最初的几个月中,汽油的需求量只是略有减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购买更省油的汽车,或转向公共交通,或迁移到离工作地方近的地点,在几年之内,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供给价格弹性
- 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反之,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 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卖者改变他们生产的物品产量的伸缩性。例如:海滩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产品缺乏可复制性,相反,书、汽车这类制成品供给富有弹性。
- 大多数市场上,供给价格弹性关键的决定因素是所考虑的时间长短。在长期中的供给价格弹性通常都大于短期,这主要是因为在短期中,企业不能轻易地改变工厂规模来增加或矗一种物品的生产。在长期中,企业可以建立新工厂或关闭旧工厂。此外,新企业可以进入一个市场而旧企业可以关门,因此在长期供给中,供给量可以对价格做出相当大的反应。
猪肉涨价了就多吃牛羊肉——替代效应
-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
- 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在这里,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被定义为效用水平的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
- 替代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倾向:即当一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增加对该种商品的消费(以该种商品作为“替代”):而当一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减少对该种商品的消费(该种商品被“替代”)。例如:大米价格的上调会引起人们选择小麦作替代商品。
- 替代效应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从替代效应来看,2004年禽流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家禽类相关产品的生产,但并没有从整体上打击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在禽流感流行期间,人们在饮食上对鸡肉的抵制是最明显的,对鸭、鹅等家禽的相关产品也颇有顾忌。家禽素来是人们的主要肉食对象,而如今它们的供应量大幅度减少,于是,人们的肉食对象集中在猪、牛、羊、鱼等动物上。这样,对肉类的整体消费并没有减少,这就是替代品所起的作用。
- 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较有需求弹性,因为消费者从该种物品转其他物品较为容易。例如,黄油和人造黄油很容易互相替代。假设黄油的价格不变,黄油价格略有上升,就会引起黄油销售量大大减少。与此相比,由于鸡蛋是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食物,鸡蛋的需求弹性要小于黄油。
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互补品
-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一般而言,某种商品互补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
- 如果一个产品与其互补产品都处在成熟的市场上,互补品所产生的互补效应恐怕不那么明显。众所周知,对于洗衣者来说,洗衣机与洗衣粉是典型的互补产品。今天的消费者倾向于对两者的购买独立决策,他们对洗衣机与洗衣粉都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偏好。这时候,厂家推荐的A牌洗衣机与B牌洗衣粉组合的方案就不一定能奏效了。所以,在一个尚未发育成熟的市场中,对产品信息了解不多的消费者占了绝大多数,这时,企业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强化消费者对互补产品联系的主观感知,可能确立互补产品之间的战略重要性,如微软推出的互补战略就是显证。反之,在一个较充分产品信息的消费者占绝大多数的成熟市场中,互补产品之间的紧密联系则较难建立。
- 一般来说,作为互补产品有如下运作方式:
- 1.捆绑式经营
- 以单一价格将一组不同类型但是互补的产品捆绑在一起出售,仅仅同时出售这一组产品。例如:IBM公司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曾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服务支持捆在一起经营;微软公司将OFFICE系列、IE探索器挂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时,采取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捆绑式经营。捆绑式经营广泛地存在于商业活动中,不过人们并不总能辨识出来。例如: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与车类的音像设备构成互补产品关系,但消费者往往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 2・交叉补贴
- 通过有意识地以优惠甚至亏本的价格出售一种产品,而达到促进销售。
节省出来的19元——消费者剩余
- 在一场猫王专辑的小型拍卖会上,有小琳、小文、老李、阿俊四个猫王迷同时出现。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愿意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限。小琳的支付意愿为100元,小文为80元,老李愿意出70元,阿俊只想出50元。
- 拍卖会开始了,拍卖者首先将最低价格定为20元,开始叫价。由于每个人都非常想要这张专辑,并且每个人愿意出的价格都远远高于20元,于是价格很快上升。当价格达到50元时,阿俊不再参与竞拍。当专辑价格再次提升为70元时,老李退出了竞拍。最后,当小琳愿意出81元时,竞拍结束了,因为小文也不愿意出高于80元的价格购买这张专辑。
- 那么,小琳究竟从这张专辑中得到什么利益了呢?实际上,小琳愿意为这张专辑支付100元,但最终只为此支付了 81元,比预期节省了 19元。
- 这''节省”出来的19元就是小琳的"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马歇尔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原理》中为消费者剩余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对所购买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表现为其愿为这种物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决定这种需求价格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消费者满足程度的高低,即效用的大小;二是与其他同类物品所带来的效用和价格的比较。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并不一定等于供求双方决定的市场价格。当消费者所愿意出的最高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就祢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 消费者剩余 = 买者的评价 - 买者支付的量
-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来衡量消费者购买并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得到的经济福利的大小。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物品或劳务是为了得到经济福利,一种物品或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者剩余越大,即市场价格越低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就越愿意购买;反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那么消费者就会认为购买该物品或劳务不值得,或者说消费者剩余为负数,那么消费者就不会购买。
附加价值
- 指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材料和供给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在一块1元的面包中,可能包含了0.6元的小麦和其他材料的价值,这时其附加值为0.4元。
支付意愿
- 指消费者为购买某件物品而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它用来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是多少。一般来说,在购买商品时,每个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已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商品,而拒绝以高于他支付意愿的价格买该商品。
边际买者
- 如果价格再提高一点就首先离开的买者。例如:一张流行唱片,张三愿意出20元购买,李四愿意支付25元,王刚愿意支付30元。在这个消费队伍中,张三就是一个边际买者。如果唱片价格上调,第一个离开的就是他。一般来说,边际买者可能得到的消费者剰余最少。
市场篇 市场先生是最诚实的朋友
亚当・斯密的法宝--看不见的手
- 据《旧约・但以理书》记载: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宫中设盛宴,众人正在用食时,忽然空中显出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弥尼、提克勒、毗勒斯。众人不解其意。
- 先知但以理说:“你冒渎天神,为此,神放出一只手,写下这些字。意思是:'弥尼'--你的王位已告结束;'提克勒'---你在天秤里的分量无足轻重;'毗勒斯'一你的国度即将分裂。”
-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看不见的手”掌控着一切? 18世纪中后期,斯密提出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1787年的一天,亚当斯密在伦敦与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斯密最后一个到达会面地点,他一进屋,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斯密说:“诸位请坐。”皮特回答说:“不,您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皮特对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在于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当时各界名流奉为经典。即使到现在,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
- “看不见的手”是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可以自由竞争,无须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 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
高房价的隐忧——房地产
- 土地资本是为使土地达到一定的使用标准而进行的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要转化为一定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本身必然具有商品属性。
- 地产的交易形式有:
- (1) 一级市场。这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市场,它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和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实现。经营业务包括:征用土地,办理产权转移手续;以出售或拍卖的方式转让土地一定时期的使用权;出租土地,定期收取地租等。
- (2) 二级市场。这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土地开发公司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经营所形成的市场。
- 房地产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
- 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 (1)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房地产的开发和再开发,如征用土地、拆迁安置、委托规划设计、组织开发建设、对旧城区土地的再开发等。
- (2)房地产经营,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和房屋的买卖租赁、抵押等活动。
- (3)房地产中介服务,包括房地产咨询、估价和经纪代理、物业管理。
- (4)房地产的调控和管理,即建立房地产的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制定合理的房地产价格,建立和健全房地产法规,以实现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住房商品化
- 指把住房作为商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市场交换而成为生活的消费品,把住房纳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的过程或活动。住房商品化的主要标志是住房出售和出租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来调节,实行市场房价和市场租金。
- 住房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政府应对住房市场进行积极的干预。